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让欧楷更美

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有三:易识、快捷和美观。而对于书法家,美观则是最主要的书写目的。书法家不但要以笔画的变化使字更加生动,有时还要增加和减少某些笔画来调整结构的平衡和争取最佳的结字效果。

欧阳询的楷书中也有一些增减笔画的写法。其中多数符合普遍的结字规律,与多数书法家的写法相同。也有一些带有明显的欧体特点而与众不同。学习欧体的人应该明确了解欧体笔画的加减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字更具“欧味”。

将欧体楷书中有加减笔画的字集中起来,稍加归类,就能看到欧书笔画的加减规律。先说减法。大概可以分为9类:上部减横、中部减横、上部减撇、中部减撇、上部减点、中部减点、下部减点、中部减竖和其他减省。

“上部减横”,主要指“身”字第一横的省略。按原写法,上撇与首横过近,使字的上部过于拥挤;减省后,“身”字的横向笔画减5为4,增加了通透性,清晰易写。

“中部减横”一类中的“搆、葉、牒”3字是同一类字。在其中部减少一横,缓解了局部的拥挤。这是传统书法的普遍写法;“阳”字一行的7个字也为同一类。均将“日”字底横省略,以下边的长横替代;“双”字上部横画较多,将下部“又”字的横画减省,只留撇捺,这是十分高明的写法。

“上部减撇”中的“番”类,去掉头上的平撇,既可降低字的高度,又给了中竖向上伸展的空间;“鬼”和“卑”字上部的视觉点,本来就在首横。去掉上撇并不影响辨识,是传统书法的普遍写法。

“中部减撇”的“日”类,减去“日”上的小撇,使局部更加干净、清晰;“产”行诸字中部的撇画,减省后效果最好。小撇减省后,竖画左右两侧的空间得以平均,以“星”字最为典型。

欧体楷书中的增加笔画大概分为7类。中部加横、正上加点、右上加点、正下加点、右下加点、上部加撇和其他增加。“中部加横”主要有两种。1. “辛”“幸”类的字均增加一横。2. 口内加横。如“京”“就”“競”“祖”等字,以及“鸟”类诸字。

“正上加点”,指在字的正上方增加一点。“房”字的写法较为特殊。该字出于《九成宫醴泉铭》中,是隶书楷化的写法。按照隶法,“尸”上之点,多写作一横,也可写成短竖,惟不宜将横竖画同时使用。欧公却长横短竖二画并用。这种写法,在传统隶书中也不多见。

“右上加点”,基本上属于右下方有伸展笔画时的上方补笔。“氏”“民”2字之点,源于“戈”法。

“正下加点”,主要指“巨”字。取法隶书。

“右下加点”的5个字,分为平衡与补笔两种。“玉”“社”2字的右下点,起着平衡全字的作用,力量较重,因此底横不可过长。若需底横长时,该点则应上移;“步”“涉”右下的加点取法汉隶,汉隶中可见此种写法;“尉”字最后的一点最为奇特。

该点与“寸”之左点成对称之势,左右呼应。早年临帖时见到此字,以为该点是碑残所致的“石花”。经反复研究,方知是加点。根据是上横的长度,如无该点,上横不必如此之长。

“上部加撇”和“其他增加”,诸类各有千秋。“丝”字右侧上部加撇和下部改变写法,使左右姿态截然不同;“侯”字左侧增加“亻”旁,变简为繁。只要把握两“亻”有所不同,也不失为一种变化的写法;“魏”字之下加“山”,传统书法中早有此例;“阜”的变化最有道理。原来下部是“金鸡独立”,增加一竖后,上下等宽,结构对称,重心稳定。

通观全部增加笔画,主要是加横与加点两大类。而且较多数的增加笔画加在了字的右侧。这与楷书的“左小右大”“左短右长”“左轻右重”的结字原则基本吻合。由此可见,增加笔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加汉字右侧的重量。

要学好一种传统碑帖,一要注意点画特点,保证“原味”;二要知道字形宽窄、结构松紧和结字规律,力求形似。三要熟记特殊写法(包括加减笔画及异体与别写),使之“正宗”。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察之者尚精”,思之者其理。先发现问题,再想通道理。力求“活学活用”,才能“立竿见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