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如果周瑜让孔明造一万张弓而不是十万支箭,结果如何?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是刘备的首席谋士,他才华横溢,在三国演义中,处处比孙权的智囊周瑜厉害。
不过当时刘备实力较弱,不得不跟孙权联合,共同对付曹操。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就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可是周瑜不好明目张胆搞事情,不利于两国团结。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阴招,计划除掉诸葛亮。
这天,周瑜对诸葛亮下达一个任务,限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就要杀头。
诸葛亮何等精明,一眼识破了周瑜的诡计,看出了他的险恶用心。
因为当时原料不足,人手不够,在规定时间内根本造不出那么多的箭。
诸葛亮看得出来,周瑜用意很明显,就是为害死自己找借口。
不过诸葛亮听了之后不但没有表示为难,反而非常轻松地对周瑜说:“根本就用不了十天,三天时间足够”。
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天派出多条站满稻草人的船只,到曹兵面前故意弄出动静、引诱曹兵。
曹操以为敌人来进攻,下令部下射箭。
一时间,箭如飞蝗射到稻草人身上。
诸葛亮巧使妙计,终于借足十万支箭,让周瑜诡计落空。
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比周瑜棋高一着。
那么,如果周瑜当时诸葛亮造一万只弓而不是十万只箭,会是怎样的结果?
首先周瑜不会向诸葛亮下达这样的任务。
我们要知道,周瑜虽然妒忌诸葛亮的才华,也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但周瑜也不是个不择手段的人。
他杀诸葛亮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要找一个合乎情理的借口,不能让孙权看出来。
不然孙权就会看出他的真实目的,就不会再重用周瑜。
当时曹操大兵压境,需要大量的箭矢来进行自卫,刘备是孙权盟友,帮忙造箭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是如果将箭矢改为弓,就有点说不过去。
因为箭矢是消耗品,弓却是耐用品。
打个比方,在战场上,一支步枪可以发射一万发子弹,步枪一般不用换,子弹却要一直造。
弓的制造周期比较长,需要提前准备,等到大敌当前再去造显然来不及。
如果周瑜在开战之前,让诸葛亮去造弓的话,说明周瑜备战不足,他这个统帅根本不称职,往自己脸上抹黑。
其次,周瑜刁难诸葛亮是剧情需要,诸葛亮不会被难住。
《三国演义》是戏说历史,不是史书,作者在叙说三国历史的时候,带着强烈的个人爱憎去写的。
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把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当作三国第一谋士去描写。
在书中,周瑜是为了反衬诸葛亮的才华而存在的。
所以周瑜为难诸葛亮,一定是徒劳的,不能为难住诸葛亮。
如果周瑜向诸葛亮下达的是造弓而不是造箭的任务,显然是无解之题,诸葛亮的高大上和足智多谋形象就会受到损害。
但是罗贯中如果把周瑜造箭的任务改成造弓,诸葛亮会采取什么对策呢?
诸葛亮对周瑜晓以利害,让他回心转意?用这样的办法显然是下下策,是最笨的办法。
周瑜除掉诸葛亮的决心已经下定,经过深思熟虑的,怎么会因为诸葛亮一番话改变主意?
再说那样的话,显得诸葛亮太平庸,有点向周瑜求情的意思,不能衬托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
他可以让诸葛亮采取如下对策。
诸葛亮可以直接去见孙权,说周瑜玩忽职守,没有做好跟曹操开战的准备,是个庸才。
当然这样直接去的话,效果不太好,不如借别人的口说出来。
比如面见鲁肃,让他告诉孙权,说周瑜对东吴有二心,让孙权剥夺周瑜的军事指挥权,诸葛亮也会化险为夷。
诸葛亮还可以派自己的手下,冒充曹操的部下,伪造曹操给周瑜的书信,故意让东吴的士兵抓住,送到孙权跟前,将周瑜通敌的事情坐实,让其深信不疑,达到借刀杀人除掉周瑜,保全自己的目的。
最后再说一遍,草船借箭的故事罗贯中强加到诸葛亮身上的。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记载于《魏略》,是孙权的杰作,而不是诸葛亮。
当时孙权的战船跟曹操的水军在江面上狭路相逢,曹操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齐,射击吴船。
不一会儿,孙的轻型战船因一侧中箭太多,失去平衡,无法正常航行,眼看就要侧翻。
孙权连忙下令士兵将船头调过来,让船的另一侧再受箭。
这样一来,孙权的船立刻保持平衡,吴军得以安全返航。
也就是说,所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本来就是虚构的,我们不必认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