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下落之谜终被揭开?学者:没想到这里成他最后落脚点
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后世藩王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但朱元璋创立明朝时还是设立了藩王制度,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当藩王,没有皇上传召不能擅自离开封地。
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以为太子朱标能顺利继承大统,然而朱标才37岁就英年早逝,朱元璋最有希望接替朱标当皇帝的儿子是燕王朱棣,但朱元璋想找个心慈仁厚的人当皇帝,朱棣跟他一样争强好胜,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驾崩前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帝。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也担心藩王会造反,他就给藩王增加了诸多限制,只给藩王部分军事指挥权和军队人马,并且派遣地方官员监视他们,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政治经验没有朱元璋老道,明朝所有精锐部队都到了藩王手上,藩王在自己的封地有了自己的部队行政体系,给皇权造成极大威胁。
汉高祖刘邦削藩是一步步慢慢来,朱允炆却操之过急,刚登基便急不可耐削藩,而且下手非常狠,他最拿先前做过错事软柿子下手,将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贬为庶人,湘王性情刚烈,忍受不了别人说他造反的屈辱,携带全家自焚。
朱棣看已有5个王爷倒台,而且第一个倒台的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周王,他知道朱允炆削藩主要还是冲着自己来的,在这种情形下他就是不想反都不行,就私自招兵买马,在家里筑了个养鸡舍,用鸡鸣的声音掩盖操练士兵和锻造兵器的声音。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义率军南下讨伐朱允炆,朱元璋生前将武将几乎杀光,朱允炆身边没有可用的人才,朱棣只用三年就带人攻入南京,至于朱允炆是逃走了还是当场死在南京,历史学界有很大争议。
《明史》上说“宫中火起,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乾隆二十四年。清朝重修的《明史》又换了一种说法“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明史》的两个说法,前者是朱棣攻入南京后发现皇宫着火,朱允炆不见了,太监从火场抬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这具尸体就是朱允炆。后者的说法是,朱棣撒谎了,抬出的那具尸体是其他人顶替的,朱允炆不知道到哪去了。
有传言称,朱棣之所以让郑和下西洋是怀疑朱允炆逃到了西域,所以让郑和边下西洋边找朱允炆,可郑和都七下西洋了还没找到朱允炆。如果朱允炆还活着,朱棣找错了地方,康熙年间的《武定府志》透露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
正续寺创建于1311年,位于云南狮子山,寺庙前院有两棵高耸入云的孔雀杉,传说是朱允炆亲手栽的。朱允炆为了躲避朱棣的追捕到处躲躲藏藏,最后到正续寺落脚,在这里度过他的余生。他死后,正续寺帝王宫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的那个就是他,神龛上写着“明惠帝”。
指向朱允炆最后生活在正续寺的证据还有很多,其中两副对联非常明显,这两幅对联是“僧为帝,帝亦为僧……叔负侄,侄不负叔……。”另一副是:“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祖兴皇觉寺,再传无子复为僧。”
朱允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长大,性格比较温良,他知道自己如果要复辟,那么天下又要大乱,吃苦的还是老百姓,明朝老百姓从元末到明初经历了无数战乱,如果还要继续打仗,他们内心肯定受不了,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他放弃了皇位,再加上朱棣的政绩出色,他也没必要出来。
朱棣上位之后也面临削藩,不过他比朱允炆狡猾多了,他对每个藩王都很有礼貌,藩王犯了错他也只是口头教训一下,不会像朱允炆一样粗暴对待,等藩王信任他了再慢慢削掉兵权,但他只是削兵权不削待遇,藩王也懒得计较,做一个有吃有喝的王爷其实比做日理万机的皇帝更舒服,很少有人想砸掉自己的饭碗去造朱棣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