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782期】孟宪洲丨首次乘坐小火车

首次乘坐小火车
作者/孟宪洲
1971年,暑假到了,我和伯母随保安街的周万堂叔叔,乘坐刚刚修好的漯(河)南(阳)铁路的小火车去铁山平舞大会战工地去见伯父。平舞会战的战场从叶县撤到了舞钢石漫滩水库下游的螺丝沟,当时那一带叫“铁山”,伯父仍然为工人们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心情异样的兴奋,却又十分的胆怯,平生连汽车都没坐过,一下子竟然跨越到坐火车,那种感觉别说有多惬意了。其实也不是客车,是货车。
小火车也就通到舞钢,朱兰,下车后尚有十多里路,已经忘记了是怎么去到螺丝沟的。但螺丝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石漫滩水库北侧一直向东。一路沟沟坎坎,这个村俨然是在浅山沟里,至今我不知道它的方位,没有机会去拜谒。当时这个村比较封闭,也许是这里地下有了丰富的铁矿资源,国家才大规模的开发吧!其实由于当时年纪小,并不知道伯父他们这支“平舞大会战”的民工团在那里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铁山矿产资源开发,当时也没有舞钢这个称呼,只知道铁山,既然是铁山,那这里地下一定贮藏的铁矿石,不然人们怎么会连明彻夜地在工地上伴着机器隆隆的响声奋战不息呢!
螺丝沟南北走向,两边山岭挟着,出门是沟,在伯父忙碌的时间里,我和伯母只有爬上山坡,看看荒山野岭,再一个是每天逗逗村里一个傻子,还结识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匠叫王午德,四十年后,再见他时却改了名字叫马午德。当时他为我打制了一柄精制的小刀,这个小刀用处广泛,可以裁纸,也可以削水果。后来我用它裁纸,每年为邻居写春联时少不了它。
说是去探亲,结果让我们母子圈在了山沟沟里,也许感觉不是个劲,周末也许是伯父请了假,伯父带着我和伯母翻山越岭足足跑了十几里山路,去到尚店街赶集。街上果然比螺丝沟热闹多了。去了镇上伯父为我买了一双胶鞋,因为在他没有回家的几个月里,下雨时我上学总是赤着脚,伯母鼓励我给伯父写信,求伯父给我买了一双胶鞋,以解决“赤马脚”(记得当时上三年级,信上的赤着脚就是这样写的)的问题。我乐坏了,如获至宝,好像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在充满山货的集上转了一圈后,又下了小饭馆,美美地在饭馆吃了一顿大餐,这一切收获立马使我奔跑十几里山路的困顿嘎然消失,心想,这一趟没白跑。
大概在螺丝沟呆了十天后,伯父怕单位领导和工人有闲言,多两口人白吃白喝,这也叫损公利己,伯父可不是这样的人,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在这方面守规守矩,严于律己。于是我们在一天的凌晨五时左右,披星戴月,在伯父的带领下,举步维艰地往火车站赶车。伯父将我们母子送上火车他便又踏上了回往螺丝沟的路。
这次乘坐小火车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如果那次不乘坐,这条铁路的火车你将永远没有机会再乘坐,因为1975年夏季“75.8”洪水把这条铁路冲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后来也许是因为没有复修的价值,一条历经不到五年的小铁路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留下了190多公里的路痕,像被打死的一条长蛇,永远地躺在漯河舞钢——南阳这个辖区内。直到后来2002年,国家修建许平南高速和平顶山与舞钢矿山的连接叶县至南阳境内的路段,才又恢复了它的活力,再次派上了用场。而舞钢至平顶山际的路段小火车运输却延续至今,仍苍老地运送着舞钢矿业公司的货物,每天住在县城还能清晰地听到一两次汽笛鸣叫声,它成了历史的见证,诉说了五十载的沧桑。

作者介绍

孟宪洲,亚圣孟子第七十二代嫡孙。笔名:丑牛,号:黄城山居士,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南省黄庭坚书法艺术研习院院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叶县政协委员。

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参加过全国、国际书画大赛百余次,在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个人书法展,成为第二位在湘办展成功的中原书法家。之后参加了北京、徐州、绍兴等地举办的国内、国际书画展,均获殊荣,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香港华人台等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当代最具影响力书法家”、“中国百杰书法家”、“世界儒学书法大师”等资格称号。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商家、友人收藏。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

  • 我的奶奶 ——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上)

    本文作者:甫斯琴 1 1999年正月初六,九十二岁高龄的奶奶溘然长逝.当时,只有对失去亲人的恸哭,关于她的人生,却未作过多考虑.等到我年入不惑,已然经历了生活带来的苦楚与几番失去亲人的伤痛,就用奶奶驳 ...

  • 伯父,伯母→→英文

    You are not permitted to download the file "loginMgrAction.flv". [translate] a伯父伯母; Uncle ...

  • 【总第1477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拾柴

    拾   柴 作者/孟宪洲 提起拾柴,八零.九零.零零后根本没有概念,但在我们五零.六零.七零后这几代人中印象太深刻了,虽然没有粮食那么重要,但却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东西. 奇了怪了,粮食不够吃时,连烧 ...

  • 【总第1490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入团

    入  团 作者/孟宪洲 提起入团,这些年代无论在校学生或是社会青年都觉得无所谓,没有一种神圣感更没有一种向往感,而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是令人嫉妒的事. 1975年,那年我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作者/孟宪洲   1961年8月3日,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日子时,一个不该出生的生命却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不该来的年代. 俯瞰小保安 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经济并未复苏,内外交困,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切薯干

    切薯干 作者/孟宪洲 "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农村大集体年代,最伤脑筋的农活要算上分了红薯切薯干,晒薯干,收薯干了!工序非常繁琐.但是,这个农作物却在关键时候还能派上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小学读书路

    我的小学读书路 作者/孟宪洲 记不清是哪一年,隐隐约约记得是1967年也就是我7岁时入学,那时的启蒙小学就在南泽河的两间破草房里. 小学时期的课时钟 南泽河也就一河之隔,不到二里地.由于这条小河把河边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第一次进城

    第一次进城 作者/孟宪洲 1970年我九岁那年,有幸同伯父进了城,傻鹰般的我不知道县城是个什么样子,东张西望,看个不够. 记得五.六岁开始,常闹肚疼,开始怀疑是肚里有蛔虫,但吃了打虫药,也没见有虫下来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借 粮

    借  粮 作者/孟宪洲 1981年前,我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每到开春,粮食总是接济不住,为了度过饥荒,只好去外村借粮,因为本村收入都相差不远. 除了伯父去外地借粮外,1978年我随四哥,也就是族兄,宪字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受罚

    受  罚 作者/孟宪洲 读初中时遭伯母两次严厉惩罚,是委屈也是教训,虽然错不在我,但她如此严厉的家法,也使我心灵上受到了震颤. 那年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从小崇拜尊敬领袖,给的零花钱舍不得买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作者/孟宪洲 初中时期的校址 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的产物.我的初中生活可算是五彩斑澜,丰富多彩了. 1974年下元(当地人都是叫下元,叶县官方称"夏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