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乱斗」忽必烈兄弟之争: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他和他的子孙们,几乎征服了十三世纪人口最为稠密的诸文明世界。

细密画中的成吉思汗与诸子

就像美国历史学家杰克·威泽弗德所说的,“(数十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罗马人花费四百年征服的还要多。”

但是,这个如日中天的庞大帝国,如昙花一般短暂。“这始终是蓝色天轨的习惯,当他看到满足时,就很快使它破灭”。它真正统一存在的时间,不过六十余年而已。

幅员辽阔的帝国疆域

如果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牢固凝聚力是帝国分裂的“外因”,那么“黄金家族”内部的残酷斗争,则是帝国分裂的重要“内因”。

黄金家族的内斗,与三个人的死息息相关,分别是拖雷、贵由和阿里不哥。我将用三篇文章的篇幅,进行展开讲述。

如果说:

  • 拖雷的“意外”之死,为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 贵由的死,加速了帝国分裂的进程。

那么阿里不哥的死,让“大蒙古国”彻底陷入了分裂。

推荐阅读:

「蒙古大乱斗」拖雷“意外”之死:蒙古帝国分裂的伏笔

「蒙古大乱斗」拔都与贵由之争:蒙古帝国分裂的催化剂

蒙哥汗在位时,他的三个弟弟,即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人,都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1253年,带着蒙哥汗“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从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的嘱托,旭烈兀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蒙古大草原,也远离了兄弟纷争。

旭烈兀:溜了溜了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兄弟,一直在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而明争暗斗。不过,有大哥蒙哥“震着”,都不敢做出太出格的动作。

1259年7月,大汗蒙哥战死于四川。

蒙哥:两个不省心的小老弟,我放心不下....

从此,汗位的归属,再一次成为了“黄金家族”斗争的焦点。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二人闻风而动,加紧了夺取汗位的步伐。

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竭力引诱忽必烈北归,逼迫他就再范,再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与此同时:

  • 立刻任命脱里赤为大断事官,号令诸道;
  • 命阿兰答儿、浑都海发兵图据关陇,命刘太平、霍鲁海办集粮草,图谋秦蜀。

正所谓“万事俱备”,志在称汗的阿里不哥,准备以“守灶之人”的身份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以达成自己称汗的夙愿。

阿里不哥:我来了!

忽必烈自然之道,阿里不哥居心叵测。并且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和调动中原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与便利。因此,他一直没有率兵贸然北上。

双方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就在阿里不哥紧锣密鼓准备忽里勒台大会时,忽必烈率先提前返回到了大本营开平(元上都):

  • 1260年5月,忽必烈发布《皇帝登宝位诏》,自立为汗;
  • 同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建元“中统”。

忽必烈“绕开”忽里勒台大会“自立为汗”的举动,显然得不到蒙古诸王的认可。

忽必烈:先下手为强!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阿里不哥,只能匆匆召集留守的蒙古诸王,举行新一届的忽里勒台大会。据史料记载,出席大会的有:

  • 察合台子哈刺旭烈兀的寡妻兀鲁忽乃;
  • 察合台孙阿鲁忽;
  • 窝阔台孙尔赤(合丹之子)、海都(窝阔台孙);
  • 术赤孙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
  • 蒙哥子阿速台和玉龙答失;
  • 以别勒古台之子为代表的“东道诸王”代表

另外,阿里不哥还一度获得了驻守在陕西和四川等地的蒙古军队的支持。可好景不长,这些蒙古军很快被忽必烈的军队降服,只能倒戈相向。

1260年年底,忽必烈率军挺近都城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一路败退的阿里不哥军队,不得不向叶尼塞河撤退。

今天的哈拉和林

一路高奏凯歌的忽必烈认为,“阿里不哥已不足为惧”于是,他在哈拉和林留下一小部分驻军后,便率领主力返回中原。

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迅速击溃了忽必烈在哈拉和林的驻军,并与忽必烈展开了正面交战。忽必烈尽管取得了险胜,却并未乘胜追击,这无形中给了阿里不哥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

十几天后,阿里不哥在海都和阿鲁忽的援助下,再次与忽必烈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时未分胜负。至此,双方进入了僵持的局面。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斗,给了察合台汗国“猥琐发育”的机会

又过了一年,支持阿里不哥的察合台系宗王阿鲁忽突然倒戈,向忽必烈投降。至此,战争的天平迅速向忽必烈倾斜。阿里不哥不得不撤离哈拉和林,退却到伊犁河畔。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残军与阿鲁忽狭路相逢,双方大战一番,阿里不哥军再遭重创。1264年春,阿里不哥军队驻地阿力麻里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军心涣散,战斗力几乎归零。

阿力麻里城遗址,位于新疆霍城县西北的克干平原

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四年的汗位之争,终于以忽必烈全胜的结局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无疑是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处置方式。《元史》记载:

至元元年(1264)秋七月,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里等来归。诏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伏诛。

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

与《元史》相比,《史集》的相关记载则详尽得多,且富有戏剧化:

  • 阿里不哥由于势穷力竭,他不得不在鼠年(1264年),启程觐见忽必烈合罕…..
  • 按照通例,在此场合下,罪人的肩上要披上大帐的门帘接见,他也就这样披盖着去觐见君主….合罕注视了他一段时间,激起了他的家族荣誉感和兄弟之情。
  • 阿里不哥哭了起来,合罕的眼里也流下了泪。忽必烈擦去眼泪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阿里不哥回答道:“当时是我们, 现在是你们。”

