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评诗微刊第295期||【群英点评】第21辑:“群英诗会”第79辑作品选评

“群英诗会”第79辑作品选评

                            编者按

“英子评诗”公众号是一个“诗评一体”的诗词平台,立足于当代诗坛,着力挖掘当代诗坛的优秀作手,全力推出精品佳作,并对佳作进行精到的点评,以全新的理念努力打造一个大众“悦读”的高端平台。目前,英子平台已经设有五个诗词交流群——群英会,诗友们的创作热情极为高涨,且佳作纷呈,在广大诗友的要求下,“群英诗会”由两周一期改为每周一期。本着“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原则,英子平台既重视诗词的甄选,又重视诗词的点评。为了营造一个和谐交流的诗词环境,促进学习,提高水平,特成立“群英点评小组”,通过分组进行诗会点评。每位评者从诗会里自选三到五首作品点评(不设上限),最后将点评刊发于英子平台之“群英点评”栏目,与“英子点评”交替推出。希望大家能在点评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同时希望更多的师友们为英子平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英子平台,群英荟萃!期待您的精彩!

2020-07-19

群英点评·第21辑

以交稿时间先后为序

雪  花

韩开景

本是瑶池客,飘然下九垓。

此花无媚骨,从不向春开。

张明新点评:

诗艺也佳,情怀自高,但似一座丽楼建在沙滩上,立不住。雪花从不向春开,失实,君不见咏春雪诗多如牛毛。作者并非不知,是诗人的“任性”使然吧。

为老父亲洗澡

贾默

搓去层层身上泥,疤痕忍见记依稀。

谁知这副龙钟态,曾作儿时大马骑。

张明新点评:

一见题目,便对作者产生敬意。为父洗澡,见龙钟身,想起儿时以父为马,万般情绪,尽在不言中。首句还须推敲,原因自悟。

望涧溪

范东学

潺湲欢快奏轻歌,撩发山人吟咏多。

忍看翩翩小天使,江湖一入变洪魔。

张明新点评:

把涧溪比喻为小天使,入江湖变洪魔,意象虽稍逊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但却是标新立异,古今第一人。此比喻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在咏溪涧的诗中独树一山。相较而言,我更喜欢“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的淡泊情怀或“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雄伟抱负。

浣溪沙·登楼

王惠维

望里天涯别后人,秋鸿楼外有斜曛。回头不见旧青春,

君折梅花香送我,我游梅苑手牵君。而今往事尽前尘。

张明新点评:

情深,惆怅,感人,唯美。眼前景美,忆里事美,情景交融,余韵悠长。

晨起即兴

金嗣水

静卧幽斋里,天明人不知。

云霞轻探牖,山鸟正题诗。

耕云点评:

唐·贾岛《过雍秀才居》收拍作“幽斋如葺罢,约我一来眠”。当今作者安然“静卧幽斋里”,“卧”制佳,若似醒非醒中,读后三句境语愈发恬淡而自适矣。

晨  醒

刘国俊

荷香来枕畔,柳色透帘青。

昨梦无须忆,如常清作零。

耕云点评:

小绝以初夏醒来构思,给读者带来缕缕荷香和一帘柳色,尤觉清眸怡怀。然生活中能以“昨梦无须忆,如常清作零”者,非真能放下者而不能语也。

听秋蝉

蔡英学

飞花乱心绪,树下偶听歌。

入耳声声厉,疑曾石上磨。

耕云点评:

先前有闻秋蝉声之细者,然此转语言声之厉而偕音通以“利”者,“疑曾石上磨”,其言亦锋也。

为老父亲洗澡

贾默

搓去层层身上泥,疤痕忍见记依稀。

谁知这副龙钟态,曾作儿时大马骑。

耕云点评:

诗中之父虽无高大上之形象,却能在平常语里渗透出些许悲悯之痛,读来倍感“忍见”之真。

口头禅

范东学

一句爱拼才会赢,多年常向耳边鸣。

而今莫是时风变?总听新词说躺平。

耕云点评:

