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落兵制的角度,探究西夏对宋战争常能将其一举全歼的主要原因
导语: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国家,他们如何从原始而松散的部落变成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权国家?与宋、辽相比,西夏人口不多,国土面积不大,经济不占优势,如何能在与宋、辽的诸多大战之中,无往不胜?以少胜多?这与其独特的用兵制度有关,查阅大量资料,本文条分缕析,为您还原西夏部落兵制的历史嬗变。
无论是曾经的辽,还是西夏,和宋朝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分,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唐太宗尚有“夷夏一家亲”的思想,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有正确的民族观和史学观。
对于西夏党项这个逆境中求生存、骁勇善战,最后又被蒙古人消灭的民族,应该有足够令我们震撼、景仰、同情的各种理由。

西夏和宋、辽地图
一、西夏建国前与建国初的军事实力
1、李继迁从几十号人马起家
宋朝初年,宋太宗要求掌管银川一带兵力的党项贵族迁往汴梁,名义上许以高官厚禄,实际是一种调虎离山,收回地方割据政权。当时世袭的党项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向朝廷屈服了,很多党项贵族按要求从塞北到了京城。
有一个清醒的党项贵族李继迁拒绝离开祖先经营之地,他认为虎不可离山,鱼不可离渊,马背民族离开战马,到中土繁华之地,沉湎于锦衣玉食,不啻于一场种族灭绝。
党项族就该是战斗的民族,生于马背,死于马背。
在宋军的追查中,李继迁带领数十随从逃出,在流亡中战斗,在战斗中组织人马,他将散布在宁夏、陕西、甘肃、内蒙一带的党项部落联合起来,渐渐又形成一股割据势力。
他从宋军手中慢慢夺回曾属于党项人生活的土地,又向西征讨,想从回纥和吐蕃人手中夺来河西走廊。然而未及实现宏图大志,1004年,41岁的李继迁因战争负伤而死,统治党项部落的权利交到了23岁的儿子李德明手中。

西夏首领
2、李德明发动的河西战争
李德明韬光养晦,分别对宋、辽屈服,从宋、辽两国得到了很多实惠,也让自己的部族休养生息了几十年,但是李德明始终没有忘记党项人的使命,他们想要摆脱世代臣服于人的状态,建立一个属于党项族的国家。
待时机成熟,李德明命其子李元昊向回纥用兵,占领了甘州(甘肃张掖)和凉州(甘肃武威)。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德明死,元昊继位,又先后抢来了瓜州(甘肃安西)、沙洲(甘肃敦煌)、肃州(甘肃酒泉),将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自己掌中。

西夏军人
3、李元昊的西夏铁骑,宋、辽很难抵挡
1038年,元昊筑坛登基,昭告天下,他是大夏国皇帝,要和宋、辽争取同样的国际地位,这下子惹恼了两个大国,分别要教育这个撮尔小国,宋朝君臣口口声声把李元昊称为昊贼,把党项人叫羌贼、蕃贼。
1040年,宋出动大军,将数倍于西夏的兵力屯集在宋夏边境,西夏人毫无惧色,主动出击,在三川口打败宋军,宋军死伤1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1041年,宋调整作战战略部署,集结精锐部队想要铲除西夏,西夏又是主动攻击,在好水川歼灭宋军约两万人。
1042年,元昊第三次向宋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宋朝派出9000余人的兵力,又是近乎全军覆没。

