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没有审美 就是你摄影的癌症

奥古斯特·罗丹的名言几乎众所周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而中国艺术大家吴冠中生前道出中国的现状: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对摄影社群来说更是如此,有人私下认定:摄影人是所有艺术门类里最没文化的那波!也许有失偏颇。但长期观察觉得,摄影人最迫切的是补上审美这一课是势在必行的。

吴冠中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对摄影家而言审美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懂得审美的人,既看重人和事物的外观,也会看重人和事物的内在,而外观和内在俱佳的,自然就是作品。换言之没有审美,世界与你无关!没有审美,你终将陷入平庸。没有审美力的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美学跌宕起伏的命运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中国美学很早就有自己的哲理,中国的美学在宋朝时期到达了顶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宋瓷、宋画之美迄今还令世界无数人膜拜。美国摄影师瑞杰 . 道格拉斯:心象的冰态风景就有宋画的情趣。日本的杉本博司自称是宋朝摄影师。

美学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对个人而言,美学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但是美学伴随着中华文化坎坷历程跌宕起伏。元清统治期间饱经摧残,尤其近代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一边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疯狂掠夺,对中华文化的武力征服,一边是外来文化的强力侵入和灌输,一向作为世界强国自立的中国开始面对“数千年之大变局”,中国第一次对自己的文化和美学失去了自信。之后是西方宗教文化、科学技术和美学思潮汹涌而来,让人新奇、膜拜,效仿、甚至迷失了方向,津津乐道沉醉者有之。借鉴也好,创新也罢,要有自己土壤和根基提供养分,否则也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瑞杰 . 道格拉斯

杉本博司

摄影对美学的误解与偏见

艺术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连体,但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摄影对美学的误解与偏见是最深的,成因颇为复杂,样的情形在我们国度体现的格外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可能成为摄影艺术发展的致命伤。

摄影的科技范:因为摄影是科学的后代,而不是艺术的儿女。所以,摄影一出生就打上的理工生的标记,而少有艺术生的烙印。当初的摄影(相机)只是一种真实记录的工具,作为艺术的身份抗争了许久后才名正言顺的。摄影和美学的疏离也情有可原。

摄影的年轻态;和其他艺术相比,摄影只是个晚辈,仅仅200年的历史。对于动则几千年历史的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学术积淀、艺术理论体系、审美价值体系都是满满的杠杠的。摄影相当而言还是有差距的,尤其审美评价。

摄影的低门槛:看完说明书就能上手拍,不像其他艺术要经历长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刻意训练。世间万物都是守恒的,低门槛给我们留下了高修为的时间与空间,审美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否则,注定你的作品终将平凡。

美育的缺失:对中国而言,年长一辈很多源于时代性原因几乎集体缺失,对年轻一代美育功利性偏废,为升学考级计量的美育,终究没有内生动力,变不成自觉。而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潜移默化对美的认知根植骨髓。

审美与画意沙龙的“魔障”

对摄影而言,美学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首先是新生的摄影,在理论和审美上对绘画的依恋、缠绵与纠结。然后衍生出的画意与沙龙摄影,创造出曾经的经典与唯美,却一度落入审美评价的尴尬境地。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的集大成者,今天的中国摄影界心态很是微妙和滑稽:大多数嗤之以鼻,视为调虫小技,甚至列举了种种的罪状,连一些热爱守护的人,也小心翼翼生怕触电被人推下唯美主义的泥潭,凡此种种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按下快门的作品却始终无法脱离画意沙龙的“魔障”。甚至波及风光摄影,从自然风景、社会风景、批判的风景(心灵风景),审美与唯美的处境几乎要划等号了。

看来,如何理清画意与沙龙摄影的真正意义,辨清其中的伪虚实,已经迫在眉睫,还审美一个正确的看法,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对一种艺术流派或现象的判定是不公允的。画意和沙龙摄影用文化和文人的视角看世界,用诗意和创意的方式来构思,以极致和完美的态度拍作品,是值得完美传承和发扬的。对数字时代新画意新沙龙摄影新的机会和无限可能。摄影家不必以“似画”自夸,但也不必因别人以“像画”赞誉而自惭。

