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跑步脚被磨出水泡,从中悟出一道理,使大庆油产量大幅提升

2016年4月12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此前获此殊荣的人有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张衡,现代慈善家邵逸夫,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的陈嘉庚等。

相比于这些名字,大家对“王德民”的印象并不深刻。直到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在自己的校史陈列馆中拍下了一张王德民老师的履历表发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众人惊叹。

“最帅院士”、“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等称呼在网络上盛传开来,王德民院士的大名也为大多数人所知。

王德民

除了被王德民院士的颜值帅到之外,他的履历表也同样让一众网友惊叹不已:在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读书的五年间,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是校运动会的主力队员,也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

毕业一年之后,他就在大庆油田推导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疗法”,并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1994年6月,他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每一位两院院士必然都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科研路,但对于王德民来说,这段路走得比旁人还要更不容易一些。

1924年,王德民的父亲王世贵从唐山出发前往纽约学医,八年后留学归来的时候不仅带回了开阔的眼界、先进的医学理念,还带回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瑞士妻子,他给自己的妻子娶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文安清。

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夫妻两人还是恩爱非常,并在1937年拥有了自己第二颗爱情的结晶——王德民。

王德民一家

王德民出生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浩劫开始的一年。

1937年7月7日,日寇以演戏为名挑起事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尽管战火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唐山,但大家都不免对时局的动荡感到不安。

母亲的奶水因提心吊胆而减少,父母不得不买回一只小羊羔,用羊奶哺育幼小的王德民长大。

1939年初,厄运终于还是降临在了唐山身上。几乎是在日军包围唐山的同时,冀东自治政府就举起了白旗投降,管理唐山开滦矿务的英国人也在刺刀之下屈服了

这意味着当地的中国人沦为同时为日本人和英国人奴役的“低等”存在。

七七事变

为了孩子的安全,王家家门紧闭、轻易不与外界联系。同时,一家人开始以英语作为主要沟通的语言,以此来略微提升自己的地位、保护家人的安全。

两周岁的王德民在这个年代远离了母语启蒙,在中国的唐山长成了一个只能说、听英语的小孩。

由于战火的影响,王德民很少被允许出门。小时候他的伙伴只有大自己四岁的哥哥和大三岁的姐姐,还有自己比利时的邻居。

偶尔来到家里的其他小孩子基本说的都是法语,哥哥姐姐能听得懂,只有小王德民听不懂,他就成为了落单的那个人。长此以往,王德民养成了喜欢独处的性格。

在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祖父托人购买的一架钢琴成为了母亲文安清最好的排解负面情绪的工具,三个孩子也喜欢听妈妈弹奏、唱歌。不过王德民最喜欢的不是学唱瑞士民歌,而是在客厅里做妈妈教习的体操。

小时候的王德民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都成为了日本的对立国,英语再也不是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了。日益厚重的乌云笼罩在了王家头上,来自瑞士的文安清每日提心吊胆。

根据瑞士的法律,一旦嫁给外国人相当于自动放弃本国国籍,处于无国籍状态的她随时有可能被日本特务以间谍的名义关到监狱里。

但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回到美国或者去到南美洲躲避战火,而是坚定留下来与自己的家人同甘共苦。

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孩子们都到了应该上学的年纪。为了不耽误孩子们未来的学习,母亲充当了家庭教师的角色,自己在家编了一套课程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战争末期,特别是美国的原子弹已经在日本爆炸了之后,他敏锐意识到日本人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开始认真考虑聘请教师教习孩子们汉语的问题。

小时候的王德民

但是长期在封闭式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王德民不喜欢与外人接触,中文先生教习了很久也没什么成果,又因为他太过不听话,前两任家庭教师都被气的选择了辞职。

直至换到第三位家庭教师,王德民才在母亲的严厉监督和哥哥姐姐的影响下有了长进。

赶走日本人之后,父亲王世贵辞掉了自己在林西矿医院的工作,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举家搬迁到了北平。

就这样,1946年夏天,对外面的世界还没有太多了解的王德民走进了中国的心脏——北京。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德民被保送到了北京汇文中学(一所成立于1871年、久负盛名的学府。)

王德民

王家的三代人与这座学府都有很深的渊源:爷爷王祥和是汇文中学大学部医科班首届毕业生,父亲和两位姑姑也都在这里打下了留洋的基础。

汇文学府创建60周年之际,王德民的爷爷慷慨捐款为学校建立了新的图书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德民获得了保送资格。

这并不意味着王德民的成绩不优秀,1952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就凭借自己的优秀成绩保送到了本校高中部。高中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两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文科知识就要差一些。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热爱体育,曾经取得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200米短跑第四名的成绩,还加入了学校的“紫罗兰”篮球队。

升入高二的时候,王德民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心态改变特别大的人: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吴运铎

