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乾县文化馆志》读后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乾县文化馆志》读后感
乾州蕞娃
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占地仅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仅2600平方米,干部职工19人的西北内陆小县城的文化馆,就能连续三次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一级文化馆”的荣誉称号,馆长就能获得 “2015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荣誉称号?
2019年5月26日,在文友高恺兄的陪伴下简单的参观了乾县文化馆,参加了“乾县文化馆国艺乾州大讲堂”活动,聆听了咸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邓宇春老师的一节书法课《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后,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行走在乾县”上发布了一篇《邓宇春老师5月26日乾县文化馆书法讲座散记》的随笔。在这篇文章里,我把自己20多年前对于文化馆的印象和今日的文化馆进行了对比。该文发布后,被《文化艺术报》编辑吴汉兴老师以《文化馆的今与昔》为题于2019年5月29日在“基层文化”版块予以发表。
虽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网上所搜集的资料,简单分析了文化馆发生变化的原因。但我必须承认,我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直到这次,我拿到了乾县文化馆于2014年7月出版发行的《乾县文化馆志》。
这本志书包括序(5)、凡例、概述、大事记、正文和附录,其中正文可以分为管理机构、文化活动、培训与辅导、展览宣传、图书阅览、文化站、干部职工、文艺创作、民间文艺、评估、免费开放、后勤、馆藏古字画的管理与保护、人物和荣誉等15个部分,共18万字。这其中对于文化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工作、主要举措、主要成绩、主要人物进行了详尽的记载,资料翔实,不仅仅有记录,更有对群文活动的思考,如《创办特色馆的必由之路——乾县文化馆发展思路》等。
志书收录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其中一级馆评估定级(2)、领导视察(12)、群文活动(45)、馆荣馆貌(19)、荣誉(62)、艺术作品(9)、其他(2)。引用了大量的图表文档(16)、文史资料(2)。尤其是对馆藏的123件字画作品以及文化馆古字画移交登记的原始表册逐一拍照留念,这让我震撼不已。
早就听说过,乾县文化馆珍藏了大量的名人字画(包括唐寅、郑板桥、贺瑞麟、宋芝田、宋伯鲁、于右任、孙文、徐怀璋、张凤翙、陈毅、黄宾虹等明清及近代名人字画,种类包括花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宗教画,行书、楷书、行楷、隶书、篆书,四屏条、木刻、扇面、印本、拓片等形式),但苦于无缘相见,没想到在这本志书中得以见识到这些古字画的庐山真面目,更没有想到文化馆的老师对于这些古字画的管理保护如此精心细致,这不仅包括严格的移交手续、管理制度,以及每年一度那近乎于神圣的晾晒制度。这让我感念不已。感谢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感谢他们对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45张群文活动照片仅仅是他们开展群文活动的部分记录,那一张张证书,那一面面奖牌,那一张张笑脸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奖励。在这一刻,我是乎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内陆小县城的文化馆能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一级文化馆的荣誉,这其中既有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传承,更有他们的求实创新在其中。
《乾县文化馆志》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规划。有了这样的前任,我想文化馆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用乾县人的话来说就是“前边人已经把影盖打好了”。
当然,在这部志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一些错别字,P8“张鳌娃”写作了“张傲娃”,P18“卡拉OK”写作了“卡啦OK”,P39“灵源镇”写作了“录源镇”,P98“镭射厅”写作了“雷射厅”等。当然这些错误,相对于一本18万字的图书而言,是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谅的,我的列举也只是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而已。当然,没有能够看到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文化馆的前身)的相关资料是一种极大的遗憾,当然这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对了,在这本志书中,有一件事情,我是亲历者之一。很高兴文化馆也将其收入其中。那就是2008年7月初,由我的远房伯父刘乐义在自己家中(灵源镇佛留村西铺组)举办的“迎奥运首次农民书画展”。那次,我作为家族中唯一被六伯父邀请的晚辈,感到非常的幸运。现在还能记得我们在活动结束后一起吃西红柿泡馍的情景,一切都恍如昨天,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