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专栏】屈建修:云南大理
云南大理
屈建修
在云南的第三天,因朋友工作忙,便开始了独自的旅行,跟团走香格里拉一线。大巴上的游客天南地北的,能走在一起也算是缘分但彼此间的交流很少。看着导游发给我们的图片,独自想着自己应该去什么地方、应该去关注什么便顺自然地昏昏入睡。半梦半醒六个多小时的行程悠悠历史长河中的大理古城到了。第一站便是购物,近一个小时的参观和听讲让人云里雾里的,无心购买的我便匆匆上了车。晚饭是自主的,住宿简单但也干净,我和北京来的一名大学生住在一起,他捣鼓相机,而我早早入睡倒是必然。
“风花雪月”在这里就仅仅是风、花、雪、月这四种自然景观而已,而观景便从早晨开始。
风在下关并不温柔,狂野而不带沙尘。“其狂如虎,拔木倾舟,有自来也”之势已不多见,但乃是这里的主人,所以谓之“风城”。风在这里因自然有了底蕴、因传说有了内涵。站在“天生桥”和风对吟道是乐事。
上关的花香让人陶醉。白族人爱花、养花本就是习惯,以致这里花卉种类繁多,四季飘香。而据《大理府志》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润月则多一瓣,俗以仙人遗种,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的"朝珠花"不知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已无了踪影,只留下各种传说让人回味。
由“天生桥”登苍山,19峰18溪必是没时间去看的,不多时半山腰的观景台既是终点也是回程的起点。远望经夏不消的苍山雪依旧银装素裹,苍山晶莹娴静,冰清玉洁。苍山的云随时而变随季而变,时如青烟,时如泼墨。这个季节正是云是玉带系腰间,长亘百里舞蹁跹的观赏时节。明代杨升庵说它"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显其技" 真是变幻奇巧,不忍离去。
洱海倍大而光明的月定是看不到,而泛舟洱海上已是必然。洱海非海,是高原湖泊,狭长形,远处与天同色的海面,给人以宁静而悠远之感。风静静地吹着,舟缓缓地行着悠然自在。站在望海楼上,"群山间的无瑕美玉"真想挂在胸前留下来。而其壮观炫丽更是尽收眼底。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风花雪月被白族劳动人民口传的寓意深远,妙趣天成。
眼前的大理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而唐天宝年间的“羊苴咩城”,唐代南诏国徙都于此,始建城。《集韵·麻韵》:"苴,苴咩城,在云南。"《嘉庆一统志·云南·大理府》:"羊苴咩城,即今府志。《唐书·南蛮传》:异牟寻入寇,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异牟寻惧,更徙羊苴咩城。"已不复存在。今残存城北500米桃溪南岸,城墙遗址一道。中华文明也靠一城一池这样的方式记忆着、延续着。
和北方古城粗狂大气不同,大理古城娇小而荪美。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如诗如画。南城门郭老的“大理”题字醒目而遒劲,沿南北主道行进,古老和现代巧妙地融合着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悄然而生。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娟娟流水、小巧的瀑布、叠加的清流与鸟儿、琴的和鸣协奏着一曲自然的天籁之音。古藤依偎着老树,花木扶疏映衬着庭院的幽静,户户种花彰显着爱美的天性。静坐沉思更觉致美。
在大理,你可以踏“石”行走于山水田园之间,也可以观“石”于庭院茶室之内。可以雕琢“屏风”到“把件”大小的异趣,也可以不用雕琢显山水奇妙的自然。在这里“石”融于生命主体而使历史延续。
大理砂锅鱼、木瓜鸡、弥渡卷蹄、烤乳扇、喜洲粑粑、凉鸡米线、火烧猪肉、雕梅等名特食品及小吃种类多多,但对于我这北方汉子来说倒不和胃口。因平日里喜欢喝茶,著名的大理“三道茶”必是要品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之茶,少了精细的烤茶、煮茶过程让人遗憾,就这在陕西也是很难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