诗言志,然两代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其间是非曲直辩者自明也。

飞 船

宋善岭(徐州)

为看新世界,飞到最高层。

牵住嫦娥手,轻声话复兴。

姜秀颖简评:

《飞船》,是一首咏物诗。诗题交代了吟咏对象,也激发了人们对“飞船”的极大兴趣。

应该说,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星际航行也不再是梦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越加深入,而人类文明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只有冲破地球的束缚,进入宇宙中才有可能。因此,拥有动力强劲的宇宙飞船应运而生。神舟飞船,就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诗人仅仅凭借二十个字,运用拟人手法与神话故事,不但突出吟咏对象的特征,而且高度地概括了国人的心声。可谓言简意赅。

起句承两句就将吟咏对象拟人化,一“看”,一“飞”,两个动作构成目的关系,赋予其人的性情,指出飞船之所以腾空而起,飞向九霄,是因为它想“看新世界”。暗写中国人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蕴含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转结两句插入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可谓转的突兀,结的意味深长。一个“牵手”,一个“轻声话复兴”,创造了和乐融融的气氛,画面感极强,让拟人化的飞船与神话中的嫦娥牵手对话,不但生动形象,更给人一种穿越感,恍如置身幻境,让古今相连,让现实与理想互动,描绘出中国科技复兴的美好气象。

小小五绝,朴实无华,却可以拟人、典故并用,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生动形象地突出飞船特征,展现时代风貌。

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卢冷夫

巨龙腾起立云巅,素魄金轮载满船。

我愿神舟常在轨,抬头守望梦飞天。

姜秀颖简评:

诗人“看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题,突出一个“看”字,目的不只是在向我们报道“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又一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不已的喜讯,而且还要向我们表达他在观看这一直播过程时抑制不住的心情。

起承两句侧重写观看的场景:“巨龙腾起”,运用比喻修辞。可以说,神舟飞船奔向太空,尾迹景象十分绚丽壮观,就像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这一比,不但描绘出神舟飞奔太空时的壮观景象,而且暗喻我们中华民族的奋力腾飞,真是一箭双雕!“立云巅”,极言位置高远。“素魄”,指月亮,也喻指月光;“金轮”,代指金饰之车舆,也喻指太阳。配合后面“载满船”,这里的“素魄金轮”,可能是在描写飞船升空时赤焰光芒万丈的样子,像日月一样熠熠生辉,当然也象征着我们的美好追求,美好理想。为结句的“梦飞天”做铺垫。

转结两句侧重写观看时的内心活动:“我愿神舟常在轨,抬头守望梦飞天。”不但照应首句“巨龙腾空立云巅”,而且表明美好心愿。可谓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贺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 (中华通韵)

褚宝增

自强未必好争先,可抑豺狼乱野蛮。

若以人心来统计,天宫将比月儿圆。

注: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姜秀颖简评:

诗题“贺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向人们报告了“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的事件,一个“贺”字,表达了一种喜悦、自豪的心情。另外,神州二字是不是应该这样写“神舟“?神舟在这里指飞船,而神州是指中国。

正常来讲,诗的前半部多写景叙事,为后文议论抒情作铺垫;诗的后半部多议论抒情,在原来写景叙事的基础的表明观点态度,升华主题。但这首七绝打破常规,抛开了场景描写与事件叙述,完全采用一种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与思想情感。

起承两句“自强未必好争先,可抑豺狼乱野蛮”,用转折关系复句进行议论,充分表明诗人对“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事件的思考与启悟。他说,虽然我们努力拼搏,努力奋斗,但也只是为了奋发自强,不是因为喜好与他人争先后,比高下;因为我们心里更清楚更明白:自身强大,不但能够自保平安,还可以遏制或阻止豺狼虎豹蛮不讲理,耍泼撒野,恣肆作乱。暗示虽然国际风云变幻,但我国已日益强大,毫不畏惧。

