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59)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淇水、家乡、亲人、亲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这首诗,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竹竿》,卫女思归也。”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思念家乡的情怀。

国风·卫风·竹竿

籊tì籊tì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xíng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傩nuó

淇水滺yōu滺 桧guì楫jí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xiè我忧

籊tì籊tì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xíng远兄弟父母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又怎能忘记呢?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傩nuó

淇水滺yōu滺 桧guì楫jí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xiè我忧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象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彷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吗?三四两章想象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象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象,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四章诗歌,分别从回忆与推想两个不同角度,写出一位远嫁外地的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这种感情虽然不是大悲大痛,但却缠绵往复,深沉地蕴藉于心怀之间,像悠悠的淇水,不断地流过读者的心头。

《竹竿》篇,大多解读为,前三章为卫女回想其在卫国家乡时的场景,最后在异国他乡思归而“驾言出游”,

“古之小国数十百里,虽云异国,不离淇水流域,前三章卫之淇水,末章则异国之淇水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按清代王先谦的说法,前三章,是卫国的淇水,而最后一张,作者“以写我忧”是在异国的淇水,也就是说,前三章是回想,第四章是现实。

此说也能解释得通,不过,我觉得如果以我们上面解读为回想少女时代的垂钓淇水,以及企盼再度能荡舟淇水,再为恰当。诗经的解读本无所谓对错

读完《竹竿》是否会想起之前学过类似的,表达卫女出嫁后的思归篇目?古代贵族女子的悲哀就在于此,她们掌控不了自己的婚姻,政治婚姻是她们的宿命,而结婚后,她们不再能经常回去,如果回去,也只能在父母健在时的“归宁”,但如果父母过世,他们就再没有机会回去,故乡于她们而言,大概就是永远不能回去的回忆。

南宋笔记江陵乡野录记载“昔诸侯之女既嫁,父母存,则归宁,不然,则否。

思家而不得归是每一位远嫁异国女子共同的悲哀:

《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卫风·竹竿》篇,本已写完,收笔之际,只觉得几个疑问,脑海中徘徊:其一,女子少女时代垂钓淇水(我以为男子通常更爱垂钓),其二,文中几乎每章节都有淇水,而关于水、关于淇水,甚至关于钓鱼的暗喻,其实我们之前学过的《诗经》都有男女相恋的意思,如此来说,就总觉得有些怪怪的,下午闲来看了看鉴赏辞典,倒是给了新的解析,而且,我觉得似乎之前的疑问,都可以解释了,那么,且先清空刚刚的诗意,重新走入新的解析,看看你再赞同哪种提法:

籊tì籊tì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xíng 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傩nuó

淇水滺yōu滺 桧guì楫jí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xiè我忧

《竹竿》是一首情思优美的卫地民歌,诗中写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而这位美丽的姑娘已嫁往异乡。《毛诗序》谓其篇旨为“适异国”的“卫女思归也”。此说为后世不少注家论者所接受,甚至有人认为它与另一篇写卫女“思归宁”的卫地民歌《邶风·泉水》同出一人手笔,这些说法乖违本篇辞意,无足征信。

籊tì籊tì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竹竿》全诗四章。首章以“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起兴。“钓鱼”在《诗经》的风诗中有着特殊的寓意,近人闻一多先生对此曾有过精辟的阐论。他指出,“《国风》中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是“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而“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竹竿》首章头两句与《召南·何彼穠矣》篇首章的“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两句“皆言钓,意仍指鱼,但不明出鱼字耳”。都是以钓鱼隐喻求偶。此章三、四两句“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更值得玩味。有的注家、译者把“尔”字径解作诗人所思恋的女子;“远”字解作斯人远嫁之类,义虽可通,然颇嫌拘泥板实,失却原诗风韵。这两句语含双关,意兼两指,“岂不尔思”,顺应上义的“以钓于淇”,“尔”字当是指鱼;“远莫致之”句则反接首句“籊籊竹竿”,以表竿之虽长,不及远游之鱼。笔法活脱多变,四句一意相贯,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临渊羡鱼”,深致竿长莫及之慨。透过这层字表来看,则另有指喻,实以鱼喻所思,以竿长莫及喻求偶不遂,巧寓所思远适、无缘好合之忧于淇水垂钓的比喻之中,通章为譬,以妙喻见深情。隐喻和双关语之用,在古代民歌中屡见不鲜,而早在《诗经》中就运用得如此精巧圆活,如此含蓄有致,真令人惊叹。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xíng 远兄弟父母

前两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是兴句。诗人临流兴叹,黯然伤神。点明淇水,又示意姑娘由此离别故乡,远嫁他方,领起以下“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两句,诗义由隐而显。“远兄弟父母”与上章末的“远莫致之”句各以一“远”字起头,两相关联照映,章法的变换配合诗意的上下承转,自然工致之中又有灵动变化之妙,此前人所谓“以无心求工而自工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cuō 佩玉之傩nuó

至第三章,诗人宕开一笔,写眼前出现姑娘昔时的芳姿倩影,她仿佛正从淇水边翩翩而来,佩环伴随着轻盈柔美的步态铿锵作响,清亮的声音悦耳;她回眸一笑,洁白的玉齿光彩照人,宛若目前。文情由悲一转为乐。“巧笑之瑳”,从齿色衬出其迷人的笑靥,“佩玉之傩”,则从玉佩有节奏的声响衬托其优美的身段,绘声绘形,仅此两句便描绘出姑娘惊彩绝艳之风姿神韵,堪称勾魂摄魄的神来之笔,更以虚笔出之,尤为奇绝。这里所出现姑娘的美丽动人形象,乃是诗人心理上的一种幻影。思极神迷,幻象生焉,《九歌》中那位望穿秋水的湘君幻觉中出现与湘夫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皆以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原景反衬其内心的哀情,益见其思之深挚,其情之悲恻。

《诗经》里有关卫地的民间情歌,大都牵涉到淇水。卫之淇水,如郑之溱洧,是当时青年人欢聚,谈情说爱的风流之地。每逢三月上巳节,更是爱情的盛会。春风荡漾,淇水泛波,河畔水滨,士女杂沓,歌舞调笑,如火如荼,青年男女,在此互传情言密誓,交欢结好。《竹竿》四章都写到淇水,并非偶然触景生情,因物起兴。正是在淇水旁,诗人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或许是这位陌生姑娘回眸一笑,曾撩动过诗人的心。至于这对青年男女是原已相识的情人,还是萍水相逢,今无从揣测。但从全诗流露的那种深恋无怨的情愫来看,似乎是诗人单相思,未必是姑娘变心,抛弃旧时的情郎而另攀高枝。如今诗人故地重游,伊人远去,唯见淇水悠悠如故,倍觉悲怅萦怀。

淇水滺yōu滺 桧guì楫jí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xiè我忧

末章发为叹浩,写泛舟淇水,聊以纾解心中那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诗中反复出现的淇水,犹如一根感情的纽带,把昔时与今日,初恋的欢情与失恋的悲伤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于同一空间位置(淇水)的不同时间(今、昔)和不同情景的鲜明对照,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是本诗艺术构思的一个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