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个人的诗泉(为米凯尔·朗莱①而作)》[爱尔兰]希尼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1]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逝世,终年74岁。

《诗歌原文》

童年时,他们没能把我从井边,

从挂着水桶和扬水器的老水泵赶开。

我爱那漆黑的井口,被框住了的天,

那水草、真菌、湿青苔的气味。

烂了的木板盖住制砖墙里那口井,

我玩味过水桶顺绳子直坠时

发出的响亮的扑通声。

井深得很,你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干石沟下的那口浅井,

繁殖得就像一个养鱼缸;

从柔软的覆盖物抽出长根,

闪过井底是一张白脸庞。

有些井发出回声,用纯洁的新乐音

应对你的呼声。有一口颇吓人;

从蕨丛和高大的毛地黄间跳出身,

一只老鼠啪一声掠过我的面影。

去拨弄污泥,去窥测根子,

去凝视泉水中的那喀索斯,他有双大眼睛,

都有伤成年人的自尊。我写诗

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

(袁可嘉 译)

注释:

① 米凯尔·朗莱,希尼的诗友,生平不详。

② 那喀索斯为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因受诸神惩罚,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终至死去。在他死去之处长出以他名字命名的花(水仙花)。在精神病学中,此词指人热恋自己身体的一种病态心理。

【赏析】

希尼从小生活在北爱尔兰农村,十分熟悉爱尔兰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感情。他的许多诗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这些诗歌以极为精确的细节描写见胜,像素描一般朴实平易,表现爱尔兰民族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色彩,其中又不乏深沉的哲理。

《个人的诗泉》呈现了一幅朴素、简洁的生活画面。希尼把这些日常性、地方性的生活瞬间转喻成诗人或任何人常常面对的问题,这些生活瞬间既现实又超现实,既具体又抽象,既隐秘又公开,有力地唤起读者们多种不同的情感和看法。

希尼曾经说过:“诗……是在将要发生的和我们希望发生的之间的夹缝中,抓住我们一时的注意力,它的功能不是让我们对现实心慌意乱,而是让我们凝神观照,看清梦想和现实的区别,让我们在诗所表现的生活中参照现实,有所领悟。”本诗中,在井口“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的凝视,也就是如前所说,在希望与未来的现实之间的夹缝中“凝神观照”,以便“参照现实,有所领悟”,也就是“使黑暗发出回声”。这一点的前提是凝视者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勇敢地承受着流逝、并让希望与现实的交错在自己身上成为黑暗的狭缝的人,他的凝视也就是把自己投入这个狭缝并向那不可知也不可把握的幽冥中求得回答。

童年时的人就像自然界里的树精和花仙子,在阳光、雨水和百合花之间没有阻隔。孩子能从水井中、从树叶和贝壳上看到浑然一体的生活和自然,孩子们可以从“那口浅井”里“繁殖”的“柔软的覆盖物”的“长根”里发现充满童心的“白脸庞”,可以对着井口“用纯洁的新乐音”让“井发出回声”,但当人的肉身逐渐变得沉重,生活也随着人的成长一同沉落。这时,再“凝视泉水”无非是从中取得自己那个已经庸俗化的“有伤成年人的自尊”的形象,再去挖掘草根,也只能得到时光抖落的尘埃。

“我写诗/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希尼这样说。怎样认识自己,希尼开始从童年中寻根。向自然完全敞开的童年,在本质上也是和自然的冥契与相通,暗示了接触未知事物的一种可能性。但这种自然美必然不会持久,当他逐渐长大,自然逐步显示了和社会、历史等的不同。因此,希尼对早年记忆的挖掘并不是出于自恋情节,也不完全是田园牧歌式的怀旧,而是将艺术生命的根深深地扎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中。

希尼对现实、历史、文化、自然等因素有深刻的了解,他能找到根植于文化和历史深处的自然的、生活的细节,那细节本身就像树根一样,能够将大地提起,并带着那块泥土固有的特点、气息、节奏等。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希尼诗歌所涉及的领域,他的视野,他调动各种艺术因素的能力以及他对这些能力的掌控。他极轻盈澄澈的语言就像穿越生活而不停留于生活的泉水,语气亲切平和,描述自然但又不仅仅是自然,把啜饮的源头直插入希望或者梦想的云层,让前来取水的人从自己的彼岸看见自己在晨光中的倒影。

希尼在提到这首诗的创作过程时说,它是潜意识突然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刻意雕琢始成。希尼抓住细节刻画,使材料之间互相映照、构连,结构分散又集中,节奏起伏变幻,意象极具质感,情感被高度压缩在事物里面。

《个人的诗泉》一诗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诗人关于诗歌的理想、才华和能力,同时希尼又一次表达了在精神高度、艺术高度和这个世界展开深度对话的愿望,也向我们表明一首诗的挖掘深度、覆盖广度究竟可以有多大。

(党啸林)

(0)

相关推荐

  • 希尼的诗歌生涯:歌颂土地和自然 思考历史与政治冲突

    [导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从<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开始,在12本诗集中描摹爱尔兰乡村生活,歌颂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爱尔兰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冲突,并试图唤醒人们对宽容与和解的认知 ...