宋夏战争
1044年,辽兴宗亲率10万大军进攻西夏,被元昊诱敌深入,几乎全歼。
西夏在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辈人手中渐渐奠定版图: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西夏书事》
但西夏疆域仍远远小于宋和辽,且境内2/3都是荒漠,经济实力更不可与宋、辽相比,这么一个撮尔小国为何能打赢一场场硬仗?打得宋、辽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党项族的用兵传统。
二、从部落松散联合到部落军事联盟
1、部落间的松散联合
党项羌是西羌的一支,自古就是骑马放牧的马背民族,从孕育羌族的青海湖岸边到唐以前党项羌聚居的析支(甘南、川西一带)之地,党项人一直按部落为单位生活,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形态。
部落首领对成员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各部落之间平时不相往来,但他们却有着同族同源的关联,遇到外族入侵,各部落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但这样的用兵传统使得党项人也如一盘散沙,打仗时,愿意的部落联合起来,不愿意的部落就不会参加。唐初党项人以部落为单位纷纷归降,而且不同部落间争相邀宠,互相揭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党项部落
2、9任定难军节度使,拓跋部成为党项人的联合首领
党项人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绝对的大首领?将各部落联合起来统一号令?
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川西时,党项八部中最大的部落是拓跋氏,首领拓跋守寂带领部落归顺唐朝时被封都督,其他部落首领被封刺史,都督比刺史名义上职权更大,实质上他们还是统领着各自原来的部落,但从那时起,拓跋部落在整个党项人中已如一杆大旗,是整个党项人的指引和向心所在。
唐末,拓跋守寂的后代拓跋思恭带领部落替唐朝镇压了黄巢起义,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且被赐皇姓李,仿佛成了大唐皇族,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政治上来说,拓跋氏成为唐王朝任命的各党项部落的联合首领,对其他部落拥有调集的权利。
自唐末,经五代,到宋初,定难军节度使从第1代李思恭传到了第9代李继捧,每一代定难军都效忠于走马灯一样交替的中原王朝,李继捧时中原王朝到了宋太宗手中,宋太宗想收回党项族长期割据的北方政权,将李继捧等党项贵族调往汴梁,这已经剥夺了拓跋氏对党项人的控制权。

马背民族党项族
3、李继迁重新聚拢党项人,建立部落军事联盟
党项族将重新变成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的党项人再不会成为宋朝的隐患。但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拒绝投向宋廷怀抱,他逃出重围,从几十号人马开始,在党项各部之间“约以兄弟,许以厚利”,重新将党项人聚拢起来。
越来越多的党项人聚拢到李继迁麾下,李继迁收回了灵州,并建为军事指挥政权根据地。李德明不仅恢复了祖先基业,收回五洲之地,并且攻占河西走廊,恢复了定难军节度使的称号,还被封夏国王,李元昊在此基础上建国称帝。
从李继迁和各部落首领“约以兄弟”的说服拉拢,到李元昊时期,若有不听其号令的部落首领,“辄杀之。”党项军事权利越来越集中。
李继迁时代是一种部族军事联盟,而元昊时代已经是完善的部落兵制,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军抄制度、军溜制度,建立了监军司、殿前司的等军事机构。

李元昊
三、李元昊时期的部落兵制
1、军抄制度
什么叫军?什么叫抄?
西夏“其民一家号为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了。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膽,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 《宋史·夏国传》
就是说西夏国民,每个家庭叫一帐,男孩15岁就算男丁,两个男丁中有一个成为正规军,咱们不要理解为这是硬性摊派,兵役过重,对于西夏人来说,成为一名正军是一种荣耀。
一个正军,自带一个服务人员,叫做负担(负赡),一个正军和一个负担结成的对子叫“一抄”,正军骑马作战,负担是随军的杂役,为正军做后勤。
如果负担想要变成正军,有两种方式:
- 寻找另一名负担使自己变成正军;
- 替代那些疲弱的正军。

黑水城
俄藏黑水城文书中还有一件记载了军抄人员装备的军籍文书,每抄由正军、正辅(辅主)和负担3人组成。
按《天盛律令》的记载,
正军的装备有:“官马、甲、披、弓一张、箭三十支、枪一枝、剑一把、长矛杖一支、全套拨子手扣。正辅有:“弓一张、箭二十枝,长矛杖一枝、拨子手扣全套。负担有:“弓一张、箭二十枝、剑一把、长矛杖-枝,等当发给,一样,若发弓箭,则拨于手扣亦当供给。”史金波《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无论两人还是三人,军抄是西夏兵役中的最小单位,和我们现在的“班”有点像,但又不一样。正军是抄里的主要战斗员,辅主担当正军的副手,是次要战斗人员,当正军战死需要替补时,辅主则升为正军。负担是随军杂役,为正军料理后勤和照料马匹。
通过这种方式,西夏健壮勇敢、善于战斗的男丁通常都在正军之内,这样组成的军队,人人皆兵,不仅保证了军队的数量,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质量以及作战后勤保障。

