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一)

宋史
宋史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原】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译】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洵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苏轼服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0)

相关推荐

  • 【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下)

    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凤翔任期结束后,苏轼又回到东京,朝廷命其转任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皇子时就已闻苏轼之名,所以他想遵循唐朝之令,召苏轼入翰林知制诰.但宰相韩琦不赞同,<宋史·苏轼传>中载有 ...

  • 垂帘一年垂范百世的皇后曹氏

    曹后一生,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身为女子,她的角色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时,深宫中的曹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著的人才.这样的远见 ...

  • 韩琦真的爱惜苏轼吗?两次阻止其升职,宋英宗十分着急

    宋仁宗时期,北宋王朝一片呈平,人才辈出,文有晏殊.欧阳修,武有范仲淹.狄青,外交上更有韩琦等人,其实还有不少宋代名人曾生活在仁宗时期:柳永.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 宋仁宗景祐三年农历十二月 ...

  • 王安石何以打压苏轼

    苏轼在仕途上的坎坷,首先来自王安石.他的思想.性情与王安石悬隔胡越,故所王氏所恶. 宋神宗在所出策题里问:"生民以来,称至治者必曰唐虞成周之世,诗书所称,其迹可见.以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 ...

  •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如何形容苏轼的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够豪气!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够雅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 ...

  •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祖籍河北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

  • 东坡故事26:三年任期届满,回到京师却成了一个闲官

    为了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产生腐败或专权行为,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换届,任满后需回京述职,然后再安排其它的差遣. 从1061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到1064年十二月十七日罢职,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掐 ...

  • 《宋史 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宋史 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字子瞻,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腊月十九日卯时,卯时是指太阳冉冉升起的那段时间,早晨5点至7点.仿佛标志了一个古代 ...

  •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两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 ...

  • 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在线文言文

    史记 原文: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及若季次.原宪,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蔺列传(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蔺列传(节选)司马迁[两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 ...

  •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 ...

  •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 ...

  • 苏轼《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 ...

  • 《宋史·范质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 ...

  •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 原文:     汉高祖五年,张耳薨,其子张敖嗣立为赵王.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自上食,礼甚卑.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懦弱)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