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北京菜市口的九条好汉
不管元之柴市口,明之西四牌楼,抑或清之菜市口,皆属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闹市区行刑问斩,便于示众。这里曾经制造过一系列千古惨痛的冤假错案。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并进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筢使写信招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加少保。次年(景泰元年),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袁崇焕(1584—1630)明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六年获宁远大捷,升授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又大败而去。被崇祯帝授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星夜驰援,因崇祯帝中反问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被冤杀。
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巡抚谭继洵之子。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倡立学社。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发生,被捕下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1867—1898)清末维新派。名有搏,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澳门办《知新报》,不久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1898年参与变法维新。戊戌政变时被捕下狱,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原名毓秀,字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1月(光绪二十三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3月创立关学会,4月参加保国会。继与徐致靖上疏请定国是。百日维新期间劾礼部尚书怀塔布等阻挠维新变法,光绪帝遂将怀塔布等革职。主张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被守旧派奏劾,他为之抗疏剖白。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他上疏洁问光绪帝被废之故,坚请归政,遂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1857—1898)清末维新派。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张之洞弟子。光绪举人,初任内阁中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春,倡立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1875—1898)清末维新派。字暾谷,福建侯官(治今福州)人。光绪举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后,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上书请拒和议,旋任内阁中书。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开展维新运动。9月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1859—1898)清末维新派。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光绪进士。1883年(光绪九年)任刑部主事。1898年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时提升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变法。湖南守旧派曾廉上疏请杀康有为,他和谭嗣同拟旨详加驳斥。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