《史集》中文版封面

第二天,忽必烈即召集“大异密和宗王们”,开始了对阿里不哥集团的“清算”。拉施特记录道:

“阿里不哥的十个异密(大臣)被处死”,而阿里不哥则得到了宽恕。“全体异密商议道,我们应如何看待阿里不哥和阿速带(蒙哥之子)的罪行呢?看在合罕的面上,赐他们活命吧。”

一言概之:

  • 对于阿里不哥以及追随他的“黄金家族”诸宗王,都选择了“从轻发落”;
  • 对于追随他的异姓大臣和将军,几乎是全员“杀无赦”。

阿里不哥尽管没有被当即处死。但时隔两年,年富力强的阿里不哥便命丧黄泉。《史集》记载:“虎年(1266)秋天,阿里不哥患病死去。”但问题是,阿里不哥真的是“患病而死”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拖雷之于窝阔台”一样,活着的阿里不哥,就是忽必烈“衣服里的一根针”。

1)按照蒙古传统,作为“守灶之人”的阿里不哥具有优先继承权

  • 忽必烈的登基大典,除了少部分“东/西道诸王”之外,参加者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大臣、将军与大地主阶层;
  • 阿里不哥的继位,不仅有忽里勒台大会的“官方认证”,还得到了大多数蒙古宗王的支持。

忽必烈继位

在“合法性”上,忽必烈是绝对逊色于阿里不哥的。因此,当忽必烈问被俘的阿里不哥“谁对谁错”时,阿里不哥不卑不亢地说,“当初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在忽必烈看来,留下阿里不哥,无异于“养虎为患”。

2)阿里不哥根基尚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作为幼子,阿里不哥继承的封地,是广大的“蒙古本部”及西北方的广大疆域。蒙哥的直系军队,也基本都归属于他的麾下。

蒙哥之子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等宗王,亲信大臣勃鲁欢、阿兰答儿、刘太平等人,都站在他的阵营中。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倘若阿里不哥的残余势力重新集结起来,会给忽必烈带来大麻烦。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异样”的面孔

3)阿里不哥是夺位之争的“罪魁祸首”,他的屈服是被迫的,并非真心

阿里不哥此人反复无常,忽必烈可谓“深有体会”。拉施特记录道:

(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的首次交锋中遭受重创)不得不“带着瘦弱饥饿的军队驻扎在谦谦州边境”。由于“害怕忽必烈合罕前来攻打他”,他派遣急使去请求宽恕说:

我们这些弟弟们有罪,是出于无知而犯罪的,你是我的兄长,可以对此加以审判,无论你吩咐我到什么地方去,我都会去,决不违背兄长的命令,我养壮了牲畜就来见你,别儿哥、旭烈兀和阿鲁忽也将前来,我正在等待他们前来。

忽必烈一度认为,自己可以与兄弟“化干戈为玉帛”

忽必烈听了后,颇为感动。

他(忽必烈)自言自语地说道:“浪子现在回头了,清醒过来、聪明起来、回心转意了,他承认自己过错了”。于是,他不再进军,专心等待阿里不哥等人到来。

然而现实情况却让忽必烈“大失所望”。

  • 阿里不哥在夏天和秋天把马群养肥壮后,没有守信用,他违背自己的诺言,再次出兵攻打合罕。当他接近驻在边境上的也松格时,派去急使去说:“我是来投降的”。
  • 用这样的话麻痹了他(也松格)的警觉后,向他发动突然袭击,把他和军队一起打跑,并把察合台、曲律们的斡耳朵和自己的斡耳朵全部收回。然后穿过草原,直趋合罕方面。

正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忽必烈肯定会对阿里不哥有所忌惮的。他再也不会给阿里不哥故伎重演、死灰复燃的机会了。

我们有理由推测,阿里不哥之死亦非善终。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大蒙古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几乎都是踏着他们亲族的尸骨登上汗位宝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巍峨大厦的根基,也在一次次内讧中出现裂痕,最终轰然崩塌。

主流学者认为,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夺权之战,是大蒙古国分裂的标志。

元朝的贸易经济,在当时是非常发达的

忽必烈、阿里不哥夺位之争,是大蒙古国内部第一次公开的武装夺权斗争。这场内战历时四年之久,战火燃遍大漠南北、关陇秦川、河西走廊以及天山、昆仑山一带。

“五子训箭”的传说早已被成吉思汗的后人们抛之脑后,帝国内部滋生已久的矛盾终于“全面迸发”,分裂的结局已经无法挽回。

视察大运河工程的忽必烈

伴随着元朝的建立和迁都北京,在大蒙古国的庞大疆域内,逐渐形成了元朝以及各自独立的四大汗国,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及金帐汗国。

忽必烈虽然是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再也不是东抵高丽,西至斡罗思辽阔领域的真正统治者了。

《三国演义》的开头,就提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强弱转化是历史常规,这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大蒙古国的兴衰,正是印证了“物过盛当衰,物过衰当盛”的历史法则。

所有伟大的帝国,终将被付之一炬

客观地说,以强大军队立国的蒙古帝国,缺少足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底蕴,用来凝固其丰厚的开拓成果。赢得了空间绝不等于赢得了时间,任何强大的国家,无论曾经怎样的绚烂辉煌,终将被苍凉的岁月席卷而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