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打春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又有两个节气,在月首的为节,月尾的为气,故一年又有二十四个节气,春夏秋冬又把一年划分为四季,四季的开始,也就是说一年的开始就是立春。我国历来就对立春很重视,这一天要有隆重的迎春礼仪,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期盼着来年的五谷丰登。

斗柄东回,青阳立至,《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这里所说的“蠢”,是指万物苏醒之声,是春天的脚步。也就是说东方产育万物故为春。《公羊传》中有“春者,岁之始也”的定语,即春为天地开辟之始,为养生之首,因此春又名阳春、青春、芳春,一年以春为首,万物也以春为始,因此,自古就有崇尚立春节令的礼俗。
古时,立春前三天,太史就会启奏天子某日立春,天子沐浴斋戒,在立春那天,亲自率领文臣武将诸侯大夫,在东郊外迎春。天子会像农夫一样,手持犁锄,在田间行耕种状。
汉朝时,每到立春日,天还没亮,京师的百官都会穿上青色衣服,郡以下官吏都要用青布包头,立春旛(竖直悬挂的长幅旗帜),农夫们立于门外迎春。
《东京梦华录》中有“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赐春旛胜,入贺讫戴归私第。”也就是说,皇帝在立春日赐给大臣们一些迎春装饰品,迎春之后戴回府邸。又士大夫家剪彩为春旛,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这里指妇女的首饰)以为戏。
《隋书礼仪制》中有立春日彩仗擎牛的记载,就是把小牛放在府县衙前,此牛即为迎春牛,立春那天的拂晓,府官县官以红绿鞭打牛,称为“打春”,由此而见打春的历史悠久。
《梦梁录》中说,立春日拂晓,郡守率官吏以彩仗鞭春牛,街市以花装饰,坐乘小春牛打着各种彩旗,到富豪人家互赠物品,预示丰收之兆,百官入朝祝贺,百姓们也互相庆贺,称为“拜春”。拜春只有地位低的行礼,地位高的不答拜。
古人立春日会用五彩绸剪出燕子形状戴在头上,在大门外贴“宜春”二字,经过变迁,后来就改在除夕在大门外贴春联福字了。古人还用山竹做管子,把河内初生的芦苇烧为灰,放在管子里,等到立春时辰到了,把灰喷出,谓之阳气上升,也有用鹅毛代替初生芦苇的。

在《大清礼例》中这样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于东直门外,隶役舁(yú,抬着)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于彩棚。

立春日,大兴、宛平两县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指春神),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尹暨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府尹乃出土牛环击,以示劝农之意。”

这篇记载了清朝迎春的礼俗,但是这个习俗后来也改变了。

一般来说,按照古礼,每年正月,皇帝都要亲自到东郊外迎春,表示重视节令。清朝的迎春礼典也不例外,不过后来由皇帝亲迎,逐渐改由顺天府尹代表,但迎春日期没变,照例是立春当日。
当时的顺天府内设有芒神祠,祠内供奉芒神泥像,芒神像也是泥制的,与一般庙里神像差不多,有一米多高,其面貌和穿着的衣服完全是劳动人民的形象。但是,每年都会依照钦天监所制定的《时寭书》规定,或穿鞋或赤脚,亦或单赤足。芒神两脚逐年不同是表示本年的灾害,如赤足,主当年大旱,若穿鞋主当年大水,若一足穿鞋一足赤脚则表示风调雨顺。

每年立春前一日,大兴、宛平两县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预备迎春大典。事先要糊一个春牛,与耕牛大小相仿,春牛为芦席制造,外糊白纸,涂上青头红身白项之类的颜色,这也会根据当年《时寭书》的规定,三种颜色调换粉饰。芒神手持白色棉线做成的鞭子,代表鞭牛之意,再根据《时寭书》的规定,站在牛的左面或右面。

