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征文A获奖公告
前言
这20篇文章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分的文字还是偏宽泛的体验记录和抒情,可能并不是作者原初的本意,而是以往的写作惯性过于强大了吧。
一部分的文字偏具体的体验和观察,这是需要肯定的,不过在观点提炼和修正上还需要再多些力气。
还有一部分的文字偏体验观察之后的思考和梳理,相对而言要更靠近活动主题一些。
对每篇文章的简评:
1号——《两个妈妈一个娃》
文章表达清晰。从与孩子交流的若干个片段中描述了话题在现实中的应用体验。
关于“自我的消隐”的个人体验和观点延伸可以再深入,比如自我真的消隐了吗?自我消隐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号——《引申热情与冷漠》
作者认真的记述了不少付出热情的体验经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在观点提炼和延伸上可以尝试再多下些功夫。
可以多看看我们之前碎片中关于过分热情的文字,结合自己的体验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辨。
3号——《世界上有没有捷径》
关于捷径延伸出的话题和结论是有趣的。
不过,属于个人体验和思辨部分的内容似乎有些少了,继续加油!
4号——《日记里的碎片思考》
文字是三篇感悟的碎片和随想,偏感性。
可以尝试多点理性和具体,这可能会让碎片中的体验描述更丰满或者是对既有观点的延伸更深入。
5号——《读<孩子>有感》
文字从自己的体验延伸出对话题的思考。文章完整,表达清晰。
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孩子、成人、知识、时间之间更丰富的关系。
6号——《旅行》
文字是随笔类的文字,写的随性。
从留言到现在应该也有几个月了,很想听到你描述更具体的不一样的体验。看看你行动起来了没有。
7号——《过分热情》
本篇文字在谈接受热情的体验,2号文字在谈付出热情的体验。你们两个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关于热情的分类需要再推敲的准确和简明一些,热情和环境之间关系还需要再仔细斟酌下,也可以看看我们之前碎片中关于过分热情的文字。
8号——《黑白照片》
文字的表述和观点可以组织的再简明和准确一些就好了。关于黑白照片、美颜相机、彩色照片、现实中的自带相机之间的关联也是。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去体验和思考。
9号——《饰品》
文字对饰品本身做了归纳和梳理,并和易懂的词和物之间建立了连线,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有识别性。
文字各小段落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结论上似乎多了仓促,少了观察的力度和新意。
估计是偷懒了!
10号——《共享单车》
文字从共享单车的体验中获得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延伸,若干个小结论有特点,有趣。
在结论的严谨、具体描述以及文字的精练上还有空间。
11号——《植物》
一篇图文并茂的文字,通过观察身边植物谈到方向和特性。首先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也很认真,思维发散。
需要再仔细推敲的是分类的逻辑,比如:特性和方向本身的分类方式是否真可以如此鲜明呢?
12号——《薄荷》
也是一片图文并茂的文字。从薄荷生长到个人创业的延伸。
想要表达的意图是清晰的,在文字组织和表述上可以再清晰、再明了一些。
13号——《东西方的饮与食》
文字讲述了东西方饮食上的侧重。思路清晰。
话题有些偏大,另外可以尝试围绕结论在表述上更精练一些,更简短一些。
14号——《钥匙环》
通过钥匙环串联自己在新城市生活的各种线索和阶段是有趣的。文字表达流畅、清晰。
结论可以尝试做更深入的观察和延伸,比如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上去,比如对钥匙环本身的观察。
15号——《佛学》
文字谈到了关于“活在当下”“生命是感知过程”的话题。能感受到作者好学、好问的气质。话题本身是复杂的,一言两语未必讲的清楚。
更想听到你从自己的体验和思辨出发的收获。可以尝试在小一点的体验和话题上先持续用力。毕竟道理和结论往往讲述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所以过程中的积累很重要。
16号——《盲区》
文字写到最后作者自己已经不太自信了。的确写的宽泛而随性。关于盲区话题的具体描述过少,更像是常见的道理论述。
反观自我的意识需要肯定,面对自我的真实你至少注意到了,加油!
