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惑中医 : “气” 是中医的灵魂

本能按:如果不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中医的合理性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中医就永远被人斥为不科学,按西医的那套逻辑中医永远读不懂,永远被西医牵着鼻子走。疫情真是给了传统医学一个契机,病毒充分证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证明了现代医学只不过是商业医学助推到的高度。
最近报道,印度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也火了,大家知道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不光宗教文化浓厚,也有自己几千年的医学传承,他们的医学宗旨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印度的疫情爆发,现代医学落后,死亡率不算太高,也与他们的传统医学有一定关系。中国的中医百分百参与就更值得我们称赞了。那今天来认识一下中医的核心吧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
但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个“迷信”的东西,竟然用其荒诞不经的理论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
医学不同于其它,那是关乎人命的事,如果不能治病早就被淘汰了。
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毫无道理、草菅人命的医学体系会传承数千年,甚至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必称科学的时代站稳脚跟。
  那么,问题来了:
中医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现代医学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手段在中草药里找“有效成分”,应该说这确是认识中医的一个手段。
但是如果把它做为中医研究的重点,则是非常可笑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什么“有效成分”,也根本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给病人下药——中医是从四性、五味、经络归属的角度来认识中药的,而以此为依据开出的方子却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今天的医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却达不到前人的水平。因此,我们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中药显然是有问题的。
既然中药不能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对经络的认识上来入手。
经络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它,可是用经络理论来治病就是有效,比如针灸,用银针来刺入经络的交叉点(纵为经,横为络)——也就是穴位,对一些病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浅陋之人因为在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就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这是典型的无知之徒。
因为针灸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效果)。这种事情外国人是解释不了的,到现在也解释不了,他们也做不到。可以肯定的是,经络里面一定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因为没有物质肯定治不了病。
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神经?肯定不是,如果是神经的话早就找到了;血液?当然更不是了,经络图可不是血管分布图。那么,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是“气”。

二、对“气”的认识

经络并非神经网,也不是血管,而是“气”的运行通道。
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黄帝又问:
“愿闻脉度。
”岐伯将人体的经络大致叙述了一下,然后说:
“此气之大经隧也。
不过这里的“气”可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电磁波和磁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并且带有能量。遗憾的是,今天的科技水平并不足以全面地认识它,以至于对针灸等传统医术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
可我们的老祖宗却在很早以前就用“气”的理论来解释事情了,比如《国语》中,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三川竭,歧山崩”,周厉王问其故,大臣伯阳父答曰:“夫天地之气,莫失其序,若失之序,民之乱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有地震。”
又如《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可见从自然现象到人体健康,都离不开“气”的作用。当然了,上面的两条材料只是老祖宗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事物,并不代表这种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手段确实有其预计的效果,而且用其它理论就是解释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理论要么去积极地接受,要么理性地存疑,而不能轻易地否定。
“气”既非空气之气,那在写法上是不是也有差异呢?在古代是有的,这个字最早的见于先秦的竹简上,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既”,下面一个“火”。后来有了简化的写法,上面的“既”字只剩下右半边,像个“无”字,底下则变成四点火(俗称四点水),被称为“无火之气”。再后来,就被简化没了,统一成了“气”字。
这“气”是无处不在的,远到九天之外,近到方寸之内,都有它的存在。我们人体内自然也有,经络就是“气”运行的路线。所以用银针刺入经络这种行为在西医看来全无道理,而中医看来却是目的明确:那是在影响气的运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灵枢》中,黄帝问歧伯说:“刺之有道乎?”歧伯答:“刺此者,必中气穴。”又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可以说,针灸的全部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气”的把握。今天的医学不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又如何能解释针灸的合理性?
和其它物质一样,气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性质,而不同的性质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二性,底下还可以按不同的分法给分成诸如寒热温凉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不同的物质内含有不同属性的气,下面以药材为例来说一下。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任何一味中药都有三个基本属性:性、味、归经。

“性”是四性,寒热温凉;“味”是五味,辛酸甘苦咸,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归经”是说药性会进入某一条具体的经络。
事实上这个“归经”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中药的根本奥秘是“气”,而不是西人所说的化学成分,因为所谓的“归经”就是中药被人吃下去以后,是要进入某条经络来发生作用的
如麻黄这味药入的是肺经和膀胱经,木通这味药入的则是心经和小肠经,独活这味药入的是肾经。进入某条经络之后,气的寒热温凉之性再发生具体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口说无凭,举几个例子吧。
理解了物的性、气其实就理解了广义的中药,本台之前发布的文章可窥探其中奥妙☞《中医思维 :万物皆可为药

三、举几个例子

  下面从“气”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几味常用的中药。
1、 中药里有一种含有剧毒的药材,叫做附片,毒性很大,吃多了要死人。
现在我们国家规定每副药方里附片的用量不得超过三克,超过就是违法,出事就得坐牢。
可在清朝末年,川西有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医家,叫郑钦安,外号郑火神,此人特别喜欢用附片,一用就是好几两(我半年前去成都的一个大药店抓药,稍带着问了一下有没有郑火神这一派的方子,伙计说刚才就来了一个,一副药里下了两百克附片)。
可在他手上非但死不了人,治疗效果还特别好,这是怎么回事?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而用中医理论来说就很简单了:附片性热,可温命门之火,让阳气上升。
对很多病人来说,这阳气一升,就什么事都好办了。而这一切都是从气的角度来解释的,首先,附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升腾阳气,而“阳气”这一概念当然属于气的思想;
其次,所谓“性热”,并不是说附片的温度有多高,而是它的气具有一种属性,可以让人体内的阳气升腾,所以这种属性被人形象地称为“热性”。而说来说去,也都是在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2、有一味治疗肺病用的药,叫“霜桑叶”,也就是让霜打过的桑叶。桑叶在“归经”上是入肺经,所以可治疗肺病。

