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南京“上关”
下关,是南京城西北长江边上的一处老地名,出现于南宋时期,历史上称为龙江关,扼秦淮河、金川河入长江口,是金陵名胜、南北咽喉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下关设区,一直到2013年撤销并入鼓楼区。
不管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于下关都耳熟能详,也会附加一个好奇的疑问:上下相对。既然有“下关”,那么南京还有“上关”喽?当然,现在的南京城内外是找不到“上关”这个地名了。不过在历史上,南京的确有一个跟下关相对的上关。
秦淮河的入江口
明代以前的金陵城,西北最多到清凉山石头城一线,现在的河西地区还都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中或是江滩湿地。唐代以后,今河西地区逐渐形成江心洲,并与今天的清凉山、老城南、雨花台等地连成一片,秦淮河的入江口也随之延伸到今天龙江附近三汊河入江。
明初定都应天府城,称京城,就是今天的南京城,修城池、建宫城,大兴土木,需要开凿运河运输供应京城的粮食、木材和各种物资。长江宽阔,不利于漕船运行,而且为防御起见,京城城墙距离长江还有数里到十余里的距离。于是。洪武年间在长江边开凿了几条连接长江到秦淮河的运河,便于外地物资从长江入秦淮河,再由水门入京城。
上新河与上关
其一是上新河,从今天河西的鱼嘴附近开凿,向东北连接到江东门外,这条运河是长江向京城运输物资最宽阔的水道,称中新河,又名直江口,从今江心洲东绿博园的汊江引出,向东同上新河一起交汇于江东门外,是进出京城的官府船只主要通道。据《(嘉庆)重刊江宁府志》记载:“上新河今俗呼上河,中新河俗呼新河,又名直江口,皆明洪武间开建。”这两条新运河比较有名。另外,在今天河西龙江接近秦淮河入江口,明初还利用宋代古新开河河道疏浚出一条下新河。在清代,这里是每年一度端午节赛龙舟的好去处。
这三条连接京城和长江的运河中,又数最南面的上新河最为繁忙。京城大造宫室所需的木料、竹料等,皆从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采办,尔后又编成竹排木筏运到京城,均在上新河分解后运进城。而从江浙和北方沿大运河南下的木料等物资则从仪凤门外的金川河等水道入京城。
由于上新河入江口成为从长江进出京城的水陆交通要冲,明初工部和户部均在此设立关卡,工部主要是对竹木等物料收税,户部是对往来船只、客商收税。户部在上新河口设立的关卡,称为新江关,北边仪凤门外的长江边,户部也设了一座钞关,称为龙江关。由于长江在京城西自西南往东北流向,上新河位于南边,属于上游,故新江关慢慢地便俗称上关。而位于北面的龙江关也被俗称为下关。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写道:“城外惟上新河、龙江关二处为商帆贾船所鳞辏,上河尤号繁衍。”同下关一样,明代的上关周边的上新河两岸也很快繁荣为市镇,成了明代长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场,故有“川广杂货米豆俱在上新河”之称。上新河镇“市廛辐辏,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称沿江重镇”。上新河的木商以徽商的经营量最大。徽商除运销徽州地区的木材之外,还到湖广、四川等地贩运杉木、毛竹至京城销售。明初建城所需的部分木材就是徽商从长江上游运来供应的,许多徽商就是在这里因经营木材而发财致富,腰缠万贯。每年,上关这里还举办盛大的灯会,甘熙《白下琐言》中记载:“徽州灯,皆上新河木客所为。岁四月初旬,出都天会三日,必出此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灯为之,五光十色,备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街,灯火达旦,升平景象,不数(输)笪桥。”
到了清代初年,朝廷将江宁府城(今南京老城)的西关和新江关合并为“西新关”,主要检查和征收来往船只货物税,以及来自江西的竹排,四川、湖北等地的木筏,湖南、安徽等地的煤炭税。康熙年间,龙江关和西新关合并,管理两关税务的督理龙江西新关署原来设在下关,后来也搬到了上关来,这也是上关最兴盛的时期。《同治上江志》记载:“上新河明初开,信曰上河,清初置龙江关于此,曰上关。”
上新河淤废上关衰落
到了晚清,上关也被称为头关。《上元江宁乡土合志》 记载湘军彭玉麟水师进攻江宁府城,“克头关”,“泊金陵之护城河口”,即指的从长江鱼嘴段沿着上新河突入上关的进军路线。清朝太平天国割据时期,上关被改称为“天京关”,后改称“天海关”,主要是军事防守及征收关税。清光绪年间,又辟为商埠并设金陵关,主要征收出入口货物关税。
清末民初,由于津浦铁路、沪宁铁路的开通,轮船航运的兴起,地处南北铁路客流、货运水铁转运枢纽的南京下关迅速繁荣。而地处南京城西南的上关,远离铁路干线,原有的上新河水系也无法适应轮船航运需要,于是逐渐衰落下去。
上新河逐渐淤废,如今仅存长江边绿博园内黑桥泵站入江的大段河道和集庆门大街北残存的河道。上关因上新河兴而兴,也因其衰而衰,以至于这一历史名词也逐渐湮没无闻。
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无常。上关附近则成为南京河西新城的核心地带,一跃而为现代化城市风景,令人回顾南京上关的变迁史,不由得有沧海桑田、循环往复之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