郎静山

新纪实摄影中的反唯美

纪实摄影和艺术的美曾经有着相亲相爱的岁月。如布列松“当我的右眼向外张望时,我的左眼就向心中回视”作品总是内在和外在的两个世界相交融的结果。今天,“艺术”与“美”这个承载了摄影人毕生的光荣与梦想,令千军万马趋之若骛的康庄大道,却沦落成了避之惟恐不及的“歧途”……纪实摄影家们尤其闻“艺术与“美”而色变,仿佛水手听到了海妖的歌声……

很大程度源于“新纪实摄影”与”后现代“的崛起。它们各自都想脱离原本依附的母体,挣脱固有的诠释或意义。20世纪60年代,“新纪实”摄影展的举行为艺术界带来了一股飓风。以李·弗里德兰德、加里·维诺格兰德、黛安·阿勃丝为首的新一代纪实摄影以高度个人化的风格宣告了50年代以“人类一家”为代表的唯美、煽情、充满人文关怀的传统纪实摄影统治地位的终结。这些极具个人风格的表现,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同时也具有反美学的动机,甚至今天的电影选角一度丑星流行,无疑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纪实摄影的话语权。

凡事物极必反,纪实摄影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的拍摄,完全不通过艺术添加,无法参与摄影的艺术深加工,只是对摄影内容的完全复制,但审美依然存在,只是更凸显真实和自然的美。但纪实摄影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关于摄影的众多流派与美学的发展脉络,赵刚先生有《世界美学简史》清晰明了、有图有理有真相,值得细细一读。

李·弗里德兰德

提高审美 没有捷径可走

美学中画龙点睛的是审美,审美分为文化因素和视觉因素。视觉因素方面是由审美心理学,物种基因等问题决定,有共性,趋同性,是诸多美术理论和技巧的基础,比如形态,构成等等。而文化因素则是三观,历史,生活方式,个人经历等等综合的结果,这里是爱恨情仇,是个性与选择。文化和视觉两者共同构成审美,要提高审美,除了内外兼修,没有捷径可走,摄影评论家公众号有相关推文,不再累赘。

美学思维 摄影更好的出路

当摄影玩得不知所向的时候,要坚信这样一个观点:离开美学思维,人们将很难找到更好的出路。研究美、表现美,是摄影家永远取之不尽的题材。摄影师不靠偶然性的,他靠深思熟虑,靠把广泛的知识用于巧妙的构思。靠心灵与经验的积累。尹超说过:真正的摄影远不止按下快门这个动作,真正的摄影师也不只是拥有摄影器材的人,外人抛开美学角度讨论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失焦。摄影的意义在于将司空见惯的人与物通过主观的结构与角度表达出来,并结合摄影师自我的美学修养,才是完整的作品。而且人们常常忽略了,作为社会角色之一,摄影师也有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别忘了东方之美的魅力

世界全球一体化,价值多元化,文化交互化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国际理念、博采众长,跨越边界,让摄影风生水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可以从一切曾经属于我们那份东方之美,一种”含蓄,婉转,悠扬,中正平和”之美中找答案。但用东方哲学去践行的“美学”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眼睛美学“ 也许东方美学更注重”人“的因素,是眼睛的,也是心灵的,需要理解,感受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或许这种美,不够热烈,不够艳丽,却是可以直指人心之美。

审美,是看待事物的眼光。

诗人说得好: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只有懂得美,才会识别丑,生活中那些比较有趣的事物通常都会是不完美的。我们喜欢更加贴近现实,而不是创造理想中的完美。因此,这种对于有趣事物的探求精神,促使我们从丑陋之中去挖掘美丽,并带回那些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事物。在从平凡或丑陋中寻求美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尝试改变思想,并且学着抛弃那些显而易见的拍摄主题。

艺术形式不是随心所欲

艺术形式不是孤立的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对不同事物、不同题材、不同对象的深刻理解、研究、观察体验、反复思考以后而定的。思想问题也是技术、欣赏与眼界的问题。以为只要具有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就可以不要摄影语言的想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有害的,会把人带到浓雾弥漫的沟壑里。

在纪实与画意的交汇处

纪实与画意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摄影美的本性是真与美的结合;纪实倾向于求真,画意倾向于求美。真与美之间有一个十分宽阔的地带,也有无限交融的可能性。如摄影的视觉美学上诸如黄金分割率等构图原则,则和绘画通用。画面的疏密、大小、浓淡、冷暖、轻重……等关系及其产生的节奏感,均和绘画的审美原则同理。但摄影的瞬间感,速度感,摄影作品构图上的非完美状态,生活中充满情趣的“失误”和错觉,以及“多视点”……则都是摄影美学独享的视觉形态。

一个懂得审美的人,会使我们的摄影走向更高的自觉,拍出像样的作品,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

--------------------------------------------------------------------------------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独立评论,思想就是你摄影的核心竞争力

常年征集:评图作品、评论议题、热点事件

编辑微信:LYCH_YH

(0)

相关推荐

  •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 ...

