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学生读不了普通高中,很可怕?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在宣扬一个观点:X省或者X市将有一半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

很多家长一下子就急起来了,我看了却是哭笑不得,因为在我看来现在有一半孩子能读普通高中已经很好了!

本人是1998年参加的高考,全国考生320万,录取108万人,这里320万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复读生。而1980年出生人口数大约在1800万,加上部分1979年和1981年出生的考生,我们粗略计算可以知道,当年的高中生占所有适龄人口不到18%。

现在提高到了一半能上普高,还想怎么样?

不管你承不承认,各种升学考试其实就是在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的结果确定你的工作岗位。当然,少数人可以无视这个结果,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基本就是这样了,所以这么在意到底多少人上普通高中是个很没有意义的问题。在同龄人中你所处的相对位置大致决定了你以后工作岗位的优劣程度。

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校招生数、在校生人数比gg开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了高校的大门。

但是人们认可的好大学的招生数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2021年的清华大学招生数相比40年前还不到两倍。而且不管你时代怎么变化,好的工作岗位在统计意义下也没有爆炸式的增长。

换句话说,把两千万适龄人群的成绩按照0-100打分,那么将来的工作好坏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排序。你今天以全国400万名成绩考入大学,基本和三十年前400万名的学生将来找到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不会差距太大。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高官以及企业的高管都有中专的学历,用当下的眼光来看中专实在是太差了,但是三四十年前中专很吃香,吃香到什么地步?好的中专的录取分数比重点中学都高。为什么?因为考上中专就开始有补贴,毕业就是国家干部铁饭碗。在那个经济条件都不咋地的年代,早一天工作对家庭都是巨大的贡献。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就分流到中专去了。

所以普高率很重要么?

就算把普高率提升到100%,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大学,那又怎么样?等到他们工作的时候会迅速被用人单位按照大学的各种标签分成369等,所以有意义么?

何况这个社会除了大学生,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成绩有高低,劳动无贵贱,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光荣。

记得以前有个综艺叫相声有新人,上海交大的一对博士夫妻怒怼郭德纲,说郭德纲故意打压他们,结果郭德纲一句话说的很漂亮:你们是来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是冠军了。

是啊,这要是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家孩子应该上清华北大,这全国得造多少个清北才够呢?

而且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了清北,无非就是再催生一个能够排队的考试,然后根据这个考试重新选人,除了增加社会成本以外再无任何好处。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几点结论:一是普高的比例已经大幅提高了;二是虽然提高了,但是并没有什么luan用。如果要走高考这条路,你只有跻身所有同龄人5%的行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请问你还觉得18%和50%有什么影响么?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栗子不行,就非要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栗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