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684分的周桐身上我看到了比天分更重要的东西。

高考成绩已经发布。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关于考生查询高考成绩状态的新闻。

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有人生必经历的遗憾。

不管成绩如何,高考的篇章已经翻过。

重要的是前面的路途与风景。

在五花八门的新闻中,有一个名叫周桐的少年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他在此次高考中取得了684的好成绩,大概率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但除了他的优越成绩,人们更关注和敬佩的是他有些特殊的经历。

01

2019年9月,安徽霍邱一中的学生周桐放学时不幸被一辆超载渣土车碾压,经8次手术,保住了膝盖,但小腿截肢,无奈休学。

也因此,他错失了参加中科大少年班选拔的考试。

高一时,他曾参加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在数、理、化三个学科斩获省级一等奖。

在当时他是很有可能被成功录取的。

当一个大好机会被上天无情地夺走,想必很多人都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萎靡不振。

而即便是在病床上,周桐都坚持每天学习。

周桐在六安市人民医院手术后两天、也就是在重症监护室期间,说委托他的姑姑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说他想看书了,要将课本带到医院。从那以后,不管转到那个医院,他的书本一直都背着,除了手术时间,基本上都书不离手。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后,依然书不离手。

试想就算周桐有着极大的学习天赋,但在遭遇如此不测后从此萎靡不振又有何用呢?

在遭遇困境时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具备对抗逆境的勇气,这就是抗逆力。

而周桐就具备着强大的抗逆力。

拥有抗逆力的孩子在面对困境不容易沮丧灰心,而是乐于迎难而上,更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也能迅速从挫折中恢复,越挫越勇。

02

前段时间因论文致谢内容而走红的寒门博士黄国平也是具备强大抗逆力的典型。

黄国平出生于四川南充仪陇县一个村子里,“苦难”,似乎笼罩着他整个童年。

17岁那年,外出打工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同年,外婆也因病去世。

孤零零的黄国平独自居住在破败的家里,大伯上门看他,发现“老鼠在土墙上打了一个洞,泥巴都落到他床上。”

为了凑学费,黄国平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不知道多少次被狗追、被蛇咬、半夜落水。

即使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黄国平始终都未放弃学习。他把学习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路径。

在助学贷款与好心人的帮助下,黄国平一路披荆斩棘,大学毕业之后考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完成硕博连读,2017年毕业后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科研课题。

黄国平所经受的苦难,恐怕没几个人能承受的过来。

他在《致谢》的结尾中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在他的身上,我同样看到了强大的抗逆力。

也正是他身上的抗逆力才支撑着他走到了现在,完成了命运的逆风翻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春花教授研究发现:

成功其实有一个定律,20%智商+40%情商+40%抗逆力。

周桐和黄国平似乎都是以上定律的证明者。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后浪”视频中的任海龙。

面对生活的困苦,他常常以笑容面对,一瓶一块钱的大连汽水都能让他开心的唱起歌来。

面对困境,他依旧在努力的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何尝不是属于他自己的“成功”呢?

03

然而,具有抗逆力的人终究是少数。

翻开世界另一面,我们看到的是更多具有“玻璃心”的孩子。

我曾经看到一个新闻:曾经高考654分的高考状元,如今在家啃老九年。

他就是刘琦。

刘琦在大学毕业后因找工作屡屡受挫,不敢面对,就干脆躲在了家里,当起了啃老族。

把他和周桐做比较,就能够看出具备抗逆力的重要性。

像刘琦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百度上有一个“啃老族吧”,里面都是在青春大好年华却在家啃老的人。

快30岁没工作一天的人比比皆是。

问及原因更多的答案是:害怕失败。

抗逆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呢?

1、陪伴加倍,让孩子拥有最强后盾

一个“遇事不怕事”的孩子,未必有强大的后台,但一定有坚实的后盾,那就是亲人、师长、朋友无条件的关爱、理解、接纳和信任。满满的安全感就像一把保护伞,能为孩子隔离害怕、沮丧的负面情绪,使他们迅速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抽身,从而快速适应环境,找到应对方法。

爸爸妈妈只要下班后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屏幕,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陪孩子玩一会儿他/她最爱的玩具,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听孩子说说他们的小秘密……点滴琐事中的关爱和陪伴,及时而恰当的回应和互动,会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最亲密的安全型依恋关系,让孩子拥有神奇的抗挫能力。

2、不包办代替,只做孩子的“啦啦队长”

抗逆力所需的自信心、自控力、积极的人生观等内在品质,都是基于准确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孩子清楚自己有能力做什么事、什么事还做不到、什么事不能做。

很多时候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帮忙的双手,仅仅是为了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而非孩子真的需要帮忙。可是,在成功避免孩子受伤、发脾气、哭闹的同时,爸爸妈妈们也成功剥夺了孩子感受自己力量、探究解决方法、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所以,当孩子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冲上跑道,代替他们完成比赛,而是成为他们的“最强后援团”,让他们不惧失败,坚持向前。

3、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和挑战

想让孩子练就处变不惊的超强适应能力,可以从帮助孩子适应日常生活中“不确定”和随时出现的小小挑战开始。而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多“管闲事”、多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暴露在更多小意外、小挑战面前。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因此家长要循序渐进,不能太过激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