  • 跨越时空的马 ——读李刚“马语者:象·相”作品

    摄影艺术创作如何创新,如何与众不同,如何体现艺术家独特的摄影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佳作,这是每一个摄影创作者所要面临的问题.可以说,出新越来越难.风光难拍,纪实亦难拍.早些年的风 ...

  • 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如何提高审美?

     7月20日 <谈美>试听00:0001:55 知名作家蒋勋曾说过,有一次他带一位企业家朋友施振荣先生去希腊参观阿波罗神庙,千里跋涉,终于到了. 但是这位企业家看见神庙,却很失望. 他说& ...

  • 摄影美学的四个阶段

    摄影起源:19世纪三四十年,"达盖尔法摄影术"和"卡罗法摄影术"相继问世,拉开了人类"影像时代"的大幕. 第一阶段:第一种世界性的摄影美学思 ...

  • 美是什么

    美,在所有人类语言中.任何文化中.任何时代里都有.只不过不同的文明阶段和意识形态下,美的形态和标准不同.全人类文明初期还有一种美,在全球范围给你灌输他们是美的.是永恒的美.他们最美.而且要你不遗余力追 ...

  • 【另眼观点】火了,摄影无限可能!

    [01]是雪非雪?眼里心里?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杨徽]这是群友Don从群里选载来一个叫嘎嘎昵称的一组图片,他认为这组图,曝光处理精准,想象力丰富,形意皆有.但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记不住,不知是为什么?其 ...

  • 【另眼观点】哦 摄影还是拍照?可明白了?

    常有人在问,摄影的乐趣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整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东奔西跑而乐此不彼,他们在摄影上往往投入时间.金钱,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摄影和拍照有什么区别?如果了解了这二者的区别,也 ...

  • 【另眼观点】大师15年拍摄生涯悟出的4句摄影精髓

    【另眼观点】大师15年拍摄生涯悟出的4句摄影精髓

  • 【另眼观点】摄影将会迎娶一个叫创意的女神吗?

    创意摄影将成未来趋势 专家预言,互联网时代之后,将迎来创意经济时代,与时俱进的摄影,也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创意摄影将成明天的方向,需要摄影人把握趋势,应对未来.摄影也许将迎娶一个叫创意的女神,当然,不仅 ...

  • 【另眼观点】把你的梦幻与记忆交给摄影会怎样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家探索创作当代影像作品,借助了表演性.剧场化以及超现实主义的特质,融入了绘画.摄影与装置.数码与3D等形式,也更注重自我体验和感悟的表达,在梦幻与记忆之间的进行影像再造成为当代 ...

  • 【另眼观点】摄影你能拿奖,凭什么?

    曾经撰文<面对评奖,想说的话题>就摄影评奖中看出的观念问题,以"换机与换脑""随大流还是劈蹊径""拍了想,还是想了拍"三个方面谈 ...

  • 【另眼观点】摄影 这三个问题不纠结 才会拍出好作品

    一. 现场,你在,但你不在? 张黎明 摄  南非人 最近有个提法很火,历史在场与观念在场,联系摄影作品说得很深刻的,这里我只想借此概念谈谈照片拍摄中的思考,"你在.但你不在?"为什 ...

  • 【另眼观点】摄影没有几刷子,就想成为大师?哪里有门?!

    文艺界有种观念很有市场,认为理论是灰色的,历史是虚无的,经典是过时的,只有自己用作品说话才是硬道理,并且很多人还认为是真理,这是很恐怖的事. 理论真的是灰色吗?不,得懂! 清点中外名家是摄影大师,也是 ...

  • 【另眼观点】摄影+策划=作品出彩?

    摄影需要来点策划吗 谈起策划,就会想起点子大王何阳,扬言没有创意你就去死的叶茂中.好像是策划大师们的事.对于摄影人来说貌似有点远,果真如此吗? 策划这词,汉代就有,"策画"即&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