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非遗——潮州小食(一)

潮州小食

CHAO ZHOU XIAO SHI

  简 介  

潮州小食即潮式点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已初具雏形,经过千百年来潮州民众的共同创造和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体系,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八大点心派系之一。潮州小食种类繁多,主、杂、荤、素皆有,品种有数百种之多;蒸、煎、烤、炸齐全,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潮州小食用材广泛,举凡日常的五谷杂粮、肉类果蔬、鱼虾鲜味皆可为原料;做工精细,以其粗料细做为主要特点,追求形、色、味具佳。潮州小食注重营养,讲究荤素搭配,一些品种还有养生保健作用。潮州小食价廉物美,百吃不厌,既有平民化的特点,又雅俗同好;既见诸于民间摊档食肆,又是酒楼饮宴的佳品。潮州小食在坚守传统,遵古法制的同时,注重吸收外来饮食的优点,不断发展,历久弥新,风靡全球。
2004年,潮州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称号(含潮州小食);2009年,潮州小食被列入潮州市湘桥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4月,由南方日报、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联合发起,开展“美味广东省——寻找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评选活动,历时一年,于2014年3月公布评选结果,湘桥区获评“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称号;辖区传统小食名品“春饼”、“蚝煎”、“翻沙芋”、“手捶牛肉丸”、“清油素饼”、“卷煎”、“腐乳饼”、“绿豆饼”等,荣获“广东省百种传统特色小吃”美名。

  历史渊源  

潮州小食与潮州菜同属潮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而潮州小食的产生比潮州菜更早,唐代已初具雏形。潮州地区在唐代生产力水平虽然比较低下,但因潮州小食在制作技术和原料要求上,都没有潮州菜那么复杂,故其时的潮州民间,已懂得用一些简单的烹制方法,将日常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制成各式各样的小食。唐刘恂在其所著的《岭表录异》中,就非常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岭南一带民众将稻米舂成粉的场景,还提到潮州地区有一种取面粉制皮,包上馅料,然后上蒸笼蒸熟的面点小食。
宋代,随着宋室南渡,不少中原人迁来潮州地区,带来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推动潮州的经济发展,潮州饮食文化也得到充实和提升,潮州小食逐步形成和发展。
明嘉靖万历年间,潮州地区经济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手工业兴旺,商贸活跃,促使潮菜、潮州小食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打开,潮州沿海一带,逐渐成为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商业活动频繁。其时,潮州商人不断到海内外经商,国外的商人、华人也前来潮州贸易,潮州城区一时商行林立,商贾云集,各种档次的酒楼、茶楼、食肆应运而生,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潮州小食与潮菜一样,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潮州人对传统节日(潮州有“时年八节”民俗)、祭拜祖宗和游神赛会及婚娶、生子、寿庆、乔迁、开业等习俗更加重视,仪式更为隆重,需要制作或购买各式小食以供节庆之需,从而促进潮州小食的制作更趋规模化和大众化。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打开,潮州沿海一带,逐渐成为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商业活动频繁。其时,潮州商人不断到海内外经商,国外的商人、华人也前来潮州贸易,潮州城区一时商行林立,商贾云集,各种档次的酒楼、茶楼、食肆应运而生,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潮州小食与潮菜一样,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潮州人对传统节日(潮州有“时年八节”民俗)、祭拜祖宗和游神赛会及婚娶、生子、寿庆、乔迁、开业等习俗更加重视,仪式更为隆重,需要制作或购买各式小食以供节庆之需,从而促进潮州小食的制作更趋规模化和大众化。
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对继承和弘扬潮州小食这一传统饮食文化十分重视,曾多次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潮州小食制作师傅编写教材,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将制作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但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原料供应渠道单一,一些做工复杂,原料紧缺的品种淡出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潮州小食得以恢复和发展,无论制作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经营潮州小食的茶楼、菜馆、小食街已不限于潮州本土,而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国家以至欧美一带。
潮州小食在保持传统和“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吸收不同地区名小吃的优点,不断创新品种,做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使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今天,潮州小食已风靡国内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主要特色  

1

品种繁多。潮州小食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鸭母  、牛肉丸、鱼丸、萝卜糕、笋粿、韭菜粿、朴枳粿、白饭桃、水晶包、咸水粿、宵米、糯米猪肠、蚝烙、炒糕粿、春饼、粿肉、卷煎、猪脚圈、油堆、糯米糍、牛杂粿条、沙茶粿条、粿汁、绿豆爽、草粿等。
▲ “时年八节”家家户户做粿过节

