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功”卓绝四大家:魏长生 王存才 余玉琴 筱翠花
长按二维码,马上购买!
跷功卓绝四大家
“跷功”是中国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中的“独门功夫”,堪称真正的“中国功夫”。据传踩跷技艺源于秦腔名旦魏长生。为表现当时女性的小脚形象而派生出来的戏曲技艺。男性演员为了模拟女性姿态练习“跷功”,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上需要露足的行当,如武旦、花旦、刀马旦,甚至部分彩旦必须采用的舞台技术。
京剧舞台上,王瑶卿以前演花旦戏、武旦戏都必须踩跷,踩跷是基本功,只有优劣的区别。
小编推举出来的跷功四大家魏长生、王存才、余玉琴、筱翠花并不限于京剧一种艺术。魏长生是秦腔名家、王存才为蒲州梆子名家;余玉琴和筱翠花是京剧不同时期的名家。他们四位不但在自己的艺术中影响极大,而且跷功绝佳,可以说一个时期以“跷功”独步天下。
魏长生(秦腔)
魏长生,在家族中排行老三,世人称魏三。他幼时在长安习秦腔,工于花旦。开始学习时,师傅说:“你用声婉转有余,但举止间未尽脱须眉气。”魏长生遂入青楼,充杂役,悉熟女流。过了三年,魏长生坐行笑颦,无不像女子,他创造了装小脚踩跷的步法。并且改革了旦角的头面化妆,改戴网子为梳水头,因此坠髻争妍,倾倒一时。并且发明贴片,使旦角演员看起来更妩媚动人。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的唱腔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专以音节为工。他在演出中能随本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其词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人耳;其声繁音促节,呜呜动人。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辅助,工尺呓语如话。一时秦腔风行西北。
(魏长生蜡像)
乾隆年间,魏长生入京,高悬《滚楼》水牌。当时,京城人绝大多数不熟悉秦腔。魏长生以技艺卓群,名动京华。那些王公显贵先睹为快,门票值陡增五斗米。京畿其他剧遂无人问津,几绝其种,伶人竞投魏门。
然而,清政府却视秦腔为洪水猛兽,乾隆五十年,清廷断然禁演秦腔,拘魏入宫,强迫他入昆弋班。魏长生虽说为戏子,但依然不改秦人的刚直之气,竟然以平素习秦音,不擅长其他省的音调来回答,这一下忤逆龙颜,获罪递解出京。魏长生临去,发誓说:“不复入京,何为大丈夫!”魏长生等被逼出京,南下扬州等地,反而因此扩大了秦腔在南北各地的影响,演技炉火纯青。甚至连昆班演员都拜在他为门下学习。各地艺人争相效仿,推动了各种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
嘉庆六年,魏长生再次至京都,复擎秦腔旗帜。当时,禁令未解,因其名声大的缘故,准演御点《背娃入府》,一出为限。魏闭门谢客三日,沐浴焚香,蓄精养气。演出时,魏长生殚精竭虑,抑气低微处可闻落针之息,腔调高扬处声裂九天游云。台下叫好不绝,精于戏剧者莫不叹为观止。
幕闭,魏三泪洗粉面,长以太息:“吾誓圆也!”
