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外关
【穴名释义】
外关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是三焦经通阳维与心包之关,又与内关相对,故称为外关。
【定位取法】
正坐或仰卧,俯掌。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性特点】
外关穴系三焦经络穴,别走手少阴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要具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的功效。三焦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项系耳后,上出耳上角,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凡风热上扰或三焦之火上炎所致的头、耳、眼、咽喉、腮部的病症,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可收循经取穴,宣通少阳经气及清降三焦之火的三重治疗作用的效果。此外,由于外关通于心包经,三焦为阳气之父,心包为阴血之母,取外关穴可有通调全身气血的作用,加强其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效。
【主治概要】
1.外关穴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络诸阳经,并会于督脉,和太阳、少阳经依附更为密切。故本穴具有较好的清热、祛除表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证、外感诸症,如头痛、感冒等。
2.本穴有宣通少阳经气及清降三焦之火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耳鸣、耳聋、中耳炎、痄腮,以及急性咽炎、急性结膜炎、瘰疬等疾患。
3.外关穴还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手少阳之经脉在体表循行通路上的病变,临床上又常用于治疗手、足、肩臂、腰疼痛等症。
4.现代研究发现,电针外关穴有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胸胁部损伤 因受明显的外因作用而突然出现胸胁部或肩背剧烈疼痛,咳嗽、大声说话及深呼吸时掣痛较甚。胸部及上肢活动受限,或活动加剧疼痛,局部压痛。
毫针刺法:患者站立或者坐位,采用缪刺法,即左侧胸部扭伤者针刺右侧内关透外关,右侧胸部扭伤者针刺左侧内关透外关。以30号1.5寸毫针一边进针,一边叮嘱患者做深呼吸,双臂抬举,弯腰背等运动,以增强疗效。针法以强刺激为主,使针感迅速抵达上臂或循经络抵达扭伤的胸肋部位,一般治疗5~20分钟。
2.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组织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 50岁左右的人比较常见。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肩部的肌肉韧带处在紧张状态,故50岁以下人中也不少见。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肩部感受风寒所致,又因患病后胸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好像冻结了一样,所以称“冻结肩”、“肩凝症”。肩关节是人体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摩擦挤压,故而易发生慢性劳损。患者多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伴有不同程度的前伸、外展、背屈、上举动作受限症状。
毫针刺法:采取巨刺法,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一种针刺方法。患者正坐位,将健侧肢体上抬,以手尖扶肩,使肩、肘、腕三点构成三角形,以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外关穴,施提插泻法,得气后,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做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行动作及梳头动作等,留针15分钟。针刺后将T D P辐射头垂直于病灶部位,距离30~40厘米为宜,照射时间为30分钟。
3.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为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引起软组织受损所致。本病发生突然,有明显的腰部扭伤史,严重者在受伤当时腰部有撕裂感和响声。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致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瘀血现象(外力撞击者例外)。
毫针刺法: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患侧外关穴,行捻转泻法,使局部有酸胀感,然后用轻插重提手法行针。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进针时用鼻深吸气,出针时用口慢慢呼气。行针3~5次待患者感觉腰部疼痛减轻后,让患者起立,做轻微腰部旋转活动, l 0分钟后再行针1次,并让患者继续做腰部活动,如前屈、背伸、下蹲等,可适当加大幅度。20分钟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至局部有酸胀感时摇大针孔快速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