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散文】杜思高/河南/杨陵•杨凌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现代的魔力,可以把一个地方或者事物修改得面目全非,包括文学、建筑、容貌甚或历史文化,可我们的记忆却不会退让,仍顽强坚守,丝毫不会改变。杨陵被改为杨凌,对于我执着的记忆来说,它仅仅是名字换了,不变的是对他的操守情怀、眷念,仿佛是被撞了一下腰,岔了气,骨子里的杨陵镇依然是那个厚重的关中重镇,是八百里秦川连绵不绝夙兴夜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的休养、隐忍。富庶肥沃、粗犷豪放、大气磅礴、宽广包容的杨陵,如朴实厚道直爽率真而又沉稳的陕西汉子,它披着一身寒霜,在大西北白毛风劲吹的寒凉里站立着,在燃烧着秸秆味的夜里,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明灭的火星把脸颊烤得一黑一亮。
秋日的太阳把大勺的光芒泼洒下来,酣畅淋漓,路边的树木披着阳光,仿佛被浇得湿漉漉的,闪着光芒。走进现代的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现实与过往交汇,交叉交织,此起彼伏,如梦如幻。壮观宏伟特色独具的高楼矗立于起伏升降的大地,在蓝得深邃的天幕下依次错落。街道宽阔,身披黑色的沥青,道路中间的绿化带里红花绿树安稳有序,木棉花端庄大方,石楠树雍容端庄,粉红的紫薇热烈奔放,月季花火焰一样生机勃发。街道旁的树木高低错落,灌木乔木依次升起,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映衬。个头敦矮的桂树隐于树丛,不显山不显水,浓郁的花香在空气里弥漫,沁人心脾。
三十年前的情景跨越时空,一下子在眼前流动。那些人、那些建筑、那些物、那些事,又一次在眼前晃动。这脚下的土地,就是我曾经无数次奔走驻足停息过的土地,是我无数次步行丈量过的土地,无数次迎风顶雨辗转经过的地方。清澈的天空,干冽的空气,那狭窄的乡村土路,一望无际浩淼壮阔的青纱帐,那高低起伏、辽阔雄浑的高原盛景一次次在梦里展现。那不过三十米的邰城大道,曾经是杨陵最宽阔的道路,宽得让人不舒服,不适应,那粗粝的水泥大道,被粗犷的风扫帚般拂过,干净、清爽、豪放。那古朴氤氲着浓郁学术气息的农学院,那明快奔放弥漫着青春激情的林学院,汤汤奔流落霞与孤骛齐飞的渭河一下子生动起来。
一
沿陇海线从郑州西进,咣当咣当的火车穿越平原、丘陵、山峦,喘息着,呼啸着,一路向西疾行。到达武功火车站时,约是凌晨五点钟,疲惫的绿皮车停下来稍事喘息,补给。我需在此换乘,拎着一只木箱和一个蛇皮行李袋走出车厢。在微亮的晨曦里,一阵阵寒意袭来,虽是九月,大西北的冷仿佛拎把刀子,穿过衣襟,在肌肤上刺割,我不得打开包裹,取出厚运动衣来,加上一层。补给好的列车开始颤动,抖动一下,汽笛一声长鸣,拉开架势,昂然向西。站台上一盏明亮的汽油灯,照着一辆小推车,把夜色烫出一个窟窿。灯光下,小推车上架着小火炉,放着两个锅,做牛肉或羊肉泡馍,一个铁桶放着汤,红艳艳的辣椒漂浮在汤面上,仿佛火焰般。费劲从兜里掏出捂热的两块钱,交给摊主,做一份羊肉泡馍,吸溜吸溜吃上一碗,好半天才捂灭辣意,身子也渐渐暖和起来。六时半,坐慢车到达杨陵镇,正是拂晓时分,云幕渐渐从天际分开来,大地披着微曦,鸟鸣声伴着翅膀扑棱棱的煽动传来,厚重和单调即迅速展开,在空气里晃动。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杨陵,与我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想象的无多大差距: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纵横绵延,一条渠流淌着黄金一样的水,急速奔流,渠边一排高大的笔直的杨树直冲云霄,排向远方。天空是那样的蓝,蓝得透明,蓝得让人忍不住诉说。
