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之所以获胜,全凭这六个智慧

司马懿之所以获胜,全凭这六个智慧,值得现代人学习

曾经深入人心曹操奸雄的形象,随着人们理性的逐渐苏醒逐渐被洗白,而谋朝篡位的司马懿却永远定格在了鹰视狼顾的大奸臣形象上面。本文且不论司马懿奸诈与否,我们来探讨一下司马懿一生中所做的事情,看看他的选择、判断、成就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智慧。也许我们不该学他高平陵事变中的那一声虎啸,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中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借鉴的。

1、跟对领导很重要

公元202年,曹操首次征辟司马懿,而司马懿呢,宁可压断自己的腿也不愿意为他效劳。有人说他是不愿意入仕,其实想想也不可能啊,司马懿是颍川名士,整个家族都从政,那时候的文人谁不想在政坛上施展抱负?像司马懿的老师胡昭那样不问世事的隐士毕竟在少数。

在我看来,司马懿是在观望,因为那个时候曹操与袁绍的决战还没开始,将来的霸主是谁还没有定,局势还不明朗。司马懿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上。对于司马懿来说,暂时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仕途和曹操绑在一起,静观其变才是明智之举。

后来曹操得胜归来,司马懿避无可避,也无需再避,他需要的只是选择。最后他的选择是曹操的嫡长子曹丕,成为他的幕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不去曹操账下当一个出谋划策的谋臣呢?原因当然不是他没能耐,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荀攸荀彧等人都太优秀了,自己很难有出头之日,不如开始就扶植一个将来的主公,为将来的事业做谋划。

当时的局势是曹丕和曹植都有竞争世子的可能,司马懿选择的是曹丕,后来的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司马懿能够跟对人,当然不是偶然,而是他看准了曹丕的能力和野心,认定他有资本继承曹操的事业。结果他赌对了,于是便有后来司马懿的权臣生涯。

司马懿的这个智慧给我们的指导意义就是:跟错一个领导万劫不复,跟对一个领导富贵荣华。

2、选对时机很重要

司马懿第一次在三国历史上发光发热是在樊城之战,关羽攻打樊城,被吕蒙从后面偷袭,结果败走麦城。后来关二哥的历史地位逐步提高,直接使阴招的吕蒙被世人百般唾弃,其实这里头吕蒙是帮司马懿背了一半的锅。因为联合东吴夹击关羽的计谋就是司马懿给曹操出的主意,这一条计谋就直接解了樊城之围,让晚年的曹操顺了一口气。

司马懿选择这个时候发力,我认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一条奇谋来解围,而且曹操即将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是在两代主公面前表现的好时机,对于司马懿来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得不说这条让司马懿登上历史舞台的奇谋,使得曹操和曹丕眼里都对他另眼想开。

司马懿的这个智慧给我们的指导意义是:纵使有绝世的才华,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表现机会,机会一旦来了,就要有能力把握住。

3、知己知彼

谈及司马懿,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对手诸葛亮。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但是从结果来看,司马懿是胜者。人们都调侃说,因为司马懿命长而已,这是戏谑之言而已,可不要当真啊。

司马懿战胜诸葛亮的真正原因 :  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他明智地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司马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曾经对诸葛亮有过中肯的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意思就是:诸葛亮志向远大,却不善于抓住机会;非常聪明机智但是缺少果敢的决定;喜欢用兵但是缺少机敏的权变。

司马懿之所以这么评价诸葛亮,其实我认为其中也有他自夸的成分。他潜在意思是:诸葛亮你也不过如此,而我司马懿不光会见机行事,行事果敢,而且善于权变。

不光我这么认为啊,毛主席也曾经对司马懿有过这样的评价:

“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因而,司马懿的才能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应该一味地贬低他。

司马懿的这个智慧告诉我们的是:知己知彼,随机应变。说人话就是:清楚地知道双方各自的不足,规避自己的短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4、空城计的智慧

空城计只是野史而已,是历史上不曾发生过的事。但是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空城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就不在此赘述了。

《孙子兵法》有云: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如果司马懿面前真是一座空城,围起来就是最好的办法了,怎么会落荒而逃呢?

遥想空城之下,率领着十万大军的司马懿在想些什么:

如今诸葛亮正在这西城之上故弄玄虚,我料定这必然是一座空城,只要一声令下,诸葛必将为我所擒,叱咤风云的诸葛丞相将是我司马仲达名留青史的垫脚石。

等等……不对,诸葛亮是何等的聪明人,他怎么会认为这出幼稚的空城计能骗过我呢?从结果考虑,如果一旦城破,诸葛亮被擒拿,得利的是我大魏国,而不是我司马仲达,回想起之前被削兵权,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假如这次一旦功成,我之后面临的必将是鸟尽弓藏的结局,如此说来,我与这诸葛亮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啊。但是如果我借着诸葛的计谋趁势此时退兵,皇帝不过治我一个出师不利的罪名,无关紧要,兵权在手,细水长流。

有了这一番盘算,才有了后来空城之下司马落荒而逃的场景。

从司马懿面对空城计的智慧中,我们学到的是他在做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前,会分别考虑这么做和不这么做的两者的不同结局,谨慎思考之后再做出决定。

所以司马懿的这个智慧告诉我们的是:在遇到大喜或者大悲的事情的时候,冷静下来去做决策,选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结局。

5、忍人之所以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为了等待高平陵事变的时机,司马懿躺在床上装病整整三年,他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为的就是彻底让政敌曹爽放松警惕。身为太傅的他一直在给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面子,他像一只匍匐着的老虎一样等待反扑的机会。司马懿忍下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日子,最终在高平陵事变后,他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反客为主。司马懿的一生几乎都在做别人的手中刀,直到那一次事变之后,他才开始做自己的执刀人。

如果没有前期在曹操面前的唯唯诺诺,没有在曹丕面前的尽忠职守,没有在曹睿面前夹着尾巴,没有在曹爽面前的忍辱负重,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活到高平陵事变的那一天。可以说司马懿的一生就是在“忍”中度过的。高平陵事变发生于公元249年,而公元251年司马懿就已经死了,他就扬眉吐气了2年而已,他这样忍耐下来的人生值不值得还有待商榷。

司马懿的这个智慧能够教会我们的是:忍耐的程度决定你日后成就的高度。

6、举奸需机密,扬善要彰显

这句是司马懿的原话。意思是:举报作奸犯科的行为需要小心谨慎,不要到处去说,让人难堪,而对于好的行为要高调地表彰,告诉所有人,从而起到模范作用。

这条智慧值得每一个当领导的人去体会,也值得每一个想要当领导的人去学习。

司马懿的敌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过这样的观点: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意思大概就是,做了好事就要嘉奖,做了坏事就要惩罚。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做事说话就是大气又得体。然而,事实上,其实司马懿的这个观点才更加有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举报作奸犯科的坏行为一定要在暗地里,至于处理与否或者怎么处理那是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公开举报则让太多不相干的人知道,只会把过错传播到更多人心中,会导致过错再次地发生。好的行为则应该也必须公开说,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善行会被公开表扬,能够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

司马懿能够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他的这六个智慧分享给大家。以史为鉴就是我们琢磨历史的初衷,希望我们都能从司马懿智慧里学到点什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