2

粗料精制。制作潮州小食的原料主要是五谷杂粮和猪、牛肉,果蔬等,料虽不精,但做工十分考究。如粿品类的皮,虽用最常见的粳米粉制成,但并不是简单的把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而需将磨粉前的粳米用清水浸泡隔夜,因未经浸泡的粳米直接使用机械干磨,磨出的粳米粉缺少粘度;另外,粳米磨成米浆后,要先上蒸笼蒸熟,因用蒸熟后的粳米浆制出来的粿皮,既有爽滑的口感,又不粘齿。又如牛肉丸,用料除选取牛的腿部、胸部、臀部等部位的肌肉外,还要将牛肉上的筋膜,用片肉刀细心地剔除干净,再用干净的毛巾把渗出的血水抹干后,将牛肉顺着肉纹结构切成块,然后用两条特制的铁棒,沿肉纹平行的方向左右开弓,不停捶打,直至把牛肉打成胶状肉浆。用此法制出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富有弹性,浓香可口,称为“手捶牛肉丸”。
▲ 制作“手捶牛肉丸”

3

形、色、味俱佳。潮州小食往往以物赋形,表达寓意。如圆形象征团圆,方形象征厚重,桃心形象征爱心,寿桃形象征长寿等。潮州小食对色泽也很讲究。如粉类食品(如粿条汤、鸭母捻等)讲究白如雪,油炸类食品(如春饼、猪脚圈等)讲究黄如金,其他色泽的食品也要鲜艳夺目,有的晶莹透亮、一目见里(如水晶包),有的还施以青翠的葱、蒜、芫荽等加以点缀,以吸引食客眼球。
白饭桃粿
猪脚圈
潮州小食味道丰富。咸、甜、甘、酸、辣五味齐全,一般是一品一味,追求原汁原味。也有一品多味的小食,如鼠曲粿、朴枳粿、桑椹粿等,制作时分别加上白头翁、朴枳叶、桑叶等中草药汁,除有粿品的甜味外,还带有不同中草药的甘辛味道,独具特色。

4

养生保健。潮州小食除富含营养外,一些品种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如鼠曲粿含有中药白头翁的成份,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春季应市的桑椹粿,含有桑叶成份,按中医“春行肝经”理论,此时人体肝气旺,桑椹粿有清肝明目作用;中医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春季为阳气生发季节,此时应市的韭菜粿有助阳气升发的作用;用冬季出产的白萝卜制成的萝卜糕(潮人称菜头粿)有理气补益作用,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一说;盛夏上市的“草粿”,因含有当地草药成份,是消暑除烦的时令美食。还有一些小食,由于在用料上的巧妙搭配,消除了某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如潮式春卷(潮人称春饼),其外衣用薄面皮制成,潮人认为薄面皮经油炸后产生“热气”,多吃容易“上火”,故春饼的馅料由绿豆及其它配料组成,既增加了春饼的香味,又取绿豆性寒能清热解毒的功效,抵消了油炸食品的热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潮州小食减少了糖、盐的含量,油炸食品改猪油为植物油,以适应低糖、低盐、低脂肪的现代健康饮食方式。

▲ 鼠壳粿

▲ 卷煎

5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千百年来,潮州小食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既坚守传统,遵古法制,又不“排外”,善于吸取国内外点心的制作技术,采用本地食材,创制出独具特色的新品种。如借鉴东南亚的咖哩土豆粿、紫菜卷,借鉴港澳的奶香包,借鉴广府的潮式肠粉等。

▲ 潮式肠粉

▲ 咖哩土豆粿

  主要原料与做法  

1

潮州小食用材广泛。主要有粳米、糯米、麦、面粉,黄豆、绿豆、红豆、花生、芝麻、番薯、芋头、土豆、南瓜、竹笋、时令蔬菜、莲子、百合、红枣、白果、银耳、猪肉、牛肉、海鲜、淡水鱼、猪油、植物油、糖及其它辅料等,多为普通食材。

2

制作方法。潮州小食的制作方法有炆、炖、炒、烧、焗、煎、蒸、炸等各种方式,能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品味要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