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司马迁壮游路:荀孟孔(朝圣之路)
重走司马迁壮游路:荀孟孔(朝圣之路)
今天原定计划是走滕州薛国故城,邹城孟庙孟府,然后宿曲阜。一来路程比较短,二来想比较圣人与一般作恶之人原是毗邻而居。但是,后来想想,这纯粹是想当然。现在大一统已经这么久了,两千多年下来的文化认同,包括行政上的统一,区别已经越来越小了。于是,另拟主题:朝圣之路。参拜荀子庙、孟子庙、孔子庙。路程远了很多,但是,既然来了,就应该好好地把这件事情做好吧。
一路上经过台尔庄(乾隆说是天下第一庄,然后我们学了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此地在抗日战争中的曾经取得过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邳州、苍山县兰陵镇荀子庙、荀子墓。一路下来,我们参观考查景点接待过程中享受的几乎都是VIP级别的待遇。守门的大叔专门为我们打开大门,打开庙门,并且陪着我们参观完荀子庙。荀子墓由我们自行参观、祭拜。
大叔带我们开后圣殿门
很多景点在高温暑期都是5折,荀子庙也不例外。30元的门票只需要15元,小孩免票。让我们既感且佩。
参观完荀子庙后,我们直奔邹城孟庙、孟府。据说教师可以免票,反正我是携程网订的票。明天试试万世师表的地盘“三孔”,老师资格证有没有用。如果有用,是此行唯一一次感受到“特权”。
亚圣殿
养气门(养浩然正气)
孟荀之比较:
生卒: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比孟子晚,并且对孟子的学说有研究。
学习:孟母三迁,孟断机杼。
荀子后有《劝学》
两人都是厚积薄发型。
仕途:孟子周游列国,推销仁政,待遇尚可,主张未被采纳。
荀子五十游学于齐,三为祭酒,被谗,适楚,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荀子与孟子都受到齐国的款待,但荀子有治县令的实际工作经验。
著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孟子》34685字。
荀子,有《荀子》三十二篇,计75100余字。
《孟子》有点《论语》余韵,《荀子》则纯是学术论文了。
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法先王。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法后王。
太上有德治,其下有礼治,其后有法治。这跟私有制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伦理:孟子主张性善。
荀子主张性恶。
荀子主张更符号列国争霸的战国。
师承: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是曾子的学生,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是嫡系一脉的,只可惜曾子在仲尼弟子里面不是特别聪明的。
荀子,私淑孔孟,兼收并蓄儒、道、墨三家之精华。
这样一来,荀子学说更应景,而孟子之前则显得迂阔浮夸。
弟子: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
荀子有韩非、李斯、张苍等。
一在庚续学术之传统,一在指导万世开太平。
地位:孟子被称为亚圣
荀子被称为后圣,即先秦最后一位圣人。
荀子并列为圣,但比孟子在世人眼中,包括享受的待遇低得多了。一开始我原以为是荀子的学生,走了法家路子。后来才明白,不是这么简单。
朱熹从礼记中拿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称四书,并作了集注,成为宋以后科举考试教科书,孟子地位在宋元以后,特别突出。(朱元璋时期有例外,但不影响整体判断)
荀子并非培养了法家学生,而是他的学说,传到后来,合些没有原则的读书人获取生存资本的工具。这就偏离了儒家的道统。
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注:乡愿即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孔子批评乡愿为德之贼。)
思考:
一个人一生到底能做多少事?能有多少成就?从两位圣人身上,我们学到些什么呢?
试初步回答一下:能做多少事,看个人意愿,以及大环境。有多少成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孟子没想到他的勤学,为他的子孙后代带来了极大的荣耀。荀子没有想到,他尽力去做,帝王受其赐,却并不买他的帐。(这让我想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让你知道了,他位置怎么做得安稳?)
学到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学到一种志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践不能移。学到积累的重要性:积跬步,致千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学到专心的重要性:断杼专学,用心一也。等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记述得比较简单,很多资料来自以前学习的内容。
让我在曲阜,发一下呆吧。感受一下圣人的脉膊。感受一下齐鲁大地的风,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