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荣丨《藤县历史地图》之五——崇祯《职方地图》之广西全图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编校、《浔江集韵》一、二辑总策划。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安城风韵》、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2018年以来获国内诗词大赛奖项数十次,被评为2019年度广西文联“千村万户惠民工程”文艺户。

明崇祯九年《皇明职方地图》——广西地图

藤县历史地图集》之五

——明崇祯《皇明职方地图》广西地图藤县部分图说

何海荣

【概述】本图选自明崇祯九年(1636年)刻本《皇明职方地图》上卷。原图作者陈組绶。此书内容丰富,共计三卷三册。上卷为两京(南边南京,北边北京)十三省之图表;中卷为边镇、九边、三关之图表;下卷为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之图表。卷首有川海地图小序,內容采用图文并列。地图包括江海图、河狱图、弱水图、漕黃治迹图、海运图、江防信地营图、万里海防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太仆牧马总辖地图、朝鲜地图、安南地图、西域图、朔漠地图、皇明朝貢岛夷图。每篇地图均以大量文字辅助说明。地图採用跨页方式呈现。图案有方格,类似经纬线,但无数字标示。

《广西地图》藤县部分

【广西地图与藤县】 本图中涉及藤县县境的地名。有城池两座,为藤县县治及五屯所。军堡一处,为蒙江口。山脉三处,为南山、赤水峡、大藤峡。河流一条,为绣江。

 编者按:由于绘图作者是根据前人资料整合,并未进行实地调查,因此部分地点的具体位置偏差较大。本图说以同期的崇祯八年《梧州府志》记载内容为主,未记载者部分参考清代初期的史志。

【地名与志载】

  藤 县 即今藤县县城河西城区。同期的明崇祯八年《梧州通志》卷五载:“县城在大江之南,绣江之东。明成化二年,都御史韩雍发公帑银三千两委知县谢铉(重建)。(城池)用砖包砌,周三百六十,高二丈。辟四门,东曰通津,西曰永安,南曰拱辰,北曰迎恩。楼四座,敌楼一十八间,串楼三百七十五间,西南以民塘为濠,东北以江为濠,环植木栅重以闸门。”

五屯所 其故址在今和平镇五屯村。全称为五屯屯田千户所,其地旧名古赠村。明成化二年,建所筑城。嘉靖八年增筑。详见图说二。清代后改土归流,裁五屯所,徙白石寨巡检司于此。编者按:覃氏为土千户,官职在于设立五屯所前。自明洪武八年覃福受封,至明崇祯三年(1630年)覃德袭副千户止,相传八代十任,长达二百五余年。
  蒙江口 即今濛江圩。古时,蒙与濛字相通,自最初蒙江口仅为地理范畴上的河口,自明洪武初(具体年份待考)在此设立军堡——蒙江堡后,蒙江堡与蒙江口便逐渐混同一称,渐成地名。蒙江口之名据可查证的资料首见于明《永乐大典》卷二三四一,其载为“白石寨巡检司,距州城西北一驿之程。控扼四屯,蒙江口藤浔之境。”编者按:此为今濛江一带,明代前称为四屯的孤证。其名又见明章潢《图书编》卷四十九载:“五屯要害。广西五屯,所居荔浦、断藤、府江、藤县之中。当断藤峽右臂,及白石寨、十二矶、濛江口之冲,为诸猺要道“;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中引用明代的官书《舆程记》:自藤江驿历蒙江口白石巡司而至黄丹驿,又西四十里至浔州府平南县之乌江驿。蒙江堡的史载则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载”大湾堡。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蒙江堡,水道北达五屯所”。至清代,乾隆年间安城墟在此设立后,濛江口便成为狭义上的渡口名,见清光绪《藤县志》卷之四载“江口渡,即濛江口。在安城墟三合嘴。”,三合嘴即今濛江圩角嘴。
【山】
  
      南 山 (县城)南二里为南山。势甚奇特,顶平如砥。杏坛、松岩、竹坞、芹涧皆胜景。编者按:在今藤县中医院一带

赤水峡 (城东)六十里为赤水峡。林木蔚然,岚气朝夕不散。编者按:此图位置有误。赤水峡在县城之东。

  大藤峡 是今藤县天平镇、濛江镇与平南县交界处的浔江两岸诸山脉统称,包括濛江镇神岭、天平镇藤山等。详见图说一。编者按:明代大藤峡是个大的地名,范围广达六百里。见明田汝成 《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旧名大藤峡,云其江发源柳庆,东绕浔州,碕矗矶排,滩泷汹濞,两岸万山盘礴六百余里... 至于藤县五屯,藤峡之左臂也,实生獞人与猺异党。”
【江】
绣 江  (藤县县城)东南为绣江,源出高州,经北流、容县至县东北隅与绣江合。编者按:此处重述江名,府志应误,应是与藤江合

【附录】 明崇祯元年,藤县有民户8679户,户籍人口30393人。(见明崇祯《梧州府志》卷七)。
【参考文献】 明崇祯九年《皇明职方地图》,作者为陈组绶 (卒于1637年)。陈组绶是一位明末文人,延陵人(今江苏省常州市)。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次年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本书是他任职时参考大量早期文献及当时地方记录,包括地图编成。由於主编陈组绶任职于兵部,并主管承平时期之军事训练与营垒佈署,编纂本图時陈氏除了批判历代舆地文献对於实际环境的想像与无知,造成政府誤判地方虛实与经营边疆策略失当外,特別留意各类地理环境与交通的变迁对于国防的长期性影响。此外,有鉴於明代帝国自南京迁都北京,衍生出政府行政管理、物资运输、海陸水运、军事佈署等爭论,也在各章节中反复提出北迁之优劣得失。此书具有历史性价值,并包括早期地图中未见的地区,如澎湖、鸡浪及独湖。地图也较正确,并包括有关军事详情。

法国国家图书馆原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