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会有985情节?

就在今天。

作为评委嘉宾,参加了今年的北京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路演,一个关于学历与能力的老掉牙的问题,引发现场意外的“热烈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从一位大学生谈及为什么选择创业开始的。

他说,自己是一位二本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最后一学期在现场招聘会或通过网络渠道,投递了5000份简历,只获得一次面试机会,而且面试的结果是,回家等消息。

当然,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还是这位学生只想去500强、央企和大型外资公司。

“讨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985院校的一般学生,就一定比普通院校的一流学生更优秀吗?

其间,有两个现象被证实并被几次提及——

一个是,在招聘会现场,很多公司直接将简历分为985和非985,招聘结束时将前者带走,而后者则被保洁阿姨带走。

一个是某公司只招收“纯985”学生。

什么意思?

就是在几个应聘候选人中,他们只选择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985院校的学生。

简老师今天不想涉及学历歧视问题,因为,其实本人就是二本学历。

我只是试图以一个客观视角,说明为什么很多公司会认为名校学生更优秀。

长期从事HR的经历,我列举一些现象:

比如,如果你问应聘者英语水平怎么样?

普通院校的学生会回答:

我通过了四级。

而985院校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我托福多少分,雅思多少分,有几年国外交换生经历。

比如,如果你问应聘者计算机水平如何?

普通院校的学生会回答:

我通过了国家二级。

而985院校的学生一般回答,我编程水平达到几级,参与了什么项目,做过几款APP系统,目前的市场表现如何。

比如,如果你问应聘者有何社会实践经历?

普通院校的学生会回答:

我做了两年学生会主席或社团负责人。

而985院校的学生的回答是,我有几次创业经历,最好业绩和团队规模怎样。

我也坚信,一个人的终身成就,和初始学历并无明显线性关联关系。

但近几年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显示,企业创始人的学历水平,以及有海归经历和国际视野的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

简老师每年参加校招,看到的现象是,一本院校的学生步履节奏更快,图书馆熄灯更晚,学风更浓。

而普通院校周围的小酒吧或游戏厅,好像生意更好一些。

这种差异和对比,就像都市商务区白领和农村墙根下晒太阳的大妈,截然两类人群。

一群最聪明的人相互启迪智慧,砥砺品行,将来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走职业化路线,从统计概率上说,成功几率会大一点。

优秀是一种习惯。

“比你更优秀的人,通常比你更努力”,是一种常态。

努力是优秀者的一种习惯,已经形成“不自知的肌肉记忆”。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勤奋才优秀,而是因为优秀才勤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