在杨陵镇火车站,一排有机砖瓦房隔开了车站和外界的联系。一人多高的砖围墙,着色铁锈红中夹黄,威严的黄色标识着它迥异于常规,房顶深褐红瓦,被岁月漂洗后显得暗淡古久。一个小铁门打开着,门栓上挂着锁,身穿皂褐色制服头戴平顶镶红色边大盖沿帽的铁路职工威严地站在门边,注视着零星乘客走出车站。人们掏出车票,他拿过来看一眼,放行。
走出车站,一个半亩大小的广场,水泥地面上飘落着纸片树叶,几辆小中巴客车不规则地停放着,沉旧而污损。三辆崭新的大巴车停在广场中间,车身蓝色锃亮,闪着光芒,车头上挂着红色标幅“西北林学院迎新车”。几个儒雅的青年人站在车头旁交谈着,背包走过去,问候的话语亲切热情,如春风拂面,紧张的心情稍微平静。那是我一生心动的地方,之前上初中,上高中,整天处在被压制的状态,老师严要求,忌妒的同学找事,时不时恐吓谩骂,看到恶人就怕,想着这世道都一样。
坐上校车,沿着崎岖狭窄的街道前行,我青春最欢快的年华将从这里延伸,走向远方。灰蒙的街道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扬着灰尘。街道不宽,顶多五米,行人、马车、板车、手扶车通行。建筑物不高,全是一层建筑,街道两旁间隔开着门,布列着商店、饭店。这就是杨陵面貌,它仅是一个镇,实际上不过是一条街道,纵横合起来不足三千米。那时杨陵镇人有句话说得好:“东头尿泡尿,一下子就流到西头”,可见其小。
车上,老师们给我们介绍着杨陵镇和学校的情况,谈笑风生,车窗外榆树及城市景象一闪而过。车辆驶入学校,高年级的迎新师兄们友好亲切,八八级经济林师兄王加宜拎着我的行李,帮我找宿舍,李冰指导如何办手续,李石山掏出饭票,高玉峰拿来了自己的碗筷,就是他们这么的友善,让我一下子温暖起来。后来,师姐师兄们的友情看望、帮助,让我彻底安下心来,也让我相信人生是宽广美好的。在林学院上的第一堂课,是由系主任褚红阳、党支部书记高绍棠和班主任梅枝老师一起给我们上的。教研室内宽大的桌子上放满了红富士苹果、香蕉、核桃,让大家品尝,李玉海先吃了一口,我们才放下拘谨,开口品尝,真甜到心里。
二
杨陵镇原是武功县的一个镇,起名缘于隋文帝杨坚陵墓所在地。杨坚,公元541年-604年,字那罗延,陕西华阴人,其功绩显赫,被称为千古一帝。杨坚文治武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年分裂,史称“文帝复兴”,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族垄断,助力平民子弟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我一个饭食不饱的农家子弟,追逐梦想,跨越千里之远,来到八百里秦川富庶的关中读书,竟然和千古一帝相牵连。星期天漫游,约三五同乡,沿着乡村小道,穿过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去参观杨坚墓。在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上行走,远天空旷,但又伸手可指,大地起伏,高高低低,时而爬行,时而下滑,黄土高塬粗励豪迈一次次坦露在眼前,打动心扉的信天游歌声在耳畔瓢荡,青葱的青纱帐了无边际。在一处起伏的田野中,在玉米高粱的怀抱里,掩藏着一个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丘,状若梯形,四围杂草长高,一些地方散布鼠洞、虫穴,零星的构树。这颓圮荒凉的土丘,就是杨坚的墓地,它寂寞地躺在这里,被杂草淹没。想那杨坚生前金戈铁马,至高无上,殊荣极致,死后尽管做了精心的安排,却也难逃被盗墓的悲剧,一些地方深深的盗墓洞穴昭示着盗墓者毫无顾及的魍魉魑魅身影。