当然,这“入肺经”可能只是后人的比附,因为发现桑叶能治肺病而说它是入肺经,有可能是胡说。可我这里要说的是霜桑叶。桑叶让霜打过之后,在治疗肺病时效果远胜普通桑叶。
这事在西医上看来有点荒唐,因为即使让霜打过,其化学成分也没有变化。中医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的,而是从气的属性上来看这一问题:霜是什么时候降的?是秋天,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也就是说带有金性之气;而肺在五行的划分里也属金。
被霜打过的桑叶带有金性之气,而人体的肺气也是金性的,所谓“同气相求”,霜桑叶的气自然容易进入肺,从而对肺发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3、再说一味叫做苍术的药。1955年,石家庄闹乙脑,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周恩来急调四川名医蒲辅周亲临现场。蒲老先生没有从西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中医的理论去加以诊断,说这是温病,依中医之理,当用白虎汤治疗。结果药配发下去,疫情很快被解决。

1956年,北京又闹乙脑了,医务人员有样学样,也用白虎汤,结果效果不理想。蒲老先生再次赴疫区诊断,说这是温病加湿症,用白虎汤只能治疗温病,却治不了这个湿症,于是在白虎汤里加了一味“苍术”,结果瘟疫马上又被平息了。
温病、湿症都是中医之理,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病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白虎汤也是依中医之理开出的药方,并不是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可是它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过了,苍术这味药是用来治疗湿症的。“湿症”是什么意思?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水蒸气太多,结果把我们的身体弄湿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还没听说过哪个人的身体里面水蒸气太多。显然,这个“湿”并非指水蒸气多,而是气的一种属性。那么,怎么治呢?蒲老先生用的是苍术。

苍术,性温,味辛。温是升阳之性,阳气一升,湿气就会被驱除,因此中医里有个名方叫“升阳除湿汤”。辛味之物所具有的气性也是可以升阳的,因为“气味辛酸发散为阳”。

而更重要的是苍术的药性可以进入属于脾的经络。脾脏在中医里被称为“湿脏”,体内湿气一重,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脾脏。苍术被人服下之后,具有辛温之属性的气进入属于脾脏的经络,自然就能把脾脏的湿气驱除,那么这湿症就得以解决了。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些玄,可是别忘了,这么玄的理论却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依托的。
关于中药形而上的认识,相关文章:知道了中药的运动方向,就明白了中药药效!

四、结论

上面三个例子,我相信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能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引入“气”这个概念,它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中医里面“性温”、“五行属金”之类的基本术语,而这些正是中医用来治病的东西。
不错,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气”这一物质进行检测,但我们是否因为没有能力检测到就要加以否定呢?
显然不是的,因为认识一个事物的手段有很多种,并非只有用仪器检测这一条道(那种因为检测不到就要加以否定的做法是愚蠢的,是缺乏最基本的学术素养的表现。事实上中医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途径)。
中医理论以“气”为出发点,从“气”的角度去指导治疗,而实际的治疗结果与其预计的结果又是一样的,其理论经得住实践效果的检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以“尚不能解释”而加以否定呢?
目前还不能认识,那么继续认识就是了;目前还不能解释,等技术进步了自然就能解释,这些都不是对中医理论加以否定的理由。用已知的去否定未知的,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祖先关于“气”的论述,从气的角度去认识中医。
(0)

相关推荐

  • 湿症是不能随意诊断的

    让太医养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太养园+关注湿症能够随意诊断吗?文|刘弘章来源|<病是自家生> 导读 有人说:沿海地区的空气太潮湿了,所以无论什么病人一律是多湿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医说 ...

  • 中医--推文模板

    传承中医国粹 中医养生8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即"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古代中医诞生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 ...

  • “三焦理论”新认识

    正确领悟三焦理论 三焦这个位置究竟在哪?从古到今,很多中医大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每个人对三焦理论.经络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医学是一棵大树,但大树之上会有枝杈,这根本没有冲突.今天你卖 ...

  • 解惑中医 : “气”是中医的灵魂

    编前:如果不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中医的合理性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 但非 ...

  • 中医解惑:“气”是中医的灵魂

    2019-10-30 题记:如果不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中医的合理性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 ...

  • 解惑中医:气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的奥秘在哪里? 医学不同于其它,是关乎人命的事,中医用其"荒诞不经的理论"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如果中医不能治病或没效果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

  • 治痰,先治气!中医理气方,清理嗓子眼儿,换来一身通畅,值得学【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 ...

  • 中医“气分病”与中药、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气分 气分一词在中医中主要有三处代指 一是指属气的范围的功能及活动,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 二是卫气营血辩证中气分证 ...

  • 【三调放松】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气...

    [三调放松]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气功学>主编刘天君教授三调放松的操作,大家可以每天做一下练习,会有神奇的效果,欢迎网友们认真练习后,相互留言交流. 三调,就是调身.调息.调心 ,通过 ...

  • 中医“ 气不足则血不畅 ,血不畅则水不流…”

    中医" 气不足则血不畅 ,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 女人的衰老从经络不通开始:"万病之源源于血 , 百病之由由于气 .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 中医 ...

  • 中医“气血水”的认识,及理论辩治的探析

    张仲景明确提出气分的几段原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 ...

  • “气”是中医的理论内核

    什么是中医?中医的理论内核是什么?如何通用"气"和"气化"来全方位理解中医的理法方药?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一直尝试从<黄帝内经>里面来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