  • 诺奖诗人谢默斯.希尼辞世

    图:1970年的谢默斯.希尼 资料图片 [本报讯]据美联社都柏林30日消息: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30日逝世,享年74岁.他在从事创作的50年间,挖掘爱尔兰大自然的 ...

  •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 | 希尼:奇游之歌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引起共鸣,引发感想,最终感动 这就是一个人生中的小惊喜吧 这位带来惊喜的诗人,也许是希尼! 奇游之歌 作者丨[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译者丨雷 格 爱的神秘确在灵魂中 ...

  • 诗人与自我:谢默斯•希尼的启示/谷禾

    诗人与自我:谢默斯·希尼的启示 作者:谷禾 作为生活在20世纪后半叶的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承受着比其他其他地区和时代的诗人更严酷的生存和美学考验,这当然源于北爱尔兰所独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 ...

  •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一个顶级诗人是如何形成的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 作者:(爱尔兰)丹尼斯·奥德里斯科尔 译者:雷武铃 版本:大雅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 一个顶级诗人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印刷出来的文字,诗歌的背后还有多少 ...

  • 希尼逝世三周年纪念暨“希尼系列”发布会每一事物都是灵魂的圣书

    [百道讯]2013年8月30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突发疾病在都柏林一家医院离世,享年74岁.为纪念希尼去世三 ...

  • 洗闲阁购书日志(2018年1月13日)

    洗闲阁购书日志(2018年1月13日) 2018年1月13日,星期六,阴,10-3度.因为社会上太多见怪不怪的事情发生,心态都有点麻木了,因此很久都没有写过时评文字.日前写了一篇,或许情绪太大,有网友 ...

  • 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著名诗人、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逝世

    文史公曰:被誉为"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他是自叶芝以来首位获得诺奖的爱尔兰诗人:希尼不仅是当代最著名的英语诗人,也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诗人:据说其著作销量占全英国健在诗人著作 ...

  • 表意的速度和本土的记录

    约翰·克莱尔 德里克·沃尔科特 谢默斯·希尼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1793-1864)是当代英国生态文学中最受关注的自然诗人之一,同时他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多产的 ...

  • 伟大的英语诗人,谢默斯·希尼八句格言,淳朴自然,暗含生活哲理

    他是最好的英语诗人,他的身份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爱尔兰诗人还是英国诗人,这一话题一直是敏感话题.在上世纪80年代,他公开宣称其是爱尔兰人,摆脱"英国诗人"的头衔.他曾获得1995年 ...

  • 希尼:悼念R.S.托马斯

    悼念R.S.托马斯                   2001年3月28日于西敏寺:悼词发表在<爱尔兰诗歌评论>(第69期)                          谢默斯·希 ...

  • 英国诗人希尼:好诗,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

    记者采访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时,他总结了以下这些,对于中国诗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良药. 1 如果一首诗很好的话,它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一首动人的诗并不只是意味着触动了你,还意味着它作为活生生的语言能 ...

  • 诺奖诗人希尼去世 被公认为英语世界最重要诗人

    诺奖诗人希尼 8月30日,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都柏林去世,享年74岁.希尼被看作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他同时也是一位诗学研究专家.4年前,希尼就曾因为中风住院,此 ...

  • 谢默斯·希尼,在诺奖后……

    孙若茜 你完美地保留了自我就像河水 如威尔士的杰拉德所说冲入阿克洛港湾 甚至在涨潮只可能有咸水的时候. --<旁注诗>第十节,是诗人谢默斯·希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写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收 ...

  • 爱尔兰诗人希尼:诗歌来自于惊奇,来自生命的突然涌动

    人与人拉起手站在一起,逐渐连成一片,跨越时空蔓延而去.在这个形象里,有关于亲情和友爱的伦理,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协作,有抢救病人时的奔忙,有对转世重生的冥想,有抄写圣书时手掌的痉挛,有对家人亡魂的拥抱, ...

  • 开启谢默斯·希尼的“黑暗”之门

    本文从谢默斯·希尼早期的诗歌出发,通过对悉尼诗篇中乡情.情亲.民族情的深刻剖析,开启了诗歌中的"黑暗"之门,展示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富内涵. 浓重的乡村情结 希尼早期的作品以童年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