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一声炮响,宣统很快下台,为何洪秀全狂开炮,咸丰安然无恙?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9期:

我们学历史,课本也好,历史老师也好,都会告诉我们,是武昌的一声炮响,引发了各地纷纷独立。随之便是清廷的迅速土崩瓦解,末代皇帝溥仪也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灭亡。

要知道一个朝代的灭亡,向来都没那么容易,就算是一直被称为军事弱鸡的宋朝,被人揍成了南宋,还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即使最终跟蒙古人的决战,也是从襄樊之战打到崖山海战,也持续了十年之久。

为什么庞大的清帝国,洪秀全在南京疯狂开了十多年的炮都没打败的王朝,会败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9期:起义年年有,太平天国都能剿灭,为什么武昌一声炮响大清就亡了?

一、

清朝的灭亡,在很多人眼中仿佛儿戏一般,简直不可想象,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竟然轻轻一推就倒了?

就像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大反派BOSS夜王一样,渲染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都在瑟瑟发抖。结果没想到,真的露面了,真的两军交阵了,二丫飞起一刀,GAME OVER了,连三秒都没坚持住。

观众瞬间都懵了,究竟是二丫太过强大,还是夜王徒有虚名?

当然,夜王之死的这个问题是编剧说得算,而清朝之灭亡,则让我们严重怀疑历史这个编剧是不是也偷工减料了?

但如果真的要讲清楚清朝灭亡的原因,想必写个一万、十万,甚至百万、千万字都说不清楚,所以我们也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来简单分析这件事。

一个王朝的结束,抛去外来入侵这一因素以外,基本都是自身内部的斗争,提到斗争,就离不开各种造反和起义,我们单讲起义:

实际上,自从秦始皇以来,华夏大地上的各种起义运动就没断过,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贵族带着农民起义。总之就两个后果,要么被镇压,要么取代统治阶层,成为新的统治阶层。

而不管结局如何,历史课本上总会给一个历史评价:

“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调整生产关系,迫使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推动历史前进!”

之所以会出现此起彼伏的起义现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觉得造反的收益是大于风险的。

二、

回到问题,为什么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这么多大事件都没能摧毁清朝,武昌一声枪响就做到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外敌入侵这种事我们先不考虑,毕竟这种不是追求改朝换代,而是亡国,单说太平天国为什么也没能摧毁清朝呢?

一个王朝之所以还能继续统治下去,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绝大部分国人还是认可这个朝代,能达成一个“共识”。

尤其是那些掌握资源的人,比如有土地、有钱、有人,他们要做的是怎么保住这些东西,所以轻易不会跟着造反的,因为造反的收益是远远低于风险的。

这也解释了,清朝“康乾盛世”的各种造反都被镇压了,比如准格尔叛乱啊、甘肃回乱啊、三藩之乱啊、清水教起义、天地会起义等等等等,正所谓造反年年有,年年又被平定。

一个入关时不过十万军队的满人,能平定此起彼伏的造反,也确实是一个奇迹,其实就是人们的“共识”还在:

当兵的还能领到兵饷,所以愿意上阵杀敌,说不定还能混个小军官当当;各地方官绅被这些起义军抢怕了,好歹朝廷这条腿够粗,所以与其被抢,不如捐钱捐物,支持官府平定叛乱;各地方官也不愿意放弃这么一个立功的机会,所以,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镇压;就算是激扬文字、指点方遒的文人,也被这些年的文字狱连累怕了,不敢多说话。

所以,全国的资源都集中起来对付一场叛乱,结果可想而知!

三、

当然,毕竟那时候的清朝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泡泡里,武力和财力还算充沛,等到了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各地起义并没少,咋还能镇压?

当年的清军还算所向披靡,连老毛子都敢拼,还拼赢了,虽然后来的八旗军战斗力已经挫得一塌糊涂,但终归比地方要强一些。所以各地方还是惧怕朝廷直属的野战部队的,不敢轻易造次。

再有就是财力了,打仗拼的就是钱,这自不必说,太平天国占据了那么富裕的地方十几年,城破的时候,要粮没粮要钱没钱。而清廷光镇压一个白莲教起义,都花费了白银1.2亿两,但毕竟清廷有钱,就算是国库搬空了,好歹是镇压了下来。

等到了咸丰帝即位,情况变得一塌糊涂,可谓四面楚歌,除了洪秀全领着一群披头散发的人在东南肆虐外。还有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西南的回民、广东的红头军……

这还不算,英法联军又跑到京城耀武扬威了一番,不仅烧了圆明园,抢了数以万计的财宝,还顺带把清朝最后一支精锐野战部队蒙古骑兵给灭了。

清廷真的是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各地方的反民,仿佛随便抢一个戏班子,把人家演皇帝的那套行头披到自己头上就能称王称帝了。一套班子,一套班子的,遍地都是,防不胜防,绿营兵跟一坨屎一样,八旗兵更是一滩烂泥,咋办?

