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疗法: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十二)天 鼎

十二、天 鼎

【概述】'天鼎'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称之为'天顶'。有清热消肿、理气化痰之功。常规直刺 0.3~0.5 寸,或灸。

【位置与取法】

1.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

2.喉结旁开 3 寸,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取穴。

【局部解剖】浅层为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内侧有颈升动脉;分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副神经,深层有膈神经。

【临床应用】

1.针刺天鼎治膈肌痉挛;取左侧天鼎穴时患者头转向右 侧,取右侧天鼎穴时患者头转向左侧,皮肤常规消毒,在天鼎穴处刺入皮肤后,针尖向前下方刺入0.5~1 寸,当出现触电样感向胸腔膈肌放射即可。留针 10 分钟,中间用食指弹拨针柄 2次,每次弹拨使针感同样似触电样感向胸腔膈肌放射,一般先针刺左侧天鼎穴,后针刺右侧,每日针1 次。结果∶62 例患者分别经 1~5 次的治疗,均获痊愈。

2.泻天鼎治肩凝症; 取患者患侧天鼎穴,用 28 号 1.5 寸毫针,采用提插泻法,不留针,使其针感传至同侧指尖部位,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每日 1次,10 次为 1疗程。结果∶122 例患者,痊愈 70例,好转 49 例,无效 3 例。

3.针刺天鼎穴治疗肩周炎; 患侧天鼎一穴,严格消毒,左手拇指向前轻推胸锁乳突肌,右手持 1.5 寸毫针与颈椎方向垂直刺入天鼎穴 1 寸后,采用提括捻转手法,得气后,酸麻胀感从颈到肩,沿着手阳明大肠经育传至食指端。不留针,出针后用棉球轻按针孔。然后嘱患者做患侧上肢前屈、内收、外展运动。每日 1 次,10次为 1疗程。结果∶100 例患者,痊愈 84 例,显效 10 例,好转 3例,无效 3 例。

【前人经验】

1.《针灸甲乙经》∶ 暴喑气梗,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天鼎主之。

2.《针灸大成》∶ 喉中鸣。

【按语】天鼎穴居喉旁,是临床治疗咽喉病变的要穴,但临床应用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该穴位置和针刺深度及方向,否则易刺伤颈升动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