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用这首元宵词,写尽自己的孤独与落寞

看着高挂在树上的一盏盏红红的灯笼,翻过这一天,春节就正式过完了,大家又会投入到紧张又繁忙的工作中去。

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了一首流传广泛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万家灯火,街道上人流如潮,到处都张灯结彩,元宵节这天真是热闹非凡啊。世人都沉浸在这元宵佳节的氛围里,有这么一个人,他在灯火阑珊处,沉默注视着这一切,仿佛这上元佳节的热闹与他无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此时的辛弃疾才四十九岁,他不受南宋朝廷重用,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这时他居住在江西上饶,这个时候的南宋朝廷,面临着外有强敌压境,内是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进取,偏安一隅。那些官僚贵族整日沉湎于歌舞享乐,上有所行下有所效,国内国外形式已经如此严峻了,这些人还粉饰太平,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看透这一切的辛弃疾,想要扭转局势,却恨无路请缨、报国无门。他看着这些沉醉在眼前美景的人们,带着他满腹的激情与无奈,挥笔写下了这首《青玉案》。

东风吹过,千树万树繁花纷纷飘落,这夜晚万千的花灯随风晃动着,烟花散乱,转瞬即逝,像是流星坠落一样,形成阵阵星雨。大街上,人流如织,华丽的车马来来往往,飘散出来的香气弥漫在这大街上。一阵悦耳动听的凤箫声从不远处传来,一轮月儿高悬在天边,散发着莹白的光。在这样热闹的夜晚,各种各样的花灯在树枝上翻腾摇动,像是一条鱼游来游去,又像是一条龙翻腾而起。盛装打扮的美丽女子,头上戴着华贵的饰物,从人群中缓缓走过,嘴角含笑,淡淡香气经久不散,我穿过人群,千百次的寻找,都没有看见她。却在不经意间地回头,看见了她站在灯火稀疏的地方。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热闹无比的元宵盛况。人潮拥挤的大街上,达官贵人们携带着家眷们出门赏花灯,灿烂华丽的焰火照亮了整个夜空,出行的马车走过街道,留下了阵阵香气,人们载歌载舞,在这节日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狂欢的景象,到处都是凤箫齐鸣,彩灯飞舞,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

词的下片画面一转,由欢乐的场面转到具体的一个人。他独自一人走在人群中,冷眼看着周围的一切,仿佛这里的热闹与他无关。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嘴角含笑,从人群中走过去,他千百次的寻找,终于在人群的热闹之外找到了她。

试问这首词就真的只是简单地表达寻找那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吗?很显然不是,他只是希望找到那个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理想,能和自己一起保家卫国,拯救苍生的人罢了。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辛弃疾的词多以豪放为主,这首词却是少见的委婉含蓄。是什么造成了他词风的转变?这恐怕与他的遭遇有关了。

一、青少年时期:

二十三岁以前的他,豪情万丈,未来可期,这是他最意气风发的时期。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人民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起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力劝他归宋以图大业,谁知道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并投靠了金国,辛弃疾听闻这个消息后,率领了五十多人夜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并将他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置。辛弃疾以他惊人的勇敢和智慧,名重一时,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于是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他从此就开启了在南宋的为官生涯。

这一年的他,才二十五岁。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的这段时间,怀着一腔热血,励志报效朝廷的辛弃疾多番努力,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的情况,为此他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多封奏折,力图抗金北伐。但南宋统治者只想偏安一隅,不想打仗,所以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纳,反而把他派到地方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辛弃疾的梦想是当一位杀伐果断、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尽管他在这些地方干得很优秀,但这与他的梦想渐行渐远。这些年,他的一腔热血,坚持北伐的热情,得罪了不少主和派的人,这些人给他的仕途生涯创造了不少的麻烦。随着时光的逝去,当朝统治者懦弱无能,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辛弃疾深感不安,他的内心也越来越觉得痛苦和压抑。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到1202年,从43岁到63岁,从青春到白发。这一时期的他,在仕途上屡遭弹劾,被迫归隐,大多数时间都隐居山林。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词,他的那一腔爱国之情无法言表,只得寄与词作中。1203年到1207年,六十多岁的他仍不忘初心,再度出世却又遭罢免,多年以来,怀着一腔热忱,到头来却始终报国无门,这该是何等的孤寂啊?

他只是在这无情的乱世之中,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支撑起一个复国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却不能实现。上元节上的万家灯火何其耀眼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