清朝迎春是在东直门外,距城三里会事先搭建两个席棚,一个席棚陈列芒神与春牛,前方设一供桌,摆上整猪,整羊等祭品,另一个席棚则预备好干鲜果品,茶点等,专供府尹官员休息。
一切预备齐整,立春当日黎明,平时不能乘娇也无仪仗鼓乐的顺天府尹,以全付的仪仗鼓乐,穿好朝服,乘坐八抬大轿,与府丞治中,大兴宛城两县的知县一起,出东直门至春牛房,用三跪九叩礼祭祀芒神,祭毕,在茶棚休息。差役则将芒神春牛用彩轿抬着,吹打鼓乐回顺天府公署。官员走后,茶棚所剩果品,被差役和民众抢食。而供奉芒神的供品,则由顺天府礼房收回。至此所有祭祀已毕。
府尹将芒神春牛迎至公署内,并在二门内搭建芦棚供祭一次,即将芒神送回芒神祠内,春牛则被搭至棚外,由鼓乐诸人及署内差役、儿童等,用木棍击打,此牛腹所装鸡毛、花生、栗子等干果散落出来,打牛之人纷纷抢食,于是打春之礼才算全部结束。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历代的打春方式是不同的。其实地的打春也不相同,比如天津的打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立春前先用芦席扎一只春牛,牛蹄是木制的,很逼真,牵牛的为芒神,天津人称为要麻儿,身穿红衣,只一脚穿鞋,这应该是前面提到的象征风调雨顺吧。
春牛及芒神设在天津府衙的大堂前,有四名武官手持鞭子,在立春时刻鞭打牛,齐唱春歌,将牛打破,连同芒神一起焚烧,然后众人分食春饼。
其实按照古礼,在清朝以前还有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的习俗,到清朝只保留了迎春习俗,也是重农之意。
立春这一天,翰林院会以春贴子(即春联)呈进皇上,《燕都游览志》中记载有:“立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吃春饼称为咬春,把春饼生菜卷起来吃称为“春盘”。杜甫诗中就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生菜就是迎新之意。取其生即升的意思。
北京人立春不论贫富,都要想方设法吃顿饼,美其名曰吃春饼。春饼是以温水和面,做成单层的,因其薄如纸,所以又称薄饼,又因形似荷叶,故又称荷叶饼;春饼还有双层的,称为双合。吃春饼所用的菜以盒子菜为正宗,盒子菜有两种,有以杂和菜,摊鸡蛋等加葱、加黄酱的。还有将肉切好,或辅以青菜,或单独夹在春饼里食用,过去猪肉铺以卖盒子为本业,又名曰“盒子铺”。
盒子菜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据宋吏礼志记载:立春之日,上赐春盘以饗百官。盒子疑为春盘之误。一般吃法就是将各种菜卷起来吃,其形如吹箫,故又有立春吹喇叭之俗语。春饼吃完了,口内干渴,再来碗汤,故又有“逛儿汤”之说,北京人称逛儿汤为溜缝儿。
除去吃春饼外,北京妇女还有吃萝卜的风俗,据说立春吃萝卜,无春困之意,故又有咬春之说。《燕京杂记》中记载“立春日,都人多买萝卜主食之,谓之咬春”,又《燕京岁时记》也说“是日,富家吃春饼,妇女等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直到民国初期的月份牌和一些刊物上,还会印制春牛图,图中多是牧童代替了芒神,到1930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通令,全国印刷国历图代替春牛图,之后春牛画图也就消失了,但偶尔还会看到春牛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或儿童或成人,或骑牛或牵牛或耕地,无非就是应个景吧。
虽然春天为四季之首,万物化生之始,但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习俗都已成历史,现在很多人都不清楚那些传统礼节及其来历了。
清廷在立春这天,会有昆曲承应戏《早朝春贺》《对雪题诗》,讲述的是唐朝张九龄的故事,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在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找到有这样的介绍:
剧本为月令承应戏中立春承应剧目之一。
《早春朝贺》写节届立春,清晨,张九龄在家感慨“洊历钧衡,未报皇朝恩遇”,“虚蒙圣主褒嘉”,“幸的海宇太平,朝廷无事,官清民乐,岁稔时和”。他整肃冠裳,赴紫宸朝贺。
《对雪题诗》写张家花园春花已开,又降瑞雪。九龄早朝归来,与夫人在园中饮酒、品花、赏雪,并题诗壁上。
本剧内容属于杜撰。
除去清廷的月令承应之外,没有找到其他相关的立春应节戏,在近代戏曲文献中,也没有在立春时专门演出的应节戏,其实,立春节令的礼俗到民国就已经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吃春饼的习俗,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讲究也就越来越淡化了。
关于立春,就讲这么多,今年的立春在春节前,且立春之后马上就是小年祭灶,然后就是除夕春节,到正月十五之前,过去民间几乎每一天都有活动,这段时间也是梨园界最忙的时候,把这些资料梳理汇总写成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后面的文章可能会延续到节前节后,我只能是尽快去整理吧,下一节,咱就该说祭灶及祭灶相关的戏了,下期再见。

精彩回顾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元旦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腊八

(0)

相关推荐

  • 今日立春!春天,你好!

    万 象 更 新 一 元 复 始 立 SPRING 春 春从此刻立,戳视频,一起迎接新气象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 SPRING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中国天文年历>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杨坚作品丨立春,与春天邂逅的一场盛宴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今日立春.2021年2月3日22点58分39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祀神

    每年阴历的三月十八日,是戏曲界恭祝祖师爷的日子,各戏园子歇工祭神.梨园行所供的祖师爷,一般被称为老郎神,究竟老郎神是谁?有说是优孟,有说是唐明皇,也有说是二郎神,还有说是唐莊宗,即使梨园界的前辈们,也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蟠桃会

    在写这篇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这是评剧名家马泰在<红色联络站>中的一段唱:三月三里来三月三 一曲评剧<红色联络站>的选段听完之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三月三. 1 先说这段唱,描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端午

    时光荏苒,转瞬又到了端阳节.北平旧俗最重视年节,被看做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正月.五月.八月三节最为注重.人们都会放假休息,市面也很繁华. 五月节称为端阳节,这个节的名字很多,据<荆楚岁时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关圣

    阴历五月十一是关圣帝君圣诞,北京正阳门外关帝庙,由各界善士,在五月十一就开始庆祝,这种祭祀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清初为五月十一.十二两日,除民间庆祝外,各公署也会庆祝,这天各公署会放假一天,禁止梨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龙抬头

    灯节之后的习俗就是"雍和宫打鬼". 打鬼为蒙古旧俗,所以只有京都的喇嘛庙有,一般是正月二十三演鬼,二十四.二十五正式打鬼,当时北京有黄寺.黑寺和雍和宫三座喇嘛寺,也只有雍和宫是正月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闹花灯

    上元节为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不仅民间重视,就是梨园行也是相当重视的,清时,各茶馆为应节,于节前就已经约请好五城子弟票友来场消遣皮黄大鼓,所唱之曲也是多偏重于元宵节. 而各戏院也是争演应节戏,一般戏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上元节

    上元节又称灯节,也称元宵节,还叫元夕节,其意味正月十五为新年以来第一个月圆,故称元宵,所以都很重视.元宵节始于何时,没有明文记载,但<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开台

    旧时戏班新年前封箱封台,然后就都回家过年了,戏班恢复演戏一般是正月初一,演出之前要先开台,开台也有一定的规矩程式的.       最早的开台前,按旧例还有净台,并唱净台咒"罗里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