这一年春天,吴运铎到汇文中学作了题为《把一切献给党》的事迹报告,长达七个小时的报告没有让王德民觉得枯燥,反而是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同时,他也开始好奇:为什么这名顽强的斗士有着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为此,他阅读了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萌生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想法。

对于当时的王德民来说这并不容易,他的家庭环境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和工农出身的同学相比,但他做好了接受长期而艰难的考验的思想准备。

考验很快就到来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因为母亲文安清瑞士人的身份,北京市公安部门始终在调查她党的海外关系,她再一次面对继续留在中国或者返回瑞士的抉择。

彷徨之下,她依然选择了留在中国,并直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彻底摆脱这一困扰。

文安清

由于政治上的因素,王德民的家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心绪难免遭受波及。只是作为一名未成年人、作为一名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以外他也没有其他为家庭解忧的方式。

1955年夏天,王德民临近毕业,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9门功课门门优秀的成绩,其中化学成绩最高为100分,最低的政治成绩也有89分。

但学校给他的评语是:“重理轻文,锻炼得不够全面,对于时事学习不够重视。”

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胸有成竹的王德民第一志愿填报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第二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余下的志愿没有认真考虑,填写了一些矿业、石油等专业学院。

高考过后,王德民对自己的成绩胸有成竹,估计自己数学能够得满分,物理、化学也没有大的问题,总成绩肯定能够达到清华或者北大的分数线。

一个暑假的时间里,他都会非常迫切地找邮递员询问是否有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当录取通知书真的送到他手上时,地址既不是清华大学,也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

所以后来王德民说:“不是我选择了石油,而是石油选择了我。”

1955年,作为北京石油学院招收的第二届新生,王德民来到了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成为了钻采系采油专业,本科学制由4年改为5年。

虽然不是自己最心仪的学校,但起码是自己最喜欢的理工类专业,王德民对此也毫无怨言。

尤其令他高兴的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当不弱,大部分讲师都来自清华大学,还有很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石油地质、钻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钻采系的主任是赫赫有名的采油专家秦同洛教授。

很快,石油万变衍生的神奇吸引了王德民的好奇心,新中国对石油需求量的成倍增长也急需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

秦同洛教授

很快他们迎来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前往川中石油探区参加现场实习。1958年3月,川中几个探井相继喷出了高产油流,全国都在期待四川出一个大油田,全国石油系统的力量都集中到了四川。

王德民被分配到了最先喷油的龙女寺构造2号探井,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石油从井筒中喷涌而出,闻到了芳香烃的味道。在这里,他真正倾心爱上了自己的采油专业。

然而很快龙女寺的2号探井就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问题:日产量连续两个月稳定在60吨的探井,突然之间不再喷油了。

随后,另外两口探井、包括接下来再布下的其他探井都突然出现了不再喷油的情况。焦急等待了半个多月后,连续布下的70多口井中,只有9口还能勉强出油。

王德民在油田工作(右一)

川中地区的失败给王德民上了一节课,他亲身体验了石油勘探的复杂性和高风险、高难度。从此他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讲究科学地勘探开发石油,会造成多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转眼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成绩优秀的王德民有很多种选择,老师们特别希望他能够留校任教。

但是在自己志愿意向的第一栏,王德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最终,他如愿去到了刚刚有重要发现的松辽盆地参加“石油会战”。

松辽石油会战的艰难让从小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的王德民始料未及。开始的时候因为他是测压资料解释小组组长,所以分配他住到了当时最好的房子——牛棚里。

一遇到雨天,这里就漏得厉害,一晚上要挪动好几个地方睡觉。

王德民在石油大学(右一)

松辽石油会战发现了始料未及的大型陆相沉积砂岩油田,怎样才能高速度、高水平地开发这样一个大油田?

中国没有经验,由于不同油田地质条件不同的关系,世界上的成熟经验也不能照搬。尤其是使用经典的“赫诺法”计算的油层压力数值与实际测得结果误差太大,对勘探很不利。

初出茅庐的王德民迎来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机遇。当然,机遇的背后是他辛苦地付出。在来到松辽之前,他采购了一大批石油专业参考书,在艰苦的工作之余他仍然在读这些书,其中包括英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

后来他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记得自己几乎查遍了美国和苏联1956年以后的相关资料。最终,他找到了“赫诺法”失效的原因,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了新的计算公式“松疗法”。

在王德民之前,全世界只有两种不稳定试井的方法,王德民的“松疗法”是中国的第一种,也是全世界的第三种,且精度要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在松辽油田数万次的油层压力推算中,均未发生与实测数值偏差大的情况。在许多学者看来,这是一辈子研究都望尘莫及的高度。

王德民在工作

在包括王德民在内的一批松辽石油人的努力下,1963年岁尾的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总理激情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国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了!

全场掌声雷动,此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日后响彻世界的油田的名字——大庆油田!

