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⑩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演变(上)

春秋及于战国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奠基的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迁变对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春秋至战国的种种社会变迁,其原动力即是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经济的进步。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农业区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每个有采邑的领主的力量都急剧加强,而采邑之间的缓冲区则急剧缩小,领主之间的争斗遂变得更具有毁灭性。其结果,在国际上是二、三等国家陆续被吞并,中原地区仅剩最具实力的几个强国,在各诸侯国内则是权力逐渐集中到国君或少数最强的大夫手中。换言之即是传统的封建体制趋于瓦解,国家政治趋于集权化。战国时代新兴的强国,领土渐广却并不分封大夫,而设郡县管理地方。郡县政令出于中央,其长官亦由国君任免,这样在国君之下就形成了最初的官僚体系。郡县日大,政令日繁,国君用人遂多取有才能的游士,游士各任其能,官僚体系遂渐有分工和系统。又因游士既非公室,又无采邑,没有政治和经济性的基础,其一切权位皆为国君所赐予,遂使国君对政府的掌控更加牢固,国君地位亦日渐尊崇。这种政治体制的转变改变了特权阶级的成分,原本以血统出身为基本的贵族阶级衰落了,出身于平民的士人凭其政治权力渐形成新的官僚阶级。从封建到集权,从宗室贵族到官僚阶级,这种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后代还经常有所反复,但社会的发展总是向前的,此种转变是世势所趋,终不可挽。

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是井田制的废除。根据《周礼》所载,井田制大抵上就是将一定的田地用“井”字线均分为九份,边缘的八份为“私田”,分给八户平民耕种,其收获归耕者所有;中间的一份为“公田”,由八户合力共耕,其收获归领主。此种制度缺乏考古证据,其形式又颇为理想化,故现代学者常疑其并非实际存在,仅为后世儒家的一种空想。不过换一个角度讲,井田制也许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还是一种民政制度。西周封建之初,各诸侯国都很小,人口为国家的根本,故控制人口为政府的重事。井田制禁止土地转让,也就将民户与土地束缚在一起,这样控制着土地的领主也就直接控制着人民。不过井田制本身缺乏适用性,只能应对较小的农业区和较少的人口。当耕地面积和人口剧增后,土地的丈量、分割及农户的分配、管理都需要很高的行政成本,那个时代的政府当然是无力负担的。尤其是随着荒地的逐渐开垦,地主向领主、领主向国君隐瞒新开的耕地,而上层又很难加以查证,这样遂形成了土地私有的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井田制遂不再适用,到春秋末期遂有“履亩而税”。“履亩而税”针对已耕的农田取税,只要能找到耕地即能取得税收,这样也就充实了政府收入。

在春秋时代之前,手工业者是公室的附庸,他们的职业世袭,只为贵族服务,并且地位较一般平民为高。到了战国时代,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同时贵族阶级的萎缩又使手工业者丧失了主顾。为了谋生,工匠们只好向民间做自由的经营,于是商业贸易又随之兴起。为了便于贸易,手工业乃向大城市集中,也因为商业的兴起,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始能获得供养。进入战国时代,各国都城都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会。商业的繁荣也意味着经济交流的加深,刺激了平民阶层的活性,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0)

相关推荐

  • 春秋采邑之秦、其它

    曹采邑今地采邑主国君卞山东衮州.泗水曹叔振铎之后支庶梦曹公孙吴国采邑今地采邑主国君延陵江苏常州市季札州来安徽凤台县季札毗陵季札顾勾践后裔巴国采邑今地采邑主通巴大夫不详蜀国苴四川广元市蜀王弟不详秦国采邑 ...

  • 春秋采邑

    春秋采邑

  • 西周采邑

    西周采邑

  •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 ...

  • 谈谈中世纪的历史(九)

    鼎盛的中世纪和社会经济生活 中世纪鼎盛时期就是人口大量增长的时代.根据数据估计,公元1000年--公元1347年欧洲人口从3500万,增加到8000万.尽管确切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农业技术提高是显而易 ...

  • 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政体,我们现代人称它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荀子 春秋以前的政体是以宗法血缘组织为基础分封制.周天子是政权的核心,他名义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主人,所谓"普天 ...

  • 简单中国史:⑪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演变(下)

    在春秋时代之前,社会上大约分为这样几个阶层.最上层的是领主贵族,包括一个公室及其下的很多分支,这些人平时做"官",战时从军.居于中层的是一般平民,即所谓"国人" ...

  • 简单中国史:⑳汉武帝的文治(上)

    从战国末期到楚汉之间的战乱对中国社会的摧残极其严重,汉高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灭西楚和扫平异姓诸王,与当时民众久困思安的心理亦有极大的关系.秦朝败在事烦令苛,汉朝吸取其教训,高.吕.文.景四世在内政上都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45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上)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上) 1.土地制度的变化 西周土地国有制的主于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国有耕地分为归各级奴隶主占有的公田和归直接生产者使用的份地(私田).在公田上,奴隶主直接榨取直接生产者的 ...

  • 简单中国史:⑨战国时代的情况

    春秋时代的社会发展,使早期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国膨胀为有很多城池.地盘广阔的大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各诸侯国就又各自分封其大夫.天子式微,诸侯各行其是,诸侯式微,强势大夫亦各行其是,所以到弭兵之会时与 ...

  • 简单中国史32:五胡十六国(上)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支游牧民族.东汉以后匈奴分裂为二,其在北者西迁,在南者即内附.至魏晋时,匈奴居住在河套内外,仍为中国的藩属.匈奴的衰落造成了塞北之地的真空,起源于东胡的鲜卑即趁机崛起. ...

  • 简单中国史34:南朝的情况(上)

    420年宋武帝篡晋建宋,史称为刘宋,以下即称南北朝.此时北魏初兴,尚在扩张之中,刘宋虽然失去了长安,但洛阳以南的领土具在,所以南北双方的实力尚称平均. 当时南方的政治形态,门第已成国家的弊源.宋武帝出 ...

  • 简单中国史36:北朝的情况(上)

    五胡中最后兴起的鲜卑拓跋氏以其民族的气力较完备,又更懂得与汉人士族相合作,乃取的远超十六国的历史成就.刘宋建立之初,北魏已在北方站稳根基,遂成为南方的大患.道武帝拓跋珪于409年死于宫廷内乱,其长子拓 ...

  • 简单中国史44:秦汉以来的政治演变

    "封建社会"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皇帝专制的历史时期,应该从秦始皇的时代算起,一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字面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则只能算周朝一代.所谓封 ...

  • 简单中国史45:五代十国的情况(上)

    "五代十国"是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说法,指唐朝灭亡后割据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在中原以外的十个割据政权为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自南北朝以后又一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