西夏铁鹞子
2、军溜制度
现代军队,班、排、连、营、团、师、军……逐级扩大,那么西夏军队里大点的单位叫什么呢?
“抄”以上的单位叫“溜”,何谓“溜”?
党项人“一家号一帐”,帐和落是游牧部落组成的最小社会单位,他们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兵制,宗族部落的首领自然也就成为部落兵的指挥官,对于部落成员有着绝对的管理控制权,首领用首领印证明身份,用木牌等传发军令。
一个部落的兵力就称为一“溜”,“溜”不仅有战斗任务,还从事生产,比如屯田与畜牧。这就是西夏特殊的军溜制度。
突然想起影视剧中,东北人把大股的土匪也称“溜子”,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和规矩。

党项首领
北宋田况在《上兵策十四事》有着非常详细而生动的记载:
西贼首领各将种落之兵,谓之一溜,少长服习,盖如臂之使指,既成行列,举手掩口,然后敢食,虑酋长遥见,疑其语言,其肃整如此。
3、监军司
如果说军溜是一个个类似民兵的地方兵员单位,那么西夏有没有更正式的正规军呢?
西夏的国防军是西夏军队的主力,也是西夏军队中人数最多的一种,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称帝之前即“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
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分别驻守在今日陕西榆林东南、榆林西南、榆林南、甘肃靖远东北、甘肃永登南、甘肃张掖、甘肃安西东南、内蒙古乌海市西南、乌审旗西南、额济纳旗东南、阿拉善左旗北吉兰泰、乌拉特后旗东南。
12监军司相当于一个个战区,总人数约有50万人。
监军司是西夏地方的军事指挥机构,除此之外还有统军司、经略司,统军司是西夏后期同监军司并行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经略司是在京师以外,主管若干州县军民事务的衙口。

西夏疆域图
4、殿前司
作为党项最大的首领,王者元昊总该有些王牌的侍卫军吧?当然有!
这些保卫京畿重地的皇家卫队称为“殿前司”,不仅负责拱卫京师,守护皇宫,而且还负责全国的军马检校等工作。这部分军队,我们不妨理解为驻守在银川附近宁夏境内的军队。
总结:
西夏部落兵制的组织结构,“抄”上面是 “溜”,“溜”由各部落首领统领,组织本部落既战斗又生产,全民皆兵,举国能战。京畿地区的殿前司和地方上的监军司、统军司、经略司对各“溜”都有统辖权,权力最终集合于最高统治者元昊之手。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西夏的军人对自己的首领绝对忠诚,西夏军队的忠诚不仅仅是纪律或类似今日西方雇佣兵那样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忠诚与生俱来,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是千百年来民族基因积淀的结果。
宋人范纯粹说:
“臣观边人之性,以种族为贵贱,故部酋之死,其后世之继袭者,虽刍稚之子,亦足以服老长之众,何哉?风俗使之然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兵制,有着很强的延续性和控制性。各“溜子”人马平时都在自己的部落,没有专门的军队大院让他们集中在一起,如果遇到宋、辽大军压境,西夏是如何进行军事集结的呢?
他们实现的是点集制度。
西夏如果发动大型战役,就在指定的区域开始点集兵民,如果在西边有事,就从东边点集兵马,如果战事在东边发生,点集就要从西边开始,如果战事发生在中路,就从两边同时点集。这种点集方式课极为灵活地实现战场布置和军队征调。

西夏军人
总结以上,笔者认为:
- 全民皆兵,自己养活自己的部落兵制减少了国家养活庞大军队的经济负担。
- 唯首领马首是瞻的忠诚品质,是沉淀于党项人基因里的千年风俗。
- 布置上分散,管理上集中的点集制度,极为灵活地实现了西夏军队征调。
以上三点,恰恰是宋军所不具备的,这或许就是元昊对宋作战,总能将其一举全歼的主要原因吧!
参考文献:《宋书·夏国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梦溪笔谈》、《天盛律令》、《上兵策十四事》、《西夏书事》、《神秘的西夏》、《解读西夏》、《西夏部落兵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