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毛公鼎》的结构特征及章法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具体学习了《毛公鼎》基本笔画的写法,下面我们将选一些《墙盘》与《毛公鼎》中相同的字,在比较中分析学习《毛公鼎》的结构特征。
1965年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
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评委
“曰”释见前例字。
“方”字甲骨文作
、
、
、
。金文同。徐中舒谓象
形, “古者秉
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方或借伐、发、坺等字为之。古者偶耕,故方有并意。”
“寶”字甲骨文作“
”、“
”、“
”,象屋中有貝。玉(朋),含意。金文增声符缶,为小篆所本。
写这种笔画明静、结构端庄的字形,笔画与笔画之间也要注意笔势的顾盼呼应,迎来往还。
以上是用《墙盘》的风格临写的字。下面从《毛公鼎》中选几个同样的字示范一下。
同样的“曰”字,《墙盘》的写法是上面开口部分比较窄、比较收,下面比较宽博。《墙盘》中“方”字的右包围的笔画(长弧)趋圆,《毛公鼎》中的“方”字右部则化转为折呈结构趋方。同样的“寶”字,如果不仔细看,可能只会发现除了线条的质感不同以外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单从“宀”就能看出来两个字在结体上的不同处理手法。《毛公鼎》中“寶”字的“宀”部寓圆于方更平直一些,《墙盘》的“宀”则以婉曲形态,呈圆势。
《墙盘》中的“政”字左下部和右上部往中宫紧收,整个外形呈圆形,《毛公鼎》中的“政”字则呈方形。《墙盘》中的“无”字之前讲过,几乎接近等腰三角形,同样是呈圆势。《毛公鼎》中的“无”字则像一个长方形。《墙盘》中“受”字第一笔斜势弯曲字态趋圆更明显,在《毛公鼎》中则是平的,趋方。
以上我们把《墙盘》和《毛公鼎》中同一个字的不同风貌给大家做了分析,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在《毛公鼎》中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对比中可以看出来,这三个“我”字不仅线条上有不同的变化,关键是结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体态:第一个“我”字呈方势,以见宽博,第二个“我”字标准的长方形,以见高耸,第三个“我”字重心居上,上宽下窄,以见奇险。
“唯”字。第三个“唯”“口”部所在的不同位置和方向,影响着每个字的不同势态,特别是第一个“唯”字的“佳”部线条粗壮却体态高耸修长,有一种瘦劲的骨感美。第二个“唯”的“佳”部线条纤细清劲而结体宽博饱满。有一种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更为高明巧妙处在于前者线条的圆浑与结体的削瘦,线条形质的粗重与用笔的通畅,以及后者线条的瘦劲与结体的敦实,线条形质的纤细与用笔的迟涩。相互抑制又相互生发,致使两个“唯”字的“佳”部的不同手法表现,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艺术贵在“适度”准确把握。正所谓“环肥燕瘦”肥而不肿,瘦而不枯,各各其美。
其实这些结构“肥瘦”尤其是线条粗细给人的这种情感的审美体验,表现在技法上,就是体现着心理节奏的提按、疾涩。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提,笔笔按”。又云:“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按是在提的基础上按下去,提是在按的动作下提起来。这样按下的笔画,即使粗也不自偃,不会粗笨地死躺在纸上,这样提起的笔画,也就不会出现虚浮飘弱的笔迹。
从刚才我们选的例字中可以看出,凡雷同的字最难写,既要变化丰富,而不同的变化又要能服从于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既见感情的率性、又见理性的成熟。从《毛公鼎》这些不同字形的处理上,足可看出古人艺术手段的高明和追求的完美。
从以上的示范中,我们能感觉出临写《墙盘》时的温文尔雅和临写《毛公鼎》时的激情澎湃。特别是以写意性笔法书写《毛公鼎》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和“笔未到处气已吞。”这里需要提出以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在用抢笔、掠笔、翻笔等各种笔法来挥毫泼墨的笔走龙蛇潇洒中,更要以沉着为本。即使以用笔的提按顿挫、疾涩以及用墨的浓淡、干湿、枯润来表现节奏的强烈,都要做到笔法完备,处处着力。遇到墨将尽时出现的干枯飞白笔画,定要笔笔送到,笔路清澈。“笔不周而意周”。而且“实处容易虚处难”,飞白枯笔处更须神足气完,所谓白石老人以画工笔之法作大写意。“沉着痛快”是各种书体的审美标准,篆、隶书包括魏碑更加强调“沉着”,要体现出如杜甫诗一样的沉郁之美,才能显出古文字书法所承载的数千年历史的博大厚重。
《毛公鼎》采用的是后世行草等书体最常见的章法,即纵有列、横无行的章法,特别是每个字在承上启下,大小交替、收放自如,乍疏还密、不急不懈中,或大弦嘈嘈或小弦切切。就像宋词一样,有三、两个字一组的,有五言七言一组的,有聚有散,有疏有密。局部的峰回路转和整体的一泻千里,组成交响组乐的恢宏篇章。每个笔画的灵动变化和结构的奇正得宜与全篇的理性秩序,相辅相成,使作品浑浑洒洒、浩浩荡荡、彰显出庄重威严、气势磅礴的庙堂之气。
《墙盘》与《毛公鼎》作为经典,是经过时间筛选和历史验证,经过世代变迁与文明积累的洗礼后,依然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经典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是常读常新的,让你青少年时学习受益,中年体悟感叹,老年重拾感喟弥深,从而呈现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所以我们在临摹学习《墙盘》与《毛公鼎》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对经典的虔诚敬畏之心。学习古文字书法经典《墙盘》和《毛公鼎》,最重要、最宝贵、也最难得的恰恰是“古意”,而非“创新”。“古”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历代先贤承前启后不断的积累。有了对“回归古质”的认同,对传统积淀秩序的认同感,我们才能去掉现代人的轻狂和放纵,才能见古人笔墨而起矜庄,才能耐得住寂寞、收得住心神,才能做到聪明人下笨功夫,一步一趋地领会、体悟、追求和分享《墙盘》和《毛公鼎》的至善和大美。
《墙盘》与《毛公鼎》的简析,到这里就全部讲完了,因为时间关系,更由于自己对这两种传统经典的学习研究有待深入,从临摹到创作的经验体会也有限,所以还有很多课题有待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深入探寻。
隶 书
篆 书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