转结两句“若以人心来统计,天宫将比月儿圆”,诗人用假设关系复句、神话传说进行议论,并选择了”天宫“与”月儿“两个意象作比较,用了一个“圆”字,来表达诗人与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这里的“天宫”,既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也指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更指中国空间站,因为诗人写的是航天成就,所以看到“天宫”,就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宫三号”。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王平

朵朵星云天上横,未逢十五也倾城。

九州今夜人同望,海胜飞舟比月明。

姜秀颖简评:

这是一首七绝。诗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为题,既报道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结果,又交代了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慨。

起句“朵朵星云天上横”,写诗人仰望广袤的天空时所见到的景象。“星云”,是尘埃、氢气、氦气和其他电离气体聚集的星际云。原本是天文学上通用的名词,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扩散天体,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这里也应该包括人类制造的卫星、航天器。“横”,横陈,布满,照应朵朵。“朵朵”,作为“星云”的修饰语,一方面突出其形态特征,一方面突出其数量众多,十分恰当。

承句运用传统习俗继续描写仰望天空的状况。中国有十五望月之俗,可是诗人说现在虽然“未逢十五”,却也是“倾城”出动。这一句很妙,引逗得读者着急想知道,人们倾城出动要干什么,为转结很好的蓄势铺垫。

转句“九州今夜人同望”,化用了唐诗人李益《从军行》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的诗境,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生活中不可能的真实,化成了艺术的真实,真切地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度。

结句“海胜飞舟比月明”,用比较的方法回答了读者心中的疑虑:为什么“九州今夜人同望”,却原来是因为海胜等人乘载的神舟十二号飞船自带光环,胜过皎洁的明月!

【同题材作品比较鉴赏】

一、四首诗作,虽然诗题不同,但选材相同:都以新时代航天科技成果为素材。

二、四首诗作,虽然都是绝句体裁,但前一首为五言,后三首为七言。

三、四首诗作,虽然都以新时代航天科技成果为写作素材,但所站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第一首站在航天飞行器的整体角度,侧重叙述,借特点描写来抒写寄寓;第二首是通过对神舟发射成功场景观看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侧重描写;第三首是通过对神舟发射成功事件思考的抒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侧重议论;第四首则是通过对神舟飞船发射后人们仰望天空时的想象的夸张描写,来表达全中国人民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关注度,表现一种家国情怀。

四、四首诗作,虽然都是绝句,但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同有异。

1、第一首、第三首、第四首都用了典,但用典不同:第一、三首是化用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第四首化用古人诗境。第二首、第三首都用了比喻,虽然本体不同,但都能突出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2、它们的不同点很明显:第一首整体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作品鲜活而又富有灵性;第三首还用了比较的手法,让事物特征与观点态度更形象,更鲜明;第四首还用了夸张与想象的手法进行烘托渲染,突出人们对航天事件的极度关注。

五、四首诗作,主题立意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但在表达思想情感上也有所不同:第一首,通过对飞船的叙事描写,表现为国家复兴而勇于开拓创新的中国精神;第二首,通过对神舟发射腾空壮观景色的描绘,表露诗人与全中国人民共同守望中国梦的美好心愿;第三首,通过议论的方式,表明自强的作用与美好的心愿;第四首,通过对人们仰望“星云”的大胆夸张与想象,表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有感书灯

包德珍

心灯借助吊灯明,夜夜幽思笔下生。

字乍添时文盼顺,书当翻后意方清。

摇回往事常疑梦,照透深宵不作声。

几载盟缘顿开悟,抬头揖手拜贤卿。

姜秀颖简评:

诗以“有感书灯”为题,一定是诗人在灯光下看书,有所思有所感,才成就此篇。

起联总写自己的夜生活。前句借吊灯将满屋照得通明的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内心的通明澄澈,后句指出自己每夜都是在这样的灯光下进行思维麦田的收割活动,并有所收获。可以想见,诗人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奋斗者。不是因为吊灯明亮才心灯明亮,应该是因为勤于思索、笔耕不辍,才让人心灵更加通透。