杨陵镇北高南低,一级一级台阶上行,经过五个大坡的提升。五个大坡号称“五台山”,五台上是西北农学院。1934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建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志在为西北提供粮食科技人才。在那民不聊生战乱纷争的年代,这所居于西北一隅的农林院校,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大批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9年10月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西北水保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属于国家“双一流”、 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成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从五台山而下,一路向南,地势缓缓地降低,直到陇海铁路。铁路下面是地下通道,咽喉一般,越过去是邰城大道,通向西北林学院。有时从地下过,头顶上轰隆的列车碾压着铁轨呼啸飞驰,卷起的风一阵一阵,惊遽地掠过,让人衣襟飞扬漫卷。铁道一端右边是杨陵电影院,光滑的硬翻板座,能容纳一二百人。我毕业离校时,同乡们请我吃告别饭,喝得大醉,又到电影院看电影,又哭又吐,一塌糊涂。电影院门口是一个售票房,内部一个小院,半亩大小。那年十月份,上映台湾电影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悲情的电影轰动了整个杨陵,大大小小的村庄和学校均被感动。在电影院里,随着剧情的上演,观众们被吸进了剧情,开始时是小声抽泣、哽咽,到后来就是大声呜咽、放声哭泣,现场的人们痛哭流涕,一片响声,心灵饱受教育。那一年,林学院87森保班的朱润及几个人很有经济意识,承包电影院,放映电影《斯佳丽》(又名飘)。因为是引进的国外电影,加上有一两个刺激的裸镜,观者如潮。票价七块五一张,人们争相观看,人潮涌动,几个人的书包很快装满了钱。杨陵镇几个市井小混混觉得有利可图,拎着家伙来到电影院,要分电影利润,朱润们当然不肯拱手相让,发生砸场子混战。五六个混混手持砍刀木棍,朱润们抵挡不过,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中一人手指头被砍掉半截,后来杨陵镇派出所押着几个混混坐在大卡车上来我们学院,在大餐厅门口处空地上召开宣判大会,也是对此事的一个评判。社会就是形形色色,这块干旱的黄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会发生事情。
三
在杨陵镇电影院对面,面朝西有几家饭店,其中有两家牛羊肉泡馍店。生意特别好,常常是人潮涌动。几根木柱子支起大棚,百平米面积大小。进得门来,屋内摆几张油腻腻的木板桌,常年的油烟熏蒸,已经变成紫褐色,靠东边是一个灶台,咕嘟咕嘟的羊肉汤沸腾着,羊骨头起起伏伏,再边上是切馍机,把饼子放进去搅拌,切成细若指甲盖大小的馍块。周日中午或晚上,几所院校的同学们会到街上逛,到了饭点,大家会去吃羊肉或牛肉泡馍。大部分时候,同学们直接拿块饼,端个碗,坐在一起边侃边撕,馍撕好丢入碗内,放到案板上,排成一队,做饭的大师傅依次放入锅内,做成香喷喷的羊肉泡馍,筋道好吃。羊肉泡馍的香味隔了几十年,依然让人想念不已。谢会英,谢会成是林学八七级的学生,一个来自甘肃,一个来自宁夏,起名却像亲姊妹。谢会成戴副眼镜,瘦弱老成,谢会英皮肤白嫩,体态稍胖,活泼热烈。在饭店遇到了谢会成,我问谢会成,是姊妹吗,谢会成认真地说不是,不是。