场内掌声雷动,久勿稍息。众抬魏谢幕,魏长生端坐在椅子上,观众还不知道,魏长生已溘然长逝了。
王存才(山西梆子)
王存才(1893——1957),原籍河南省洛宁县)。因为幼年因家乡遭灾,随父逃荒晋南,落户于芮城县。10岁的王存才因家贫入班学戏,师从本县磨涧村老生秦百正,还得到彭世德的指教。因天赋较差,不为师父所重。初学娃娃生,后发愤苦学,改习花旦。因勤学刻苦,几年中已能演《梅绛亵》、《香山寺》等6出大戏。19岁时,苦练“跷功”。先后数年,常在赶台时足踩院子,腿绑袋,每次赶台,都扎上跷子跟上箱车跑,或手抓师父坐骑马尾,步行三五里至数十里,不以为苦,逐渐掌握了“跷功”技艺。
王存才老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一双“跷鞋”,现存于河东博物馆戏曲文物展览厅内,具体描述如下:“这副跷子为红绣花鞋,内裹槐木芯。鞋长95毫米,正好是三寸金莲。鞋尖宽5毫米,跷高178毫米。槐木芯上呈梯形状。宽为38毫米,长为46毫米;下部旋成小脚状,直径为27毫米,圆柱穿过鞋底,上扣铁环,坚固耐磨。芯内垫有棉花,外有白花布裹脚,长200毫米。裹脚带上系绑带两条,连在芯内,各长170毫米。”根据跷鞋斜度推测,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死,如同跳芭蕾舞一般。
《杀狗》
《凤仪亭》貂蝉
因他掌握了“跷功”绝技,演技精进,很快成了班社的挑班小旦。民国13年(1924),入著名的芮城杨老六云升戏班,辗转黄河南北,与名旦孙广盛并称云升班“双秀”。民国25年夏,随杨老六班赴西安演出后,转入唐风社。抗战时期,又入晋风社、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处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处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到永济蒲剧团,又在芮城蒲剧团短期停留后至临汾人民蒲剧团任团长,并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1956年冬,赴省参加蒲州梆子传统剧目鉴定演出,深得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及到会专家们的称赞。程观秋观看了王存才的跷功戏后,赞不绝口地说:“我们京剧也有跷功,但远远比不上王存才,他踩跷的难度和技巧都比京剧好。”
王存才对艺术精益求精,所塑造的许多古代妇女形象,无不维妙维肖,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与蒲剧早期男旦孙广盛、冯三狗、毕业生(赵七娃)并称为蒲剧四大名旦。王存才一生所演剧目甚多,其代表作有《六月雪》、《走雪山》、《虹霓关》、《杀狗》、《挂画》、《对银杯》等,尤以《杀狗》、《挂画》两戏脍炙人口。他在蒲剧的《虹霓关》、《阴魂阵》、《杀狗》、《挂画》、《走雪山》等戏中,均有跷功表演。可以说“跷功”是他的一绝。
《挂画》
他在《挂画》中应用“跷功”和“椅子功”,把一个喜不胜喜,待要出阁的耶律含嫣,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你看她布置新房时,要挂画却又够不着,便让丫鬟搬过一个长板凳,她十分兴奋,一步蹿上了板凳,稳稳地站在凳上,腰一扭,膀一摇。踩着跷飞身上凳,身段是那样美,功夫是那样深,令人惊叹。然后她走到板凳的一头。长板凳的头是伸出在板凳腿的外边,本来用手一压这头,另外一头就会翘起来,可他活动在板凳头上,板凳却纹丝不动。她在板凳上,双腿立,单腿立,单腿蹲,凤凰展翅,童子拜佛,种种表演,般般绝技,都是在表现挂画时的喜悦心情,而不是在单纯卖弄技术,丝毫也不让人感觉到是技术的堆砌。难怪当时观众那么喜欢他的《挂画》,给他编了“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秋收大夏,不误存才《挂画》”来赞美他的顺口溜。一出《挂画》演红了几代蒲剧演员,也成了蒲剧的招牌剧目。
余玉琴(京剧)
余玉琴(1867—1939),名润卿,字兰芬,号红霞,潜山人。小名庄儿,晚清至民国中期的著名京剧花旦、武旦演员。