承联分别说明写作与读书的状况:前句“字乍添时文盼顺”,指出创作时的心情,希望能够写得文通字顺;后句“书当翻后意方清”,写读书后的心境变化,突出读书的作用。其实读书是一种吸纳、补充的过程,写作是一种释放、创作的过程,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诗人特别明白这个道理。

转联“摇回往事常疑梦,照透深宵不作声”,前句照应起联的“幽思”,写出幽思的内容是“摇回往事”;后句照应起联的“吊灯”,描绘深宵灯亮的景象。这一联写诗人常常在吊灯明亮的夜里想起烟云往事,亦真亦幻,梦一样的感觉。而“不作声”,突出夜深人静,反衬诗人内心的不能平静。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如临其境。同时,也能感觉到诗人应该是一个勤于思索、精神丰富的人。

尾联“几载盟缘顿开悟,抬头揖手拜贤卿”,是说多年与诗书结缘,让我心灵豁然,境界大开,这也多亏了书中圣德先贤的启迪,怎能不心生敬畏?其中的“开悟”,既是前文“幽思”的结果,也是前文读书的结果。而读书,就如同与有才德的人交流一样,让自己的心魂得以深层的净化,境界得以大幅的提升。这也许就是诗人对书的切身体会吧。其中的“揖手”,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仅仅一个动作,却能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对“贤卿”的崇敬之情,以及虚怀若谷的胸襟。

总之,一首七律,仅仅五十六个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对灯对书的思考、理解与认知,很富哲理,耐人寻味。

步包德珍老师《有感书灯》韵也作

张金英

灯自明时心自明,诗书已约我三生。

贪他一卷文风逸,捉笔千行意境清。

莫道囊萤光有度,何曾映雪夜无声?

窗前月色晴方好,谁是今宵梦里卿。

姜秀颖简评:

诗以“步包德珍老师《有感书灯》韵也作”为题,透露这样的几个信息:读过包德珍老师《有感书灯》,并唤起共鸣;“步韵”,说明韵脚与包老师作品相同;“也作”,意味与包老师进行同题创作,也写“有感书灯”。很有引力,因为你想看看作者怎么写“有感书灯”,与包老师有何异同。

首联“灯自明时心自明,诗书已约我三生”,写作者在明亮的灯光下经过一番思索,内心变得更加通秀澄澈,知道自己是一个热爱诗书的人,哪怕三生与共,也毫不犹豫地签署约定。态度鲜明而又坚定。同时也说明作者有灯亮时就准确赴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颔联“贪他一倦文风逸,捉笔千行意境清”,承接首联,写自己读书的状态与结果,一个“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对俊逸文风作品的喜爱,生怕读得少,总想多一点,再多一点,突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谦虚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内心有所触动时,便提笔成文,意境清澄明澈。这样的因果关系,不能不让人去领悟:读好书,可以净化意境;多读书,勤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颈联“莫道囊萤光有度,何曾映雪夜无声”,化用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讲的是车胤从小好学不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来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把萤火中装进白绢口袋里面,借助萤火虫发出的亮光,把夜晚当作白天一样读书。后用“囊萤夜读”这个典故形容勤学苦练,刻苦学习。后一个典故说的是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便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外面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他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很明显,作者想借这两个贫士苦读的典故表明喜爱诗书、勤奋学习的人是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各种艰难困苦限制的,耐人寻味。

尾联“窗前月色晴方好,谁是今宵梦里卿”,作者视线由室内转向室外,看到窗外夜空晴明,月色正好,正如此刻内心的清明;忍不住发问,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谁才是我梦中谴谴的对象呢?这一问,回照首联的“盟约三生”,也引人思考,拓展诗境。