通过地下隧道向东走300米,遇小桥,桥下流水奔涌,叫渭济渠。这渠水就是从渭河引过来的水,黄稠,打着漩儿奔涌,水面裹着一层雾气。那年,我们沿着渭济渠走了十公里,在十余里外的乡村实习。修剪桃树时,林学系86级的同学们不好好学习,把人家老乡家的桃树结果枝全剪光了,光秃秃的,老乡气得找实习带队的高绍棠老师。高绍棠老师把同学们召集起来,批评一顿,集结回校。沿渭济渠是一条窄窄的公路,不太宽,但车不多。我那时是西北林学院十公里长跑冠军,沿这条公路跑过几次。那天下午六时左右,我们在李家坡大队实习结束,大家集合准备乘学校的解放牌大卡车返回。我心血来潮,脱去长衣长裤,只穿运功裤头背心,开始从田地头跑起。十多公里的路程一点儿也不累,轻松跑到校。等我跑到学校大门口时,拉同学们实习返校的大卡车也在我后面不到5分钟赶回,把我们带队的经济林实习老师杨吉安惊奇得不得了。他连说:“这河南小伙,这河南小伙……”杨吉安后来担任杨凌区副区长,这是后话。
从林学院大门向东,走上一段两三公里长大路,之后沿公路进入村庄,土路坑坑洼洼,起伏不平。然后地势就下降,时而平缓,时而陡削。黄土高原地势多样,沿途路边是农民的庄田。高粱不多,大多是玉米。土地上的庄稼收割后,被老乡们运回乡村,堆在房前屋后,作为柴草。农村人就用这作为原料烧火做饭。在西北寒冷的冬天,空气里时常弥漫着呛人的柴草味,就如农村的烧土沫子的味道,在空气里飘荡,直达人心。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特别的东西,在陕西有十大怪,指的是: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盆难分开、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有椅不坐蹲起来、睡觉枕石块、秦腔不唱吼起来。
再向前走,是渭河,宽阔的河面几百米宽,中间棕黄色流着浑浊的水,水面被一丛丛芦苇隔开,翠绿的芦苇开出大团大团的花朵,在渭河滩上形成芦花飞雪,风一吹,连天连地壮观雄伟。夕阳照在河面,波光粼粼,闪金飞银。浑厚的河水里,流淌着丰富的营养,向下流奔去。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中提到,周至县一农民在渭水中撒网捉鱼,撒到一大小如脸盆的肉状怪物,没鼻没眼,浑身粉红色,只有一嘴,吞吐泥沙。村民从未见过此物,大奇,争相观看,后来起名叫千岁。站立于渭河边上,微风拂过,芦苇沙沙,此起彼伏,铺天盖地。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在高陵县马家湾乡与泾河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景象。姜尚在渭河边上闲来垂钓,愿者上钩,等待了许久,终于等到了武王,从此得以有用武之地,大丈夫施展身手,英雄有用武之地,成就大业。
四
因为学习林业,我们经常外出实习。那年大概十月天气,我们到延安实习。黄昏时分,实习的车经过一个小镇。对于陕北农村,十分穷苦,当黄昏的夜幕开始降临的时候,一辆辆手推车次第点燃灯盏,照耀着瘦弱的乡村街道,花生米、猪头脸、猪肝,冒着咕嘟嘟热气的东西都摆出来了。卖东西的农民们坐着站着,口里咕噜噜说着硬邦邦的陕西话。陕西话鼻音重,感觉气流在前面饱满的口里打了个漩儿,转了几圈,然后又被逼到鼻腔里,显得苍凉冷板。车辆去加油,大家从中巴车上下来,在夜市上转,有人就买了烧饼、烤红薯吃起来。马光军买了五个鹅翅让大家品尝,酱黄酱黄,蘸着辣椒水,还有芝麻颗粒,放入嘴里味道劲道耐嚼,刺激味蕾。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问是什么,老乡回答是大雁翅。那个年代,鸡鸭鹅少之又少,广袤的西北,农民们用网或捕捉器捕捉大雁,赚取家用也是一种渠道。
