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1936年10月,正在出访美国的胡适与他的学生吴健雄巧遇,事后他写了一封信勉励吴健雄:“……我要对你说的是希望你能利用你的海外驻留期间,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阔大,使见解高明。我不是要引诱你'改行’回到文史路上来;我是要你做一个博学的人……凡第一流的科学家,都是极渊博的人,取精而用弘,由博而反约,故能有大成功。”吴健雄当时正在美国求学,立志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后成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从胡适对吴健雄的教诲中不难看出胡适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主张做学问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学理科的人不妨读一读文史哲,学文科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自然科学,总之要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才能“胸襟阔大”“见解高明”,才能有“大成功”。事实上胡适本人也是这么做的,他学贯中西,在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巨大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博览群书,使他的学问绝不限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反过来,他的学识渊博又使他在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卓有成效,见解独特,真正做到了取精用弘,博而返约。

由此我想到教师的读书问题。教师也是做学问的人——做的教育教学的学问,那么读书理当成为做学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教师应该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这已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常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

有人认为,教师读书就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不论读什么,只要读就行了。其实,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一般的读者选择阅读书目可以完全凭兴趣,可以随心所欲,但教师的阅读却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似乎不那么“时髦”——现在常听有人提倡读书的“非功利性”,也曾见有知名作家表白“愉快是阅读的基本标准”,但教师阅读的“功利性”是由教师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为人之师,本来就不是一个能随心所欲的职业,哪怕放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因此,正如胡适的治学经验,一个教师若能博览群书,而不限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将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不仅是胡适的经验,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所以,他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为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致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一个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又何谈专业底气?

由胡适和朱光潜的话还可以继续思考教师的阅读兴趣问题。有的教师虽然不只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但读书只凭个人喜好,兴之所至,没有计划,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哪怕明知其是公认的经典作品,也敬而远之。有兴趣的阅读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教师来说,因为阅读是一种“训练”和“准备”,就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因此,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事实上,真正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教师和学者,无不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正是完善的知识结构开阔了一个人的思维与视野,打破了封闭,学会了贯通,避免了单一与确定,关照了多种生长的可能性。

因此,不论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如何,完善知识结构都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基本的读书方向。

忽又想起了胡适讲的一个故事,极为有趣: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在灯下读小说,油灯装有油,但是灯芯短了,油灯就不亮了。这时他读小说正读到关键处,不能放下,怎么办?他忽然想到《伊索寓言》里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决定加点东西到油瓶中。可是加什么呢?他是懂化学的,于是加水于灯中,油浮了上去,终于碰到灯芯,油灯又亮了。胡适感叹这是看伊索寓言给这位朋友读小说的帮助。的确,如果不读《伊索寓言》,如何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如果不懂化学,如何知道水会沉于油下,又如何会想到在油灯内加水使油上浮?如果油灯不亮,惦记着小说中未完的故事,又该是如何焦躁,挨过这漫漫长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广泛的阅读,掌握多种领域的知识,是多么重要,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都有帮助。因此,不论是做学问,还是着眼于现实生活,博览群书的好处都是可以预见的。

(0)

相关推荐

  • 师德十题

    责任是师德的别名 学习新修订颁布执行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时,思考这个问题."师德"是抽象的.它唯有抽象,才能针对一个千百万人从事行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但责任却是具体的, ...

  • 中国名言大辞典 学     习

    贵  学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实知>.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认识事物都是因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不请教发问就不会有所认识.说明人的能力.知 ...

  • 读书做学问本身,既是积累知识,也富有生活情趣

    朱永新按: 陈旭麓(1918- 1988),初名修禄,湖南省湘乡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曾经担任<辞海>编委.分科主编,中国现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 ...

  • 教师如何用好教育惩戒权

    胡 华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简称<规则>).<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教育 ...

  •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其主要工作为教育教学,只要把学生教好了,把教学成绩提高了,就很不错了,没必要进行科学研究.他们觉得,教师主要工作是实践,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创造,科学研究纯是形式,只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 ...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各科目该复习攻略 思维导图导图篇

    教师招聘各科复习重点 <教育学> 一是抓重点进行学习. 在复习时要认真地记录书本上的重.难点,分清主次,这样会减轻记忆的难度,同时把分属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之间进行串联和归纳,这样几轮下来 ...

  •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

    眼下"科研兴校"或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由中小学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各级教育科研规划项目数以万计,有的学校研究课题多达数十个,"人人有课题"在不少学校并非是一句空话. ...

  • 豆瓣高分教育书单:做更好的父母, 是给孩子最好的六一礼物

    "六一"降至,你是不是也在愁送孩子什么礼物?陪孩子去游乐园还是策划一场旅游?是送孩子心仪已久的礼物还是直接给孩子包一个大大的红包? 也许最好的礼物,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父 ...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默默努力,韬光养晦 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在这份远离喧嚣中,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优化自己. 沉浸在那份喧嚣中,会迷失自己.那些 ...

  • 高考作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能对付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高考作文再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各地作文题目在网络上被疯传.被仿写.被吐槽--形成一种惊叹与讽刺同在.沉重与调侃齐飞的全民谈语文的有趣现象.其实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文化现象,我们 ...

  • 颜建国:优秀的大阅读教师,不仅要将书读懂,更要读懂读这本书的学生

    [建国悟语] 因为临近中高考,所以今年全县的"大阅读"学年终评估时间十分紧张,我们抽调的两组10位老师可以说马不停蹄跑了7天.按照评估细则,每组分三个小组活动,我和明湖中学的赵桂英 ...

  • 优秀教师的20本案头书 您读了吗

    第一辑:阅读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尊严. 1. 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推荐<理想国>. 作为与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齐名的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