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7)诗歌中的音义对应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七、诗歌中的音义对应
在古代,音乐、诗歌、舞蹈是共生的,只是以后才逐渐分化并各自独立,也因有了这番姻缘,独立后的诗歌也就有了音乐的烙印,那就是诗歌语言要讲究节奏与韵律。然而这一特色似乎被不少人忘记了,认为喊出来并将它分行变是诗,以至使诗人公刘感叹:“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
那些有创见的诗人总是发掘并强化他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努力寻找到语词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的效果,在他们的诗中,声音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对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就因为它开头连用了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于这些叠字多为齿音、舌音和叠音,一种浮躁不安、无所适从、飘荡无定的心理状态由此被生动显现了,在我们面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女子,她为了排除寂寞正漫无目标地东寻西找,其结果什么也找不到,这更加深了自己的寂寞与苦闷。在新诗中,诗人们也不例外地为寻找这种音义对应的途径而竭尽全力,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拟声
在音乐中,拟声也是表现艺术形象的手段,中国民乐《百鸟朝凤》就模拟多种鸟的叫声,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中第三乐章“在山谷小径上”最为听众喜爱,就因在这一章中,作曲家在演奏中模拟了驴子嘶叫声,土人吹笛声,流水声,以此表现出大峡谷特有的自然景色与浓郁的地方风情。
在诗中也同样有拟声,如蒲风的《茫茫夜》中就以“沙……沙……沙”、“号号号”、“汪……汪……汪”、“轰隆!轰隆!轰隆!”等象声词模拟雨声、风声、狗叫声和雷声。再如傅天琳的《秋雨声声》中的“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说个不停/窗内的语声/叽叽咕咕说个不停,”就是对雨声和说话声的模拟。
(二)、以特定的韵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音乐中,不同的调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诗歌中,不同的韵脚也有着抒发某种特定感情的功能,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为表现男性雄壮悲愤的强音,用的就是十三辙的“灰推辙”。诗中说:“你是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你的空间/他从那儿来?”为表现女性的哀怨,凰歌用的就是梭坡辙:“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尽的情炎,/荡不尽的羞辱……”
(三)、移情与联想
我们知道,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是不可能用来表现如大小、高低、远近、粗细、曲直、黑白、明暗、硬软、香甜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受的,可是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比附所起的联想作用,因而人们头脑中甲事可以转化为乙事,在心理学称之为移情。如儿童歌曲《小星星》,在钢琴伴奏中是常出现高音的连续波动的“颤音”,犹如星星在闪烁,听觉与视觉的通道被打开了。《和弦》一诗之所以给读者有很强的音乐性的感受,原因也就在此:
树林和我/
紧紧围住了小湖/
手伸进水里/
搅乱雨燕深沉的睡眠/
风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我走在街上/
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
影子扇形般打开/
脚印歪歪斜斜/
安全岛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一扇蓝色的窗户亮了/
楼下的几个男孩/
拨动着吉他吟唱/
烟头忽明忽暗/
野猫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沙滩上/
你睡着了/
风停在你的嘴边/
波浪悄悄涌来/
汇成柔和的曲线/
梦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诗题为“和弦”,它告诉了读者,此诗借鉴了乐曲中和弦的做法。为表现处于文革中人们的孤独心情,这首诗每一节最后两句就有了类似乐曲中的副歌,它既有重复又有变化,它构成了类似乐曲中一组四个音符、横跨了八度的七和弦。此外在全诗中只有两处用了标点,即“楼下,几个男孩”,“沙滩上,你睡着了”,因此在全诗的大语境中就起到了切分音的作用,音乐上的切分音是指乐音由弱拍或弱位延续到一个强拍或强位的过程。通常是将任何一拍分为两个音时,其前边的音强,后边的音弱,但这种强弱关系有时会因需要而改变,较弱部分的音持续到后边的强拍上,使较弱部分转为强声的节奏形式。再之,全诗的结尾处多数用了弱音节,如“水里”、“街上”……由此它突出前面的字,恰好地表现出主人公那种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尽的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