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变老的70后,以后点亮这“三盏灯”,才能越活越亮堂
一个人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该如何度过余生?
如果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晚年会很糟糕。
所以,人生后半场,想要日子越过越亮堂,一定要点亮这“三盏灯”。
第一盏灯——“健康之灯”
以前老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三盏灯:即左、右两肩,头顶各一盏灯。
从这三盏灯的状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
当这三盏灯熄灭时,生命也就到了尽头了。
的确,人活着的时候,就是一盏灯。
对于步入老年的人来说,后半生最大的理想,应该是“好好活着”。
所以,健康尤为重要。
人这一生,上半场不得不拼命,下半场一定要惜命。
有个婶婶生了四个孩子,孩子上学时压力大,丈夫就外出打工,她则在家种地。
从每年的三月开始,她就开始忙活,直到十一月才能结束。
在这期间,她每天五点多就去地里,中午休息一会继续忙,直到晚上六七点才回家。
婶婶是一个刚强的女人,除非是真做不了的活,才会找人帮忙,一般的活都是自己做。
就这样忙了半辈子,婶婶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可是本该在后半生享受幸福的婶婶却生病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病是累出来的。
后半生,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所以,这盏生命之灯一定要点好。
第二盏灯——“希望之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与寄托。
孩子的进步是父母莫大的欣慰,孩子的成功是父母永远的追求。
村里有一户人家,俩口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凭几亩田地为生。
他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读书的时候,日子过得格外拮据。
那时候,上学要缴纳学杂费,父母收入有限,就向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借些钱来填补。
可借的次数多了,人们纷纷都避之不及,亲戚也不例外。
更过分的是,农村操办酒席的时候,人们都不愿跟他们同吃一桌酒席,连记薄子的人都对他家冷嘲热讽,嫌他家凑的份子钱少。
最艰难的那几年,俩口子真的在众人眼里抬不起头。
但是,好在他家的孩子争气。
辛苦了十多年后,陆陆续续都考取了大学,如今,两个儿子在当地检察机关上班,小女儿在县城中学当教师。
至此,父母重新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尊严,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主动搭讪。
真的,儿女有出息,父母才有底气。
人过五十,看到儿女有出息,家庭有希望,老人心中就有了希望之灯,日子过得也就安心了。
第三盏灯——”成长之灯“
人过了六十岁人,是不是就万事该休了?
答案是否定的。
人过六十岁,是又一历程的开始。
新时代的老人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之前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拒绝乘车、进公园的新闻时不时就登上热搜。
的确,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无家可归者”。
不会用微信、不知道什么叫二维码、不懂语音和视频聊天、不会上网购物买票、不会网上预约医院等等这一切,让他们寸步难行。
所以,老年人不要以为自己可以“现世安稳”了,一定要坚持成长。
古人云,不进则退。
时代在飞速发展,每个人都应该要有危机感,老年人也不例外。
老年人学会用智能手机,可以通过通过网络购物、聊天、支付,方便生活;
可以和在外工作的儿女打视频电话,搭建“亲情之桥”;
也可以和同龄的老人共话家常,为生活找到活力。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做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年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心中要有一盏明灯,才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