【同题作品比较鉴赏】

一、两首诗选材相同,均由“书灯”两个生活物象出发,抒写不同的感慨与认识。

二、两首诗体裁相同,都是七律,韵脚相同,但平仄有别:前者平起平收,后者仄起平收。这样,两首诗在形式上就有了变化,避免了雷同。

三、两首诗应是同题创作,但布局谋篇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起承两联先写灯光下幽思的生活常态,再写创作、读书的心情和作用,富含哲理,为后文转结两联抒发情感作铺垫;后者起承两联先写十分明了自己的内心一一热爱、贪读诗书,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佳境,然后用两个贫士困境苦读的典故表明自己勤奋好学不会为外物所困的心态,最后借景抒情。

四、两首诗都是七律,但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前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手法,写自己对书与灯的感慨、思考,凝练厚重,深邃幽远,耐人寻味;后者运用拟人,化用典故,借景抒情,发问引起读者思考等多种手法,写自己对书灯的感慨与认知。

浣溪沙·谒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地高家坬塬

宋彩霞

小径向东一小坡,土窑洞里镇风波。东征长剑慑群魔。

碾子推开新世界,人民盼解老沉珂。沁园春扫旧星河。

自注:高家坬塬,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地。

姜秀颖简评:

“浣溪沙”,词牌名,“谒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地高家坬塬”,词题,交代了词人走访事件,一定是在此地有所见闻,有所感受,才写下此作。

大家都知道,《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词作,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首气贯长虹、惊泣古今的词作是在什么地方写的,当时的情形怎样。作者避开了常人对词作磅礴大气的欣赏分析,独辟蹊径,从毛泽东词作创作地入手,一定是有惊人的发现。

上片,总计三句话。第一句“小径向东一小坡”,说沿着小路向东走,有一块小小的坡地,既指出方位,又明确准确地理位置。这个地方就是词题中的地址一一高家坬塬,它地处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东边,因地属高杰村镇高家坬村而得名,东邻黄河与山西省石楼县隔河相望,属比较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第二句“土窑洞里镇风波”,前半句指出毛泽东主席当年居住的环境,和千千万万黄土高原的百姓一样,居住在“土窑洞里”,可见环境艰苦,条件极差。但在后半句“镇风波”中,风波,即风浪,犹潮流,比喻变动的形势;而“镇”,有用武力维持安定的意思。这里是说毛泽东的许多指挥作战、战无不胜的思想,都是从这个不为人知的土窑洞里产生的,并在现实的各种战斗中发挥了武力维护安定的作用。暗含一种对比,土窑洞的破旧狭小,指挥千军万马的宏伟思想之威力巨大。第三句“东征长剑慑群魔”,其中的“东征长剑”,运用了比喻修辞,将东征军比喻成一柄刺向敌人的宝剑。东征是指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渡过黄河,实行东征;一个“慑”字,突出了此次东征产生的巨大作用,而“群魔”,应该是指日本侵略者,和一切反动派。

可见,上片不仅交代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创作地,而且是陈述了一个事实: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一个又一个决定性的胜利,那些具有指挥意义的思想、韬略,都是居住在这个与老百姓一样的土窑洞里的毛泽东之手,由此,你更能理解《沁园春·雪》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磅礴气势与广阔胸襟。

下片,也是三句话。第一句“碾子推开新世界”,词人选择黄土高原人生活中的工具“碾子”为意象,颇有用意。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在这里应该象征着老百姓,劳苦大众,或中国革命的力量。所以此句是说依靠人民力量的中国革命,象巨大的碾子一样,可以一切碾碎旧制度,换来新世界。很形象,也很有哲理。第二句话“人民渴盼解沉珂”,意思是人民群众渴求盼望能够解除长久的病痛与困惑。说明中国革命是得民心的,符合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的。正如古语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沉珂”一词,可能是作者笔误,应该是“沉疴”,指久治不愈的病。第三句“沁园春扫旧星河”,“沁园春”,指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阔,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抒发了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一个“扫”字,十分有力,契合词作《沁园春·雪》的磅礴气势与豪迈气概,“星河”,即银河或银河、宇宙之意,寓意极多极广。这里应该指天空,或者世界,而前面加了一个“旧”字,寓意更加明了:指旧世界。整句意思是说,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迈大气,可以一扫旧世界的陈庸杂腐,让天地焕然一新。