柿子号称铁杆庄稼,是西北地区比较普遍的植物,耐干旱耐贫瘠,不生虫害。黄土高原雨水少,风沙大,柿树根系庞大,能扎进土里十几米,以保证生存生长。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柿子糖分多,特别甜。陕北的乡村,田间地头,房屋庭院种满了柿子树。每年秋后,红亮亮的灯笼悬挂枝头,充满憧憬。农民们把柿子摘下来,放置一段就成了烘柿,一毛钱一个,红亮亮的。从柿柄部位拉开,汁液果肉立刻涌上来,味如蜂蜜。做成柿饼,又软又好吃。
面食是陕西的主食,“老陕就好一口面!”在关中,臊子面繁多,各地大同小异。闻名遐迩的岐山臊子面主要散布于岐山、绛张、乾县、周至、武功和杨陵一带,临潼、华阴、潼关多食葫芦头。岐山臊子面得以在记忆里永存,想来更多的是得益于同学之情。其味道精美,有了舌尖上的品尝,整个身心都会为之陶醉。
过年是臊子面的盛宴,与中华大家庭其他地方风俗不同,关中人春节不吃饺子,而是吃面。三十晚上吃宽面,寓意辞旧迎新,事事宽心。初一早上吃细面,寓意日子美满,细水长流。臊子面有另一个称谓:涎(han或ha)水面。涎水即口水,意即换面不换汤。一锅汤下多碗面,众人相食,口水互混,遂得此名。凡是吃过臊子面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回锅煮汤的臊子面,比纯汤的要好吃得多。 臊子面所用的食料有大肉、黄花菜、豆腐、萝卜、蒜蓉、葱花。黄花菜,亦名金针菜,学名“萱草”,用黄花菜做食料有其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称:“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臊子面里添放黄花菜,疗却忧思。臊子面里的豆腐,做起来很费工夫。把老豆腐切成半公分的薄片,放入油锅煎炸,焦黄后出锅,再置于室外风雪中冰冻。做汤前,把冻豆腐从中间切开,一面白,一面黄,切成丝。豆腐丝柔韧和脆麻相糅合,口感精妙,难以描述。红萝卜切成丁,再与黄花菜同炒,调汤时,撒上青绿的葱花和嫩黄的蒜苗,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臊子面汤。臊子面味好靠的是汤,调制熬煮臊子汤是关键的环节。开水煮沸,中火不息,依次加入盐、醋、鸡精、五香粉,然后放入炒好的黄花菜、萝卜丁、豆腐丝,接下来,再放入肉臊子。肉臊子以肥肉为主,切成黄豆粒大小的肉丁,炒时,加大料、香醋和酱油。炒好的臊子,状若凝脂,十分好看。面条出锅,捞入碗中,用勺舀入汤,再即时撒上葱花,汤味瞬间为之一振,香味刹时四溢。
过事(红白喜事)时吃臊子面,是关中民俗的一大景观。几百人围席而坐,香气云罩、热火朝天,风扫残云,真是壮观!我曾随挚友李佩正去过周至他家里,见过这一宏大场面。时令深秋,庄稼收完,塬上一片焦黄,忽高忽低齐刷刷如刀切的断岩土层遮挡视线,绵延伸向远方。岐山遥遥,周原膴膴。翻过汤汤渭河,过杜家坡,穆家寨小杨沟,我俩骑着自行车一高一低在土路上飞驰,带起一筐淡黄色的烟尘。到他家时,正赶上他大哥结婚喜宴,遂加入食客队伍。一排蒸锅下,木柴被火舌舔舐着,噗哩啪啦燃烧着,几口大锅蒸汽腾腾。几十张桌子摆在空场,乡党们围桌而坐,桌上放着菜食,端盘人川流不息,双手举着托盘,个个满头大汗。面煮好,师傅用大笊篱捞出来,倒入凉水盆里,然后再分挑小碗,面垫在碗底,在锅中搂一勺热汤,刚好没过碗中的面,然后再在汤面舀一勺臊子,撒上葱花,让汤达到“煎、稀、汪”的标准,一碗寒冬里的馨香美味就此生成了!大家吃得热火朝天,汗流夹背。常常是一桌刚上,另一桌完光,喧嚣声里飘荡着浓重的秦腔口音。吃饱喝足后,夹起马甲棉袄,一摇一晃回家去了。
五
