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一本强烈推荐给父母看,可用于指导孩子学习的书
有多少人读书前是被书名吓退的?
这本《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我觉得可算其一。
书名如此“科学”,而书的扉页上的介绍也特别的“大言不惭”:
想变好,却总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想勤奋,却总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想努力,却总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撑?想精进,却总是弯路不断、迷茫无助?若你位列其中,这本书可助你摆脱困境。
看吧,口气多大!甚至我去百度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想知道是一个多牛的人,可惜没找到更多资料。
最终,我抱着怀疑甚至是挑刺儿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
然后,再写下这篇文章的此刻,我必须先要赞一句:
此书的确值得一读,更值得在为孩子学习苦恼的爸爸妈妈们一读。
书中有一段话: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最初看这句话觉得异常枯燥,不知所云,可作者却从大脑的构造,潜意识的重要开始,讲到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等等,一点一点地印证了这句话。
全书只有260页,并不算是一个大部头,但却是我读得很慢,每一部分都想拿来做分享。书中的内容分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今日先选我觉得理论部分中比较好的一些点与大家分享。
三重大脑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天性是“懒惰”
作者阐述了人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
本能脑是最早出现的,3.6亿年前,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早的“本能脑”。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登场后,开始出现了情绪脑。约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的时候,才逐渐产生了理智脑。
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本能脑就好比一个100岁的人,情绪脑好比是55岁,而理智脑是不满1岁的baby。
从神经元细胞的角度讲:
人的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
【举例】
父母总觉得孩子贪玩,怎么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无用。
原因就是,“玩”是孩子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决定的,力量比理智脑决定的“学”大了许多。
如此说来,似乎为“天性懒惰”找了完美的借口。但就算天性懒惰,也不意味着不能克服。毕竟,就如作者所言: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焦虑的根源只有8个字
曾有人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的社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未来焦虑,孩子自己也焦虑,有钱人有钱了也焦虑,没钱的更是焦虑……
作者先分别阐述了不同的焦虑情况,比如说:完成焦虑、定位焦虑、选择焦虑、环境焦虑和难度焦虑。
然后把焦虑的根源总结为8个字: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说实话,看到这8个字后,我一下子对我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了清晰的认知。
我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鸡飞狗跳的上学期结束了,可如今回想起来,所谓的鸡飞狗跳多半都因我的焦虑而起。我焦虑儿子调皮,焦虑他考得不好,焦虑他粗心,焦虑他会不会被同学不喜……
而这一切的焦虑正是印证了书中的8个字。
儿子刚上一年级,他自己可能还不适应呢,我却急于让他成为一个完美的小学生。而我看起来简单的题目,对他来说就是全新的困难的,我却只想让他自己无师自通,也是我自己不想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而已。
所以说,如果父母读这本书,一方面可以从这8个字里反省自身,也可以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更好地找到问题的根源。
得耐心者得天下
作者引用了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风靡的原因,不只是金庸先生写得好,更是武侠世界里主角总是的“一战成名”,击中了人类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时满足。
解释得通俗一点,每个人可能都希望自己能过目不忘、一学就会吧,或者是随便做什么都能发财。这种就叫即时满足。
但事实上,作者的观点是: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时满足。
(1)正确地理解“耐心”
很多人把“耐心”和“意志力”关联在一起,觉得没有耐心是自己意志力不够,但作者却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者将“缺乏耐心”也认作是人类的天性。
想要正确地理解耐心,首先要知道人的行动一般都是在三个区域内的。
最内环的是舒适区,然后是拉伸区,最后是困难区。
作者认为,在舒适区内,容易因为无聊而走神,而困难区则因为畏惧而逃避。而且在舒适区向拉伸区过度的时候,还有一圈叫做“舒适区边缘”的地带,只有在这个地带,才最有挑战,也可能进步最快。
可以理解为,人在舒适区和困难区都容易失去耐心,只有在拉伸区,在舒适区边缘地带才可能保持耐心。
(2)想要拥有耐心该怎么做?
a.接纳自己。缺少耐心是天性,克服天性很困难。所以,偶尔的失去耐心,也要原谅自己。
b.学会延时满足。
【举例】
比如说想玩手机,可以告诉自己,先写完作业,写完后奖励自己玩xx长时间。
本能脑和情绪脑控制了“玩手机”这件事,理智脑控制了“写作业”这件事。
理智脑打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但是提前跟他们沟通,等我做完了给你们“奖励”。以这样的方式,三重大脑就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然,如果自控力真的很差,可以把手机放到自己摸不到的地方。
这样的方式,不可能立竿见影的有效,那就又回到了“即时满足”的陷阱去了。必须慢慢地练习,刻意地练习,让自己的本能脑和情绪脑适应这种模式,然后理智脑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也就显得更有耐心了。
“凭感觉学习”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第一直是惊讶,觉得不可能!
但作者真的从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阐述了这个观点。
作者认为,意识负责社会系统,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潜意识是本能脑和情绪脑驱动的,而意识是理智脑驱动的。或者说,理性表述为意识,感性表述为潜意识。
但这个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引用了《学习高手的三架马车》书中的观点: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疼、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作者认为这个所谓的“中间地带”就是舒适区边缘地带,“凭感觉”就是感知真正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不会因为太容易就放松,也不会因为太难就放弃。
读书也是一样,很多人读书喜欢读得很仔细,不想漏掉一点细枝末节。
但作者却认为读完整本后,可以放一放,然后过几天再问自己: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然后牢牢地抓住这个触动点,再去关联、延伸,实践,如此才更能受益匪浅。
结束语:
曾看过主持人董卿的采访,她说她每天睡前必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书。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也说,“当人们开始厌恶现状,期望变得更好时,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读书。”
所谓“父母为子女则计深远”,很多学习的方法,很多好的观念,父母要先去学习,先去改变,然后再去教给孩子。
让孩子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小小年纪就领悟很多高深的道理,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要通过父母将这些道理先分解、细化,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给孩子的学习予以提速。毕竟,单打独斗总不如人多力量大。
父母们一定要有一种意识:“学习”不是只跟孩子有关,家长只需要做好后勤保证,家长同样需要学习,甚至更要多学习。
*作者简介:三月古木,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一个愿意与你分享心情故事、亲子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