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长芦盐,半部沧州史

本报记者 马艳

铁狮子、杂技、武术……沧州文化名片众多。也许你不知道,历史上真正让沧州名扬千里的却是一颗颗洁白、纯净的盐。

提起沧州的盐,首先想到的是“长芦”二字。长芦盐,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昔日,这里是最大的海盐产地。

大运河上,帆樯林立。京杭大运河为“运”而生,漕运历来是运河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

沧州码头在清雍正以前是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南来载谷北载鹾”,描绘的就是运河上漕运之盛状。船,从南方载来粮食,从北方载回去的是盐。

千百年来,这条大河在发挥政治、军事的职能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南北文化、商品的交流和沟通。长芦盐,正是通过运河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现在虽然已不是贵重之物,但是在历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自西汉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制度以来,中央政权都把盐视为军用民需的重要物资,都把盐业的生产、销售紧紧抓在手中。盐税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长芦盐业历史悠久

长芦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华北广大地区用盐的重要供应地。

长芦盐区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带,绵延千余里。这一片地区产盐,历代相延,称为“长芦盐”。元朝,长芦盐区设置盐场22处,明隆庆三年20处,清雍正十年裁为10处,至民国十四年,只剩下丰财、芦台两处盐场。丰财、芦台盐场就是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的前身。

我国以海水生产食盐历史悠久,炎帝时期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历史。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春秋第一个霸主齐国的宰相管仲,为了快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开始推行“官山海政策”。从管仲开始,食盐的生产、买卖,都开始由官府统一管理。盐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据《管子》记载,当时齐国的盐价,甚至可以和黄金比肩。

地处齐国北部的沧州沿海地区,自然也得鱼盐之利。早在西周时期,渤海之滨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区。

秦统一后,渤海西北属上谷郡,置柳县于渤海西,将山海之利开放,民间煮盐迅速发展,当地经济繁荣,有“上谷之饶”之称。

西汉以后,沧州海滨盐场林立。全国始设盐官管理盐政,渤海郡章武县(县治今黄骅市故县村北)为首批设置盐官之县。

东汉继续设置盐官于章武,历经魏晋,章武盐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朝廷于沧、瀛、幽、青四州置灶2666个,其中属于沧州盐区的沧、瀛州置2336个,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沧州盐业发展日益壮大,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唐武德年间又于此置东盐州。《隋书·食货志》对此作了详实描述:“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

宋以后,沧州成为全国六大海盐产区之一,

元明时期,沧州盐业的发展达到高峰期。元朝在河北盐区设场22个,其中11个位于沧州。明朝,因沧州长芦为盐产汇集之所,管理机构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驻于沧州运河岸边。明朝初期诗人瞿佑的诗句“万灶青烟皆煮海”,形象地描绘出明初沧州盐业的盛况。

明朝后期,沧州盐业逐步衰落,诸多盐场相继被裁剪、废弃。

南川楼最早是接待盐商的

盐业的辉煌奠定了古沧州的地位,真正让沧州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的却是运河。

长芦,即沧州。长芦原本为水名,因河两岸长满茂盛的芦苇而得名。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设长芦县。唐朝开元年间,长芦城被大雨淹没,县城迁到永济河东,也就是今天的沧州市所在之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置北平河间盐运司,同年改名为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后又省去河间二字,定名为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简称长芦盐运使司)。长芦盐以治所长芦命名,后来治所迁出了沧州,但名字一直沿用。

明朝,沧州运河东岸有一座小楼,名为南川楼。南川楼直接隶属长芦盐运使司,用于接待各地盐商,以及由运河而来的四方宾客。

据隆庆《长芦盐法志》记载,南川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冬,并于嘉靖十二年七月建成。面阔三间,左右两厢,共六间,楼高十丈,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用于运司官员及盐商闲暇登高远眺之用。楼上匾额写着“南川胜览”四个字。

从解放桥,沿着运河东岸往南去,沧州人把那一带叫做“南川楼”。这几日,那里红旗招展,正在进行运河景观带改造。“南川楼”作为一个地名保留至今,足以可见盐业、漕运对沧州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的沧州,“北拱幽燕,南控齐鲁,东连渤海”,是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漕运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便于盐业的发展,更加速了本地商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各地的商品通过运河聚集在沧州,让沧州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发展。沧州被称为“水旱码头”,时日,这座小城通过运河,通过长芦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盐运、漕运,给沧州带来了活力

那时的沧州码头,每日都是一片热闹、繁华。一眼望去,舳舻千里,帆樯如林,划桨声、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运河商镇景象。

漕运的繁荣早已为沧州的繁荣发展埋下伏笔,在白家口附近的运河两侧,分布着缸市街、书铺街、鸡市街、晓市街等多条商业街巷。当年这些街巷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清代兰维毅在《沧州图古歌》中写道:“渤海岩疆笔底收,长芦名郡今沧州。巍巍雄峥齐燕际,北锁京津据上游。东近地维连海岱,鱼盐富饶冠蓟幽。大河南来波奔撼,陡折西回挂玉钩。潆回水抱冲和气,中有城郭万家稠。做客停舟邀共赏,帆樯都为夕阳留。”这首诗不仅说明了沧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交通便利,更是将当时沧州城运河两岸一片繁荣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运河滋养了两岸的土地,遭运让沧州土地的特产闻名全国。沧酒、金丝小枣、泊头鸭梨,通过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输送到了全国各地。

悠悠岁月,运河静静流淌。明清两代,运河不知为京城输送了多少粮、盐等货物。这些盐支撑了历代王朝的财政,也为沧州带来了命运的转变。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