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崩溃的根源是什么?

沙俄的国家战略就是“双头鹰”,其最终走向崩溃的根源也在于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扩张被同时打崩。其实没有人怀疑过沙俄的庞大与强悍,从最早伊凡大帝建立俄罗斯帝国开始,俄国就是实力的象征。经过历代沙皇的开拓,俄国不仅从一个内陆小国变得横跨乌拉尔山两侧,而且接连从瑞典和土耳其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这一时期的俄国是令人感到恐惧的,尤其在击败拿破仑之后,俄国成为整个欧洲的“宪兵”。

不过仅仅几十年之后,沙俄就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跌落神坛,自此朝着崩溃的深渊滑去。尽管俄国于1917年走向覆灭,但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当中就已经显出颓势,事实上整个沙俄的历史也可以大致以克里米亚战争为界分为两截。在后半截当中,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西线将俄国打残,日俄战争则从东线打退了俄国的扩张势头。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以时间顺序来看,俄国的绝对实力并没有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走向滑坡,相反俄国输在与敌人的相对实力上。

俄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广袤的国土面积,尽管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荒原的单位产值很低,但架不住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因此从总量上说,俄国能够获得的收益仍旧十分可观。这是早期俄国能够击败瑞典和土耳其并称霸东欧的关键,正是因为具备这种聚沙成塔的优势,沙俄到19世纪上半叶时,已经从昔日的偏远小邦,演变为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然而这样的局面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而走向终结,因为工业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当机器取代手工之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工业链条的复杂性和对社会分工的高要求都导致俄国这个地广人稀国度很难适应。早期的工业体系规模很小,但对人口的聚集效应要求很高,此时符合条件的大概只剩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少数几个大城市,而对于广阔的西伯利亚则毫无影响。这个时候,沙俄曾引以为豪的数量优势便不能再为国家实力贡献力量,而“船小好调头”的英法则开始后来居上。

其次便是由机器工业引发的交通变革,尽管英法在欧洲本土的面积远不足以同沙俄相提并论,但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仍旧可以从总量上同沙俄大致持平。而且如果考虑到这些海外殖民地多是温暖地区的优质土地,则英法的总体实力应该在俄国之上,不过问题就出在分割英法本土与殖民地的广阔海洋上。在蒸汽机尚未问世的风帆时代,海运的低效率和巨大风险性使得英法很难将海外殖民地的丰富资源运回本土,这样即使英法的总量很大,但在同俄国对决时仍旧处于劣势。

而蒸汽战舰问世之后,航运的效率大大提升,英国和法国可以很轻易地从全世界获取资源,但俄国却依旧需要马拉人扛才能集结物资至西部。终于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当中,俄国一败涂地,这同时也表明了落后农奴制度对先进大工业的劣势。此后俄国在西线转入守势,但在东线却依旧高歌猛进地扩张土地,并寄希望于通过东线的掠夺来弥补西线的损失。然而日俄战争的当头一击再度封死了沙俄的出路,此时的俄国已经是行将就木。

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沙俄国内的各种矛盾开始总爆发,俄国这艘破船再也开不下去,于是俄国崩溃,庞大的沙皇俄国开始改头换面成为苏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