余玉琴是擅演武净的名演员余顺成幼子,8岁随父在苏杭一带学戏,后投名旦夏天喜为师,18岁到上海搭班。《粉墨丛潭》记其初次登场情况说:“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玉琴初至申江,于丹贵戏园演《画春园》、《白水滩》、《泗州城》,尤工《跑马卖艺》,莺捎燕舞,锦簇花团,灯下观之,几令人神摇目眩,及扮《海潮珠》之崔杼妻,《铁弓缘》之秦夫人,冶态欺花,真优孟之全才也”。
与杨小楼
与俞菊笙《青石山》
光绪十二年(1886年),余玉琴到北京加入时小福领导的四喜班。首次登广和楼,与谭鑫培、时小福同台演出,技艺精巧,配合默契,举座皆惊。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福寿班,十九年(1893年)又创小福寿班,掌班时间甚久。二十三年(1897年)建广兴园,为“内廷供奉”,最得光绪帝宠悦。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余玉琴避乱沪粤。乱平,奔河南“迎驾”,归京后,朝廷嘉赏益多。宣统三年,又创丹桂园。民国元年(1912年),与北京名演员田际云、杨桂云等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取代前清的“精忠庙”,提倡各戏班每张座票抽取铜元一枚,作为在京艺人的生活福利基金。
在余玉琴的武功中,以跷功最为著名。他能绑着跷在舞台上做“倒挂金钟”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其卓绝的跷功在他的代表作《儿女英雄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您想了解余玉琴《儿女英雄传》中的绝活是怎么回事,可以找到黄育馥所著《京剧 跷和京剧的性别关系》一书读一下。
余玉琴《儿女英雄传》
筱翠花(京剧)
于连泉(1900~1967)名桂森,字绍卿,艺名筱翠花,北京人,原籍山东登州。他九岁入老水仙花主办的鸣盛和科班学艺,演梆子、京剧花旦,曾名盛琴,艺名“小水仙花”。1911年,鸣盛和科班解散,次年加入富连成科班,经萧长华、郭春山等名宿教导,技艺大进。因替人扮演《三疑计》的丫环翠花,演得非常出色,萧长华就把剧中人的名字加上一个“筱”字,作为他的艺名“筱翠花”。他从郭际湘、田桂凤、路三宝、侯俊山、余玉琴、王瑶卿都学过戏。1918年出科后,他搭入斌庆社演戏。后来曾辅佐尚小云,并参加尚派新戏《婕好熊当》、《白兔记》等演出。他也和杨小楼演过《东昌府》、《战宛城》,和余叔岩演过《坐楼杀惜》、《游龙戏凤》等。最后,自己组班,在北京、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声誉大振。于连泉戏路博广,他从陈啸云学过《战蒲关》、《二进宫》、《走雪山》等青衣戏;从张彩林学过《秦良玉》、《玉虎坠》、《珍珠扇》等刀马旦戏;也学过《捡柴》、《梅降雪》、《紫霞宫》、《杀狗》等河北梆子花旦戏。他的《铁弓缘·英杰烈》是师法郭际湘,自己又有所突破创新。他演过昆曲《昭君出塞》、《琴挑》和吹腔《奇双会》;古装戏演过《貂蝉》。曾参加过高庆奎的新戏《七擒孟获》饰祝融夫人,全部《庆顶珠》饰萧桂英。他自己挑班后,演过《樊梨花出世》、《梵王宫》等戏;武打戏他演过《巴骆和》,并演过《演火棍》;反串戏则演过《八蜡庙》的贺人杰。
翠屏山
游西湖
小上坟
小放牛
于连泉的扮相好,身段苗条,眼睛大而秀美,双目似会说话。虽然嗓音欠佳,但他的唱、念功力深厚,又打远又响堂,字字能送到最后一排的耳朵里。他做功细腻,跷功已臻化境,一举一动,一步一趋,皆具法度。他虽然正式拜的老师是田桂凤,但他昆曲、梆子皆通,武功根底深厚,这一点与路三宝相同。从戏路子上讲,于连泉擅演的《坐楼杀惜》、《战宛城》等花旦刺杀戏带有凶狠煞气的精湛表演,也是继承了“面有惨厉之色”的路三宝后,再加以丰富发展的。而对于连泉“筱派”艺术风格影响最大的,也是路三宝。他自成一派,而为“筱派”之后,创演的《马思远》、《双钉记》、《阴阳河》、《西湖阴配》等戏,在今天已不宜公演,但他的《拾玉镯》、《铁弓缘》、《贵妃醉酒》等戏,却是别具风格的。不论“筱派”戏内容如何,他的花衫表演技巧、泼辣矫健的花旦艺术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很有吸收、借鉴、继承、充实的价值。
于连泉的弟子有毛世来、崔熹云、李丹林、陈永玲等。还有刘盛莲等也是完全宗法“筱派”的。
海潮珠
乌龙院(马连良、筱翠花、马富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