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扳不倒政敌,到头来反而遭到报复?其实是斗争方式不对。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5-20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章皇帝 元和三年 公元86年
太尉郑弘数陈侍中窦宪权势太盛,言甚苦切,宪疾之。会弘奏宪党尚书张林、雒阳令杨光在官贪残。
【译文】太尉郑弘屡次上书,指出侍中窦宪权势太盛,言辞非常苦切,窦宪早已怀恨在心。恰逢郑弘弹劾窦宪的党羽尚书张林、洛阳令杨光,说他们贪污枉法且残暴。
书奏,吏与光故旧,因以告之,光报宪。宪奏弘大臣,漏泄密事,帝诘让弘。
奏疏呈尚书省,处理奏疏的官吏却是杨光的故交,此人便通知杨光,杨光又像窦宪汇报。于是窦宪弹劾郑弘身为重臣,泄露机密。皇帝因此责问郑弘。
夏,四月,丙寅,收弘印缓。弘自诣延尉,诏敕出之,因乞骸骨归,未许。
这年夏,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收回郑弘的印信绶带。郑弘主动到廷尉投案接受审查,章帝下诏将他释放,于是他请求退休回家,皇帝不批准。
病笃,上书陈谢曰:“窦宪奸恶,贯天达地,海内疑惑,贤愚疾恶,谓‘宪何术以迷主上!近日王氏之祸,炳然可见。’
郑弘病得很重,上书谢恩说:“窦宪的奸恶,世所罕见,天下人疑惑不解,无论是贤人还是愚人,都心怀憎恶的说:‘窦宪用什么方法迷惑了皇上!近代王莽之祸,依然历历在目。’
陛下处天子之尊,保万世之祚,而信谗佞之臣,不计存亡之机;臣虽命在晷刻,死不忘忠,愿陛下诛四凶之罪,以厌人鬼愤结之望!”帝省章,遣医视弘病,比至,已薨。
陛下贵为天子,江山社稷系于一身,却信任进谗献媚的奸臣,完全不在乎这事关国家存亡;虽然我命在旦夕,但死而不忘效忠,愿陛下如舜帝诛杀四凶般惩办奸臣,以平息人神共愤!”皇帝看到奏书后,派医生为郑弘看病,到郑家时,郑弘已经去世了。
【解析】这个郑弘,想要斗倒外戚,最后去把自己搭进去,以失败收场,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时机不对
封狼居胥说的是霍去病,燕然勒石说的就是窦宪了,这个窦宪是窦皇后的哥哥,章帝的大舅子,此时不过是一个侍中,除了关系和后台够硬之外,手上并没有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权力。
而此时窦宪之所以权势太盛,也不过是狐假虎威,不是因为窦宪牛逼,而是因为他的背后就是皇帝和皇后。此时的窦宪并没有威胁到皇权,相反皇帝还要用他办一些不方便办的事。
所以窦宪虽看起来权势滔天,但一离开皇帝和皇后的支持,马上就会打回原形。俗话说,疏不间亲,窦宪此时并没有被皇帝所忌惮,相反,由于国家经络不通,章帝还有重用外戚抑制豪族功勋的想法。
郑弘选择在这个时候攻击窦宪,很显然不是一个好时机,我看窦宪就比郑弘聪明,他反手就可以弹劾郑弘泄露机密,可见这种黑材料是他早就备好的,说不定他手上不光有郑弘的把柄,还有其他人的把柄也说不定。
这种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能确定可以一棒子打死,起到杀人灭口的效果,谁敢轻易动手?郑弘轻易动手了,这些有把柄的人不仅不会帮郑弘,反而会帮窦宪。
2.方式不对
要斗倒一股势力,有两个方式。一种是一刀封喉,另一种是步步为营。郑弘选择了后一种。打算一步步来,先拔除窦宪的党羽,再利用杨光、张林等人的供辞指向窦宪。
这种做法,只有在处于大优势的局面才能奏效。而此时郑弘很显然并不具备优势。如果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步步为营的姿势,往往就会打草惊蛇。
因为人们都只会帮能赢的人,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很少有人敢冒险帮你得罪窦宪,因为他们没把握窦宪这次一定会倒台,一旦打蛇不死,则反受其咎。
比如说材料中那个向杨光透露郑弘的弹劾奏章的官员,就是抱有这种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奏章在他手上,交还是不交,怎么交,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这个奏章一旦交上去,如果窦宪没倒,那么这个官员就会自动被窦宪和皇后视为郑党,随之而来的就是报复。
郑弘在处于劣势之时,不该采取这种打草惊蛇的做法,而是应该一剑封喉。窦宪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原因是他是窦皇后的哥哥,所以,说到底窦宪的权力来源于窦皇后。
郑弘应该要先打倒窦皇后才能达成目标,而且必须一击必杀,出手就要封喉,否则一旦失手,就只能等待暴风雨般的报复了。
只要窦皇后一倒,还有谁不敢踩窦宪几脚?恨窦宪的人多了去了,别人会抢着冲上去踩几脚,而且临走还要吐一口唾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