从1963年初冬到1965年冬天,王德民在采油工艺研究所连续获得了四项石油工业部通报表彰的技术革新成果。

由于当时的科技工作者轻名利,所有人在图样上都不留姓名,签名栏出现的只是阿拉伯数字代号。在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的王德民,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张奖状,不过他的知名度在内部大大提升了。

1970年夏天的时候,所里的同事们发现,王德民的精神状态有些反常,不仅说话的时候经常答非所问,有的时候连蚊子落到脸上都不去拍打。这是因为,王德民的心思都在另一件事情上——研发偏心式下井工具。

王德民在油田

当时的在用的625-3型配产器限制了采油井最多分成五个层段,没有继续细分的余地,但投入开发的萨尔图油田可以分成45个小层,只能分成五个层段使得很多油层的产油潜力无法发挥出来。

当时偏心式结构在大家的眼中就是一条“死胡同”,偏偏王德民就是一个要撞穿南墙的人。

为了研发偏心式配产器,王德民率领攻关组没有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和假日。因为连续不断地工作,他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以至于从家到研究所短短六十几米的路程,因为腰疼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正是在这样的高强度的工作下,他们用一年的时间,便拿出了第一套设计蓝图。

王德民

然而,第一套设计蓝图制作出来的配产器在实验进行到半程的时候就损毁了,为了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王德民陷入了茶饭不想的沉思中。

一颗苹果掉到牛顿头上,他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万有引力的提出顺理成章。无独有偶,在一次野外拉练中,王德民觉得自己的鞋子太大了不舒服,早上应该垫一个鞋垫出门,这样就不会被磨出泡。

这个念头产生后,他有关配产器的疑惑也在一瞬间豁然开朗:或许也是因为配产器里面有间隙,如果能够减少间隙,说不定可以解决问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公关组的同志们再次干了一年时间,经过了一千多次试验后,终于将偏心配产器研制成功。

王德民

这一产品比国外的配产器轻二分之一、短三分之二,而且可以去其他的测试仪器配套使用。在应用实验的现场,这种偏心配产器可以实现8级分层,而且大大简化了现场操作的工艺,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功。

经过持续改进,偏心配产器分隔油层可以达到最多14级,成功率也由原本的80%提高到了95%以上,与此同时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各采油指挥部纷纷要求立刻采用这项技术,各个采油工艺研究所加紧扩大了加工批量。

到了1975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上升到了5000万吨。国家此时对大庆提出了更高要求:连续十年保持稳产。

这就需要组织各方面技术力量进行科学性论证,并且编制紧密相关的规划。《大庆油田“高产上五千稳产再十年”采油工艺规划初步意见》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份油田开发采油工艺规划,王德民就是其主要撰写者之一。

王德民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王德民对全世界采油工艺现状进行了系统归纳,找出了我国工艺当前的优势和劣势。

他走访了全油田六个采油指挥部,深入到38个采油队搜集第一手资料。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王德民希望能够找出哪些采油工艺更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特别是差油层如何在接下来10年中继续发挥作用。

1975年底,这份耗费了王德民大量心血的采油工艺规划成稿,获得了国内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称赞,并被作为范本提供给其他油田参照学习。

1977年,王德民刚好年满40周岁的时候,他被请到了北京市全国石油系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性报告,高层领导对他的系列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时间,这名天赋非凡又勤奋努力的石油工程师誉满全国,成为了石油战线知识分子团队贡献最突出的典型代表。次年,他开始作为中国石油领域的代表人物出访北美、学习先进经验。

王德民

时间转瞬到了1994年,也就是中国工程院诞生的这一年。首批吸纳的96名院士中,王德民赫然位列其中,而且是作为石油开采专业第一人。

他的登记表中这样评价他的成果:“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意义重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仅这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配得起院士的称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王德民也走向了国际。凭借专业而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他多次代表大庆油田、代表中国石油界出席国际石油会议,在会上发表论文,成为蜚声国际的石油领域研究者。

1995年,他获得了国际石油学会授予的“著名演讲者”称号,是为亚太地区第一人。

如今王德民院士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教书育人、培养后代身上。作为东北石油大学的特聘教授,他经常在黑板面前一讲就是一上午。

王德民

正是在石油方面非凡的成就,让王德民成为了“来自星星的科学家”。在“王德民星”命名仪式的讲台上,他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仍将心系石油,立足油田,坚持不懈地献身祖国石油事业,勇攀石油科技高峰”

从青涩之年到耄耋之年,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石油的坚持从未变过。

虽然大部分人认识到王德民院士的成就“始于颜值”,但最终所有人都拜服在了王德民院士的才华之下。

他在石油研究领域突破进取的精神,他在逆境之中不畏困难向前奋斗的努力,他多年来为祖国石油事业献身的爱国情怀,都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王德民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每一个院士能够站到这样高的领奖台上,背后都有一片汗水浸湿的草地。

可能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非凡的天分,但我们一样可以选择在一个领域深耕,努力做出成就,努力为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

有更多的人继承院士们的精神,祖国的科技成就才会越来越高,逐步站到世界科技之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