我那时是西北林学院长跑冠军,因为个子不高,小腿肌肉发达,耐力好,专攻五公里和十公里。每天早上跑一个十公里,下午再跑个五公里,在林学院操场煤渣跑道上跑,身着背心短裤,每天汗流浃背,把裤头背心全部浸湿,但是跑下来心情特别舒畅。跑完十公里,再做单杠双杠和压腿,拉筋,每天运动量很大,常常食堂开饭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走过,我们还在举重或者压腿,见怪不怪,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喜欢运动场上的拼搏,喜欢超越的感觉,忍着痛苦和压力,和身边的人相拼,向前,向前,你前面的人超越了你,你就奋力加速超,让风从身边吹过呼呼作响,观众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响彻操场。离终点400米了,发力,一声大喝,一马当先,把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直到一下子冲到终点。然后挥动手臂,绕场缓缓地跑上一圈,向大家挥手致谢,那情景激荡人心,久久不忘。五年后我回母校,还看到校园橱窗里张贴着我运动会上十公里长跑夺冠的飒爽英姿。接力赛也是一项常规比赛,4×100米,4×200米,是竞技爆发力,而我是一个兴奋型的人,发令枪响同时,犹如兔子般恰到好处的弹出,双腿按了弹簧,车轮一般向前飞奔,我们系不止一次得第一。运动强健了身体,强健了意志,强健了进取意识。
我那时迷恋上摄影。入校后和宿舍的同学们一起去校园内逛,在大门口、在校园里串串红开得正艳的花坛前,大家留下了一张张美好的照片。但照一张像片2元,让我们很心疼,我就向几个同学分别借钱,凑齐220元,乘学校的通勤车,到西安市买了一个东方相机,从此回来后给同学们照像。大门口师傅们照一张像片收费两元,我只收取一元,这样价钱便宜,学校的学生们常常跑到北校楼313房间来找我照像。我拎着相机,帮他们选景照像。有时他们旅游会给我买票,让我随同照像。这样我靠着自己的手艺,游了不少地方,照像技术也大增。我所练就的手艺,毕业后到工作中,极大地助推了工作业绩。那时照像都用胶卷,乐凯、富士、柯达等,照像需要估算光圈和曝光度。开始时,曝光度掌握不好,不是发白就是发黑。后来逐渐掌握,要根据太阳光线强弱,天气阴晴,照像地点等,最后拍得非常好。照像讲究构图,我就到图书馆借阅摄影书籍,学习知识,尽管我用的是最低档的东方250相机,但照出来的照片和专攻摄影工作的老板们不相上下,找我照像的人越来越多了,后来,我们学校专攻摄影的郑耀祖老师收我为徒,我拍的照片还用在学校招生的宣传海报上。因为长跑冠军和照像,我成为学校的公众人物,林学院2000多名大学生百分之七十都认识我,还结识了一批好友。毕业之后,祖国的大江南北辽阔的土地上都有我的同学朋友,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浮云游戈,宦海浮沉,每每相逢,总是要回忆当年青葱岁月里葱茏茂盛的过往。
岁序更替,日月轮转,挥手之间,三十年时光已流转。那一川汤汤流逝的河水,那一片蒹葭苍苍的芦苇,那漫天飞雪的芦花,在记忆里飘扬,被风扬起又放下,放下又扬起,在人生的长河里,清新又清晰,浪花飞溅。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郭宪伟、何永康
副总编:
张永康、李顺治、周晓霞、华 尔
总编助理:
杨爱民 吴贤碧 齐眉儿
执行主编:
胥树东、梁冬梅、张联芹、李朝艳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资中县郁树船香教育集团
理事会成员:
陈志越、唐祥华、蒋大根、王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