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陷之死地而后生——井陉战场古今谈⑤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5 陷之死地而后生

这一仗,韩信以3万孤军,破赵国20万大军,斩陈馀擒赵王,用兵如神。众将对这位年轻统帅,敬若神明。在呈报战果之后,纷纷来向韩信贺功,顺便也请统帅解开胸中疑惑。
众将说,兵法有云,“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扎营列阵,最好是右边靠山,左边或者前边靠水,(按:笔者认为,这种古兵法,应该是行军手册之类的小册子,否则很难人尽皆知。右边靠山,防御时减少接触面,便于防御,同时便于从右翼发起冲击。因为士兵一般都是左手持弓,右手发箭。前方或者左方面水,能有效减少对方从前方或者对方右翼冲击的速度。都是防御方面的要求。)这次,将军您却让我们背靠河流扎营(反背水陈),违法了一般的军事常识,这是怎么回事呢?您说,“破赵会食”,打完仗会餐,我们其实是不信的,没想打竟然打赢了。您这是什么道理呢?(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井陉之战地形图】

韩信说,我所用的道理,其实也在兵法之中,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这样的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大营,前有高山狭隘,后有大河,退不能退,逃无可逃,就是兵法上说的“死地”、“亡地”,所以大家只能鼓勇向前。再看看我们的部队,并不是训练有素、军心坚定、忠心耿耿的劲旅,不过是一群市井小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有机会能跑的时候,绝对不会拼死战斗。所以只能把他们逼入死地,他们才肯拼命。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就会一哄而散,谁还指望他们去打仗!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资治通鉴》)】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太高明了,这种方法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啊。
【待续……】
(0)

相关推荐

  • 破赵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10 破赵之战 文/墨吟 夏天 图:背水一战 刘邦兵败彭城后,魏王豹截断黄河渡口临晋关(今山西永济),在蒲坂(今山西运城)驻扎重兵,叛汉归楚. 公元前205年八月的某一天,刘邦召见韩信说 ...

  • 读史札记‖井陉战场古今谈⑪

    11.重叠待伏:第二次伏击 就在八路军欢庆胜利之时,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在继续向旧关迂回. 刘伯承命令停止打扫战场,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在七亘村再打一次伏击. ...

  • 读史札记‖七亘村伏击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⑩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 ...

  • 读史札记‖淮海战役中的两次“背水作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⑨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 ...

  • 读史札记‖乌龙铺阻击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⑧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 ...

  • 读史札记‖兔死狗烹——井陉战场古今谈⑦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 ...

  • 读史札记‖神秘李左车——井陉战场古今谈⑥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 ...

  •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4.拔营夺寨 韩信在赵营中派有间谍,而且张耳 ...

  •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3.宋襄公之仁 就在韩信大军即将进入井陉口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左车的人站了出来,他向成安君陈馀说了一番话,这番 ...

  •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接上篇: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2.恩怨乱如麻 过几天就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高帝三年(前204年).很奇怪吧,这里必须交代一下.当时使用的仍然是秦历,而秦历以十月一日为元旦,也就是,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