17号——《过程、结果》
文字更像是一篇随想总结。概述性多了。可能具体内容你最清楚但别人无法感知到。
想听到过程和结果中更丰富的细节,如它们之间的连线、断裂或其它(不是具体细节描述,是从细节体验中抽离出来的判断)。
18号——《让生活多点可能》
文字记述了在广西的一段生活体验并配了几张图片。有些偏随想了。
可以多去观察下这条常常走过的街道,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一些有趣或者让你更坚定的观点出来。这样你“生活的可能”才会真的多一点。
19号——《2017年旅行——认知突破》
这是一篇典型的总结文字。
想看到某个具体分类里你的认知和突破,目前的文字中话题还是有些太宽泛了。
20号——《我理解的感知体验》
看到这篇文字时还是略有吃惊的。
文字里除了认真的思考还借助图形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个首先需要肯定。其次,能感受到作者对感知体验的理解逐渐走向了深入。
粗略的讲,感知体验的前半场在外,后半场在内。
根据本次投稿的实际情况,在入围奖部分做了3个分级,同时也增设了鼓励奖并做了2个分级。根据每篇文字的特点,出于对各自鼓励和督促的目的,也做了相应的排序。
虽然是一次评奖,但还是希望作者们把更多的精力转向自己的不足和对他人文章优点的学习上。毕竟人是没有可比性的。
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下去,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
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优秀奖(空缺)
入围奖
A级:9号, 20号
B级:14号, 10号,5号,12号,1号,8号,13号,11号,3号
C级: 2号, 15号,7号,17号
鼓励奖
D级: 4号, 16号,6号
E级:18号,19号
附录:编号和题目
01—《两个妈妈一个娃》 | 02—《引申热情与冷漠》 |
03—《世界上有没有捷径》 | 04—《日记里的碎片思考》 |
05—《读<孩子>有感》 | 06—《旅行》 |
07—《过分热情》 | 08—《黑白照片》 |
09—《饰品》 | 10—《共享单车》 |
11—《植物》 | 12—《薄荷》 |
13—《东西方的饮与食》 | 14—《钥匙环》 |
15—《佛学》 | 16—《盲区》 |
17—《过程、结果》 | 18—《让生活多点可能》 |
19—《2017年旅行—认知突破》 | 20—《我理解的感知体验》 |
具体的文章内容请点击这里: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读者投票
在读者投票环节(微博、微信合计)的前三名为:
6号作者
3号,15号作者
8号作者
有几个方面大家不妨再回顾一下:
1, 我们为什么提倡大家从自己的体验、观察、思考出发去引发一些与自己共鸣的东西,然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花力气去描述它呢?
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掌握太多属于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现在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了,许多知识略有感触,在尚未与自己深度共鸣时就已被自己捧为圭臬,或者拿出去说教别人了。
因为自己不花力气去描述它,这些知识得不到消化,你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你觉得自己掌握了其实自己最多只是在转述和记录别人的话而已。另外,用自己的语言不是放弃开放性,一个人的进步不是刻意回避某些观点的存在,要学会借鉴,在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中去完善和沉淀。
2, 我们为什么提倡从具体的细微之处出发呢?为什么一定要思考,要写字表达出来呢?
因为如果你的发现若过于宽泛则思考延伸后可能不会一下子说清楚、讲明白,最终很容易变得似是而非。自己受挫不说,对感知体验、对细微之处也会没有了兴趣。
因为通过思考你可以让你的共鸣有序的沉淀下来而不是流失掉,不是一地鸡毛。
表达其实不是彰显什么,是暴露自己的不足,无论对自己还是读者都是督促。之所以是写字的方式是因为多数人都可以做到。
我们的侧重点既不是在分享道理也不是在分享自我总结,是分享不同视角下个人体验上的特别发现,这些发现给别人带来的是思考和启发。我们也更鼓励大家从日常的发现中再次抽离出来走向更深入的层面。
3, 我们为什么提倡先搁置知识,让自我先消隐呢?
因为脑海里固有的知识会在无形中限定你思维的边界,可能你折腾半天总还是在既有的套路里转圈。我们鼓励大家少些自我限制,多些自我突破,多些新的发现。
在对世界认知的成型阶段,人们很容易把体验和人生进行快速的联系。可以尝试先放放,先尝试多些不同视角的体验后再说,把脚下的每一步走的坚实一点再说。
另外, A部分的获奖礼物我们会尽快寄出,投票环节的前三名我们也会有额外的小礼物赠送。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