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点亮共同记忆,《国家记忆》获得专家高度评价
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创新节目《国家记忆》(第一季)60集即将在12月底播出完毕,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国家记忆》凭借高水准的节目品质吸引了大量忠实观众,以较高的收视率超过了不少同时段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全国专题类节目中排名第一,形成了一个晚间八点档的收视热点。20日下午,《国家记忆》举行了总结、创新节目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出席并致辞
《国家记忆》制片人贺亚莉介绍了节目的制作播出情况,她说《国家记忆》重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节目的制作主要把握四个一:首先是“一个好的选题”,注重新闻性,事件性和重要性,把历史事件和当下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第二个是“一个好的讲述”,通过明星主讲人和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真实性;第三个是“一个好的制作”,强调权威性、故事性和可视性,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第四个一是“一个好的编排”,对选题进行系列化的编排,从而达到累加的传播效果。最后,《国家记忆》还大力推进了媒体的融合传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点击量也不断攀升。
《国家记忆》制片人贺亚莉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姜涛对节目收视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国家记忆》第一季播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开播仅两个月,就有近3亿中国观众收看过《国家记忆》。节目多期收视率破1%,单期节目最多超过3500万人观看。据统计,《国家记忆》还有效拉动了频道晚间20:00-20:30时段收视。从全国网看,节目播出后(2016年10月至11月)该时段收视率为0.84%,比节目播出前( 2016年1月至9月)提升75.1%,市场份额达到2.41%,提升67.9%;与此同时,节目在52城中表现更加突出,时段收视率及市场份额均提升80%以上。节目更吸引电视观众中的城市精英人群,同时激发互联网年轻观众收看兴趣。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口碑不俗。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姜涛
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中央文史馆馆员张胜友认为,中文国际频道肩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特殊使命,而《国家记忆》的开播,就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的节目,有着很重的分量。《国家记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关注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势。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央文史馆馆员张胜友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武国友认为,《国家记忆》对于树立年轻人的国家观和历史观极具价值,在以后的节目中多抓正面选题,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要有专家团队作支撑;要有真实的历史细节;第四点要用事实说话。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武国友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认为,《国家记忆》完成了国家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它不仅是国家史,民族册,也是一部人物志。节目制作精良,让影像细节说话。面对当今巨大的收视竞争,中央台要拿什么去跟这个市场去竞争?《国家记忆》从某种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国家台就该做国家台的事,电视台就该做专业的事,当下的人就应该做当下的事,《国家记忆》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引领性很完美地体现了国家大台的水准。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认为,《国家记忆》是一个有诗意的国家相册。从节目中能看到团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包装制作。《国家记忆》改进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将历史鲜活起来,重建过去的思想轮廓和脉络,成为勾连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节目形成对历史的有效引导,正本清源,让动态档案照亮现实。其中,亲历者的口述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这些共和国历史亲历者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意味,让观众能够洞穿宏大历史背后的生命细节。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
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认为,《国家记忆》是央视第一档把“剧情和纪实”统一在一起的纪录片,它最大的成功是能够把喜欢真实类的观众,和喜欢剧情类的观众一网打尽。它适合全年龄欣赏,各个年龄,各个层级的人都在评论,从《国家记忆》的节目中,领导看决策,精英看执行,军迷看解密,百姓看人物,青少年看故事,是非常难得的全年龄全欣赏的一部作品。 《国家记忆》解决了纪录片的冗长枯燥,独特性话题的讲述人物、细节性的切入视角、书香气科技感的视觉效果、当事人惊险纠结的内心争斗,严谨的历史态度都被融入到了节目中。
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冷淞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认为,《国家记忆》节目让人们有了新的渠道,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史、国史,它是向国内外重新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形象的新视窗,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模式的新教材,是我们国家形象宣传一个重要的名片。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