有办法的,只需要拿出当年多尔衮平定天下的方法就行,那就是利用地方武装镇压地方人民。这套把戏老祖宗不知道玩了多少遍了,简直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就是下放地方武装权,让他们结寨自保。

四、

他们为什么会愿意听从朝廷指挥呢?

说到底还是利益嘛,与其家财被起义军抢走,不如自己花钱养军队自保,关键是能升官发财,和平年代哪有这种机会?

比如东汉末年,黄巾军遍地开花,汉朝廷就把这项权力下放到地方了,这才涌起了三国群英。不然,曹操还赋闲在家,袁绍只能顶着庶子的名号在京城鬼混,张飞继续杀猪,刘备还在卖草鞋……

白莲教还有太平天国就是这样被镇压下来的,至于留下的乡勇、团练、地方武装咋办?

好办,给钱就行,只要遣散银子付到位,没有人愿意转过头来再跟朝廷干的,毕竟当初加入地方武装,就是为了钱嘛。

但毕竟嘉庆皇帝还有银子使,扳倒一个和珅就够了,但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可没有和珅这个存钱罐能砸啊?

那么曾国藩打下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后,为什么没继续造反推翻清廷?

抛去曾国藩儒将忠君报国的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刚才讲到的武力和财力,不足以支撑他对抗朝廷!

湘军是能打,但清廷也不是纸老虎,不然的话当年太平天国北伐军二万精锐,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剿灭。而且湘军打仗,只会搞这种持久战,其实力真的就比太平天国强吗?

而且所有的军费开支,就算是募捐也好,卖官也罢,还不是靠着清廷这颗大树?

更重要的是列强们也不干啊,毕竟当初他们在太平天国和清廷这里选择了后者,可是下了重金的,难道再转过来支持曾国藩,跟清廷为敌?

五、

但是湘军裁了,汉臣升官了,清廷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显然不是,刚才我(杨角风)也提到了,这是朝廷迫不得已放的大招,既然是大招,哪有不掉血的?

像我们玩街机游戏《恐龙新世纪》,你放了一招“离萝北”,虽威力巨大,但血条也少了一点,放多了,就死了啊。

随后就是论功行赏了,其实就是曾国藩推举的那一批人,虽然是靠人际关系上来的,但个个干活都很拼命,硬是给搞出个“同治中兴”来!

要知道之前的满臣和汉臣从来都没有平起平坐过,汉臣势力大了,清廷也恐慌。后面的事情就不细说了,甲午中日战争,大清有没有被打断脊梁骨不知道,反正这下子把李鸿章给干趴下了。

后来又是戊戌变法,又是义和团运动的,总之大清被折腾得不善。折腾到最后,慈禧太后也疯了,反正也是乱成一锅粥了,干脆同归于尽吧,向十一国宣战。

慈禧老太太疯了,但地方大员们没疯,连慈禧最器重的李鸿章都给上了一封书: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随后稀里哗啦,东南各地都不奉诏,还搞出个东南互保出来。而清廷这边,则把最后的那点军队老本也拼光了,这之后才有了袁世凯小站练兵。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不再那么傻,跟着清廷绑定在一起了,忠君报国那一套也不好使了,毕竟这个“国”不是中国,而是皇帝。

六、

甚至有些人倒是盼着慈禧和光绪被八国联军弄死,这样李鸿章就能出任大总统,中国一下子摇身一变从封建变成了共和。

可惜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这俩软蛋,一点都没有崇祯皇帝的硬气,一溜烟跑了,跑得贼快。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只要能保命,这娘俩,连祖宗的发源地东三省都敢卖。

哪个列强不喜欢能卖国的老太太,于是继续支持这个疯婆子当政,虽然也曾一度逼迫她还位给光绪帝,后来想想,光绪这小子可没有慈禧太后的魄力: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经历了庚子之变这件事,所有的人都醒悟了过来,就这垃圾老太太,一天要吃一百八十道菜,吃撑了就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我们竟然还在忍受?

一不小心扯远了,回到题目:为啥武昌一声枪响,各地纷纷独立了呢?

其实就是民心尽失,各地觉得再跟着背着一身债务的清廷混,没啥油水可沾了。其次,清廷的武装力量也消失殆尽了,总共练了20个镇,18个协大的新兵,还都不在自己手上。再有,也失去了主要西方列强的支持,别忘了孙中山这些年都在外面干啥?

就这样,武昌起义一爆发,各地争先恐后地宣布独立,生怕宣布晚了,就抢不到热汤喝似的。

各地都独立了,谁来镇压?

还真有人前来镇压,谁呢,袁世凯!

但袁世凯镇压起义军,继续效忠于清廷,没啥好处啊,哪有自己当大总统靠谱?

于是,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退位了,从武昌起义,到溥仪退位,前后不过125天……

当然,武昌起义没被镇压下来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革命党身上的谜团,因为篇幅关系,我们下回再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