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赵括率领的精锐多次冲锋, 为何击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说起古代的名将,战国的白起当然榜上有名,他击溃过不少名将,比如韩国名将暴鸢,魏国名将公孙喜,不过最出名的,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毕竟长平之战后,从此天下形势开始确定明朗,东方六国再无一人是秦国对手。

而这场战役,也是古代军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战,赵国40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仅剩下年幼的两百多名年幼赵卒逃回。

点击加载图片

这让人感到吃惊和好奇,在赵国换上主帅赵括之后,备受信任的他本事真就如此低微,以至于葬送了所有人的性命吗?

让我们看看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前260年七月,赵括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白起则是一退再退,追到秦军营垒之后,久攻不下,然而此时的秦军,却让2.5万人偷袭赵军后路,又有5千名骑兵,切断了前后赵军的联系和粮道。

点击加载图片

这样一来,赵括的部队被一分为二,前面是兵多粮少的主力部队,后方是粮少兵多的辎重部队,在此之后,为了突破秦军的封锁,赵括多次组建冲锋队,试图突破秦军的包围圈,然而却依然于事无补,最终赵括孤注一掷,率领部下进行冲锋的时候,死在了阵前,剩下的赵国士卒,也纷纷投降,最终成为了白起的刀下亡魂。

为何赵括率领精锐的冲锋,迟迟击破不了白起所在的防线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

首先是人数上:尽管长平之战当中,《史记》明确记载,赵国军队的人数在45万上下左右,但是这个数字相比较于赵国200万上下的人口以及有限的土地,显然有些过于夸张,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赵军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运输队伍以及民夫。

因此赵括出征,带领的应该是赵军最精锐的一部分,可能充其量也就数万人,毕竟照“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的记录,秦国两万人就能将赵军切割包围,显然赵军人数不会太多。

点击加载图片

其次是战略上,当赵括被发现包围之后,他最初的行动是什么呢?率先的突围失败之后,赵括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进攻,而是就地驻扎建营进行防守,将希望放在了后方的援军上:“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这正好中了白起的下怀,他的本意,并不是包围歼灭赵括部队,而是切断粮道,因此秦国上下,动用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切断赵国粮草运输和援军的进攻。

点击加载图片

根据《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当秦昭王知道赵军被包围之后,亲自来到靠近战场的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前往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粮草和援军,“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等到赵括反应过来,再次进行突围的时候,此时的赵军内部,已经因为粮草不济饿得七荤八素,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战斗力可想而知,赵括白白丧失了最早的宝贵机会。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点在士气上,从赵括接手赵军主帅,再到主动出击,期间一共在半年的时间,临阵换将,本来就是兵家大忌,等到赵括上任,更是采取了频繁的人事调动,“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这也间接导致了赵军内部指挥系统的混乱以及差劲的执行力。在赵括和主力阵亡后,如果剩下的士兵在将领带领下选择作战或者奔逃,或许还能生还一部分,然而竟然清一色选择投降,如果不是如此,恐怕白起还真没有太多机会,杀死如此多的降卒了。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中,赵国无论是军事实力,又或者后勤,都不如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想要打一场胜仗是相当艰难的事情,但是溃败得如此彻底,纸上谈兵的赵括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