总之,该词作者打破常规,抛开对作品字斟句酌的赏鉴,却立足作品的创作地,让读者耳目一新,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气势豪迈、立意高远、境界开阔的作品,是有各种原因的。

定风波·闲庭杂感

诗墨长河

夏夜闲庭沐晚风,馨香浓淡绿波中。对月长吟三两句,幽趣,过云无意更轻松。

慨叹花开花又落,交错,轮回春夏与秋冬。年近古稀烦恼少,安好,纵情诗酒墨凌空。

姜秀颖简评:

“定风波”,词牌名。“闲庭杂感”,词作的标题,“闲庭”,交代了词人所在地点与词人闲适状态;“杂感”,交代词人写作内容:各种感慨与认知。

上片侧重环境描写与人事活动。前两句“夏夜闲庭沐晚风,馨香浓淡绿波中”,交代季节和时间,描绘庭院的环境:夏天的夜晚,词人悠然地漫步于庭院之中,清凉的晚风轻轻拂过,浮动着浓浓淡淡的各种芳香,沁人心脾。纵目望去,满眼葱茏,在晚风中起伏摇曳,犹如绿色的波浪。多么恬淡,多么娴雅,又是多么悠然。后三句“对月长吟三两句,幽趣,过云无意更轻松”,写词人的活动,闲适淡雅的夏夜,令词人的逸兴雅趣潜滋暗长,情不自禁,对月长吟。“过云无意更轻松”,似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感觉特别洒脱,无所羁绊。

这样清幽的环境,淡泊的心境,闲适的情境,岂不悠哉游哉,快哉乐哉!

下片着重写“杂感”,前三句,“慨叹花开花又落,交错,轮回春夏与秋冬。”写词人面对庭院的一片葱茏,有所思有所感,他想到花开自有花落,自然界就是在这四季轮回的交错中,展现荣枯变化的,这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没必要心存芥蒂,顺应天理便好。后三句,“年近古稀烦恼少,安好,纵情诗酒墨凌空。”词人又由对自然界荣枯的客观规律,联想到了时光荏苒,产生了人生易老的感慨,但并不消极。虽然年近古稀,却没有什么烦恼,一切安好。能有这样坦然、释然的胸怀,一定是站位极高,心神通透,达到了孔子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所以,每天都可以纵放诗情,挥毫泼墨,诗化美好的生活。

能把闲居的每一个日子吟成诗,绘成画,盛放哲理的光辉,悠然成一种俊逸,一种潇洒,真的很需要一种积淀,一种情怀,一种素养。

张明新简介

张明新,山东省齐河县人。足荣杯丁酉好诗词、中华诗词杂志两届中华好诗词、第二届诗词中国一等奖获得者,崔涛杯诗词大赛第一名,第一届现代诗词大赛、第三届吉林黄龙府杯诗词大赛第二名,诗联入两届中国文联文化部主办的“百诗百联”。

曾齐禄简介

曾齐禄:网名耕云斋主,福建三明市诗词学会会长。

姜秀颖简介

姜秀颖,笔名五出眉心,昵称笑笑。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公主岭市作家协会会员,公主岭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喜欢诗歌、散文与小说,热爱朗诵。喜欢写文学评论,文字散见于《紫荆花开》《新歌诗》《西部作家》《公主岭文学》《公主岭诗词》等刊物,以及《墨舞红尘文学网》《中财论坛》网站和《西南文学网》等。

《英子评诗》微刊第295期

策划:英子;编辑:小斯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