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疗法如何配置 养生保健之中药穴位敷贴
一、中药贴敷疗法怎样配置
中药是可以治大病的而且,中药治百病,所谓世人皆知那么在接下来的文章当中介绍的是中药热敷袋,中药热敷袋治疗的病情,很多种比如说腹痛,头晕,腹泻,等等一系列的陵寝,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如何来定呢。
秋冬雨季 常用驱寒除湿包
很多人在秋冬时节都会觉得脖子周围酸胀、冷痛,自制驱寒除湿中药包不仅可以在按摩前使用,平时坐着看电视、用电脑时,也都可以使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制作方法很简单,准备艾叶、石菖蒲、生姜各120g,木瓜、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20g,再加少量盐一起缝入纱袋中,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即可。
其中,艾叶能散寒止痛,石菖蒲可以活血、散风、祛湿,生姜则能发汗解表;而木瓜能祛湿,老鹤草、伸筋草、羌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独活则能抗炎镇痛。不过,要使药效能够更好地渗入皮肤筋骨,最好还加一点茴香作为芳香开窍的药物。由于其挥发性较强,所以使用5次左右,就需要换药。
骨质增生 活血化瘀是关键
除了受寒、长期伏案,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疼痛也很常见。这种情况下,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包则更有效:将吴萸、鸡血藤各120g,姜黄、葱头、桑根、夏枯草、三棱、莪除、元胡、五加皮各20g混合在一起,装入纱袋中缝好,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
同样,加入薄荷这味芳香剂效果能更胜一筹,不过使用3次之后药效会降低。这个药包除了适用于颈椎疼痛外,对不明原因的包块、腰椎增生和乳腺增生效果也特别好。
二、养生保健之中药穴位敷贴有哪些
“穴位敷贴”是我国传统中医的又一养生的特色疗法,古代医书记载到“三九天穴位敷贴,有助冬季强身”。
中医师表示,传统中医有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伏天是利用一年当中最热的三天进行治疗,以便达到冬病夏治,而三九天为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在节气上属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在这时候进行治疗,能强身,扶正祛邪。
专家指出,三九天穴位敷贴属天灸疗法,为冬至或冬至隔一天开始,每隔九天,连续三次,中医认为,此时“阴气已极,阳气始生”,在这时候自然界正处于阴阳交替,而人体对环境,药物也正是最敏感的时刻,所以在穴位上进行中药敷贴,将中药材在特定时间敷贴到特定穴位上,经由皮肤吸收后能达到特定疗效。
专家还进一步指出,利用甘遂,甘草,白芥子,细辛,肉桂等温阳的中药材,在人的背部上,选择肺俞,风门,定喘,肾俞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能产生轻微发赤反应,经由穴道刺激作用,有助于预防过敏性鼻炎,感冒,气喘等疾病,能强化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冬季的三九贴跟夏季的三伏贴,两者一阴一阳,能够相互配合,适合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包括有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及气喘的病童,或是有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一般民众方面,成人哮喘,肺气肿,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或是免疫力低下的人,都可以透过三九贴来加以改善症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孕妇,一岁以下的婴儿,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发烧患者,咽喉发炎者及短时间敷贴就会大量起水泡者,并不适合三九天穴位敷贴疗法。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应根据个人病情及体质情况,配合中医疗法进行诊治,如此才能更彻底改善病情。
三、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
许多家长知道中药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实这种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殿玉说,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以水、醋、酒、油等为基质,制成软膏、饼剂或薄膜,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除“三伏天”开展“冬病夏治”外,针对小儿服药困难,对各种多汗症、多涎症、腹痛、肺炎、腹泻、口腔炎、便秘、遗尿症、咽炎等疾病均可以外治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方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草纲目》中敷贴至今仍在用
中药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植物外敷伤口,可以减轻疼痛和止血,并可治疗毒蛇咬伤,为后世广泛应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华佗在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到了晋、唐、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小儿赤眼及大腹水肿等至今仍在沿用。清《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中药外治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四、外敷中药治百病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足穴药敷疗法
㈠眩晕 独头蒜20g、土豆去皮20g,共捣为泥状贴于涌泉穴。
㈡腹胀 以菜菔子30g浸于黄酒中取出涂擦隐白穴。
㈢失眠 以夜交藤30g捣烂外敷于照海穴。
㈣小儿惊风 以牙皂20g、朱砂10g、研末,以此药末蘸姜汁擦丘墟穴。
㈤呕吐、腹痛 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各10g ,以此捣汁后,涂抹于太白穴。
㈥脚气 半夏12g,研细末,调拌白水,外敷于仆参穴。
㈦鼻衄 以大蒜一点,捣烂和醋调抹于京骨穴。
㈧头痛 以胡椒3g,研末,酒调涂于京骨穴。
㈨鼻炎 黄柏9g、生地12g、黄酒适量,同捣,涂患儿足底涌泉穴。
㈩月经不调 用巴豆2粒去壳,加麝香0.3g,研制成1个药饼贴水泉穴。
(十一)鸡眼 用鸦胆子2粒去壳,研制成1个药饼,贴敷于鸡眼处。
(十二)大便难 以芒硝10g,大黄1片,晒干,碾末,以2片擦丘墟穴。
(十三)银屑病 以黑胡椒8g,穿山甲10g,冰片5g,共研末过80~120目筛后装瓶备用。先用75% 酒精消毒,再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在解溪穴划'+'或'-'字型痕迹,划痕长3~5毫米,以微见血为度,不宜过度,不宜过深,防止感染,然后撒少许药粉,用胶布贴敷固定,并用指端压穴片刻,增强局部刺激。每周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二、手、足心药敷疗法
㈠鼻炎 生地12g、樟脑2g,共捣,敷于两手心,纱布包好,24小时换药一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㈡口疮 吴茱萸9g,为末,醋调涂于足心。
㈢关节炎 生田螺捣烂,敷在两脚心,觉有凉气从脚底部传出即安。若敷丹田亦利小便。
㈣高血压 吴茱萸46g,硫磺、面粉各16g研末拌匀,酒炒热,男左女右包足心。
㈤小便不利 大蒜1头,盐60g,山栀子6g,共为末,加水调敷脚心。
㈥肾炎水肿 生姜30g,豆豉9g,食盐6g,连须大葱(带泥)30g~80g,共捣做饼,烘热贴在脚心。
㈦小儿遗尿 黑牵牛3g为末,水调,敷足心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