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它跑了,这件事暴露老板常见的三大烂思维!

北京最后的那家“狗不理”包子店也干黄了。

什么?!“狗不理”不是名扬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吗,还被慈禧太后亲点过呢。

听了这话,很多朋友对企业思想家“嗤之以鼻”:不是中华老字号,还干不黄呢!

啊?这是什么道理?

于是,我们翻出了之前这些朋友对狗不理包子的“吐槽”集合,然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中华百年老店“狗不理”衰败至此,与其不合时宜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着莫大关系。而这背后错误的思维方式,恰恰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的习惯性错误。

图片来源:  记者 李欣   摄

1

-THE FIRST-

过度自大

全球第一领导力教练,美国管理研究院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经说过:

很多领导者成功到一定阶段,个人成长就会停滞不前。这是因为,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一些习惯性错误。

阻碍人们持续成功的因素,既不是智力与技能,也不是能力和经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

别的先不说,“狗不理”就是个典型。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因为味道好,被称为“天津三绝”之首。当年,就连每顿饭都是满汉全席的慈禧太后,也爱吃它。后来,“狗不理”包子镶上了中华老字号的金边。

要说这“狗不理”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据资料,最早的“狗不理”只是一家普通的包子铺,店主有个小名叫狗子。因为店铺生意太好,包子铺的主人经常忙到没时间照顾客人,所以就有了一个“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的外号,久而久之“狗不理包子”的名字便慢慢传开了。

可是时代变了呀,“狗不理”这种“不理客”的习惯,遭到了现在顾客的强烈不满。并且,当顾客把其价高、难吃、服务差的评语发到网上时,“狗不理”管理层还霸道地要求顾客道歉并报警。

而当高高在上的“狗不理”在北京再也干不下去,收拾铺盖卷走人的时候,网友们没有半点惋惜。

一个人越自大,越难以成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领导者越自大,企业就死得越快。

组织学习大师阿基里斯(Chris Argyris)曾说,一个公司要变成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竞争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学习,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学习。更严重的是,那些在公司中居于领导地位、被认为最擅长学习的人,事实上并不善于学习。

原因很简单,高层管理者高高在上,职位较低的人需要想办法适应他。况且,掌权者身边不乏趋炎附势、曲意逢迎之人,无论管理者做什么都会迎来一片叫好。这会让掌权者误以为自己真的很高明,鼓励他们继续任性下去,不做任何改变。

实际情况却是,掌权者不仅未必高明,而且消息闭塞,往往是最后才知道坏消息的人。

乾隆皇帝刚登基时,名臣孙嘉淦呈上了著名的《三习一弊疏》,他说:“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孙嘉淦的劝诫对所有位高权重的领导都有借鉴作用。一个很明显的道理:那些整天围着领导转的人,其实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领导巧言令色,百般顺从。长此以往,领导的感知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就会下降。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被迫退位后,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高级领导者都有很高的自我形象,他们要花更多的能量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自我形象,于是就很容易陷入习惯性防卫状态。高自我形象客观上成为了他们与外界之间的屏障,阻碍了自身的学习和进步。

2

-THE SECOND-

 撤退,投降

“狗不理”退出北京市场,也引起外界对于企业家应该如何处理危机的思考。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是选择丢盔弃甲,还是能够在危机中捕捉转机,化危为机?这是对于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考验,也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你是否注意到,近年来,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高层还是美国政界,总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IBM新任CEO阿文德·克里希纳……印裔高管似乎已经制霸硅谷,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多数管理学家认为,在危机中捕捉转机,在“过度约束的空间和条件下”去创造成功,是印裔领导者身上的一个独特品质。

如果说,中国人善于模仿,美国人善于创新,那么印度人就非常善于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成功的机会。

很多印裔管理者上位CEO,不是因为他们创立了这家公司,而是在公司出现危机时被第一时间选拔成为新任CEO,他们的使命就是带领公司走出泥潭,重获新生。

正如微软CEO纳德拉在《刷新》一书中所写,任何组织和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而自我刷新的三个关键步骤就是: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长型思维。

“刷新”理念之下,纳德拉带领微软重新焕发青春;谷歌CEO皮查伊则令谷歌坐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疫情之下,更需要领导者具备在危机中看到转机的能力,学习和训练上述印裔领导者的这种成长型思维方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带领企业走向持续的成功。

纳德拉说:卓越的领导者绝不期望外部环境能合乎他们的心意。他们会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外部环境的局限转化为助力;他们从不找借口,不推脱,不抱怨,只会一心一意寻求成功之道。

图片来源:  记者 李欣   摄

3

-THE THIRD-

不会创新

“狗不理”为什么在北京干黄了?很多人都把原因指向“包子越来越难吃”,进而得出了“狗不理”不与时俱进、不创新的结论。

可是,前几年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打破老字号便宜的思维,做大利益空间。”后来他搞了个“狗不理”高档酒楼,结果却是门可罗雀。

足见,“狗不理”的管理者不是不创新,而是没有把”创新”玩儿好。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更是一项战略。

创新的思维能力,就是超越陈规、开拓进取,善于探求事物发展难题的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的能力,它要求领导者转变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

战略,则是研究未来的一门学问。战略思维其实就是思考未来,战略思维的结果就是如何把握未来。战略思维能力,就是统揽全局、兼顾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它要求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战略思维对内是领导者对自己的修炼,对外是对组织目标的探索、对环境的分析。

战略思维要求领导者首先要学会全面、长远、系统地看问题,学会从资源角度和利益角度看问题,善于站在全局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领导者战略思维最好的体现就是创新。创新思维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即突破类同性,达到独特性。企业管理者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而创新的思维方式则是,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更要引导消费、创造市场。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经济形势越复杂,企业面临的任务越艰巨、工作越困难,越需要领导者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4

-THE FOURTH-

如何改掉习惯性错误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上面的这些习惯性错误能不能改?

能。怎么改?多数管理学家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企业领导者要努力在获得地位和权力之前,修炼自我反思能力。

当领导者还没有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就获得巨大成功时,很容易栽个大跟头。早年的史玉柱就是这样,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在众人追捧下把持不住自己,好大喜功地要盖一幢70层的摩天大楼,最后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越是有潜力的人才,越是应该早早培养自己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越想坚实持久地发展事业,企业管理者越应该把复盘当作一种工作习惯。柳传志在联想推行复盘工作法,他说,“做一件事情,失败或成功,重新演练一遍。大到战略,小到具体问题,原来的目标是什么,当时怎么做,边界条件是什么,回过头看,做的正确不正确,边界条件是否有变化……这是提高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复杂多变的商界,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把握得住机遇,也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不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在经验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把反思智能列为人类的八大基本智能之一;稻盛和夫把反思作为“六项精进”之一,他认为,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每天反省,人的灵魂就会被净化,就会变得更加美丽和高尚。

当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就能养成时时反省的习惯,那么他在事业路上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很强,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更加具备持续成功的可能。反之,即便他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也必将会因为不具备反思能力而遭遇巨大挫折。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

使用须知:

文章已获得转载授权,

需要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联系。

本文亦在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

一点号、趣头条、百家号、

微博、企鹅号、快传等平台同步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