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的美国“战狼”,陆战队的悍将约翰·巴斯隆的传奇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煎熬战,参战的同盟国军队在这场经受人性考验的争夺战中,涌现出了一批不畏牺牲、勇敢坚强的英雄人物。他们作为正义的代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贡献着自己的英雄事迹。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一位平凡普通的英雄。他就是约翰·巴斯隆,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他用他的英勇壮举诠释了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移民家庭的孩子

1916年11月4日,约翰·巴斯隆(巴西隆)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父亲萨尔瓦托雷1903年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最后在新泽西州的拉瑞腾定居。母亲朵拉虽然在美国出生,但也是一名意大利移民后代,在一次社区举办的教会活动中,萨尔瓦托雷结识了年轻的朵拉,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三年后二人喜结连理,小巴斯隆就是夫妇俩的第6个孩子。

巴斯隆出生不久,就跟随父母来到了老家拉瑞腾生活,并在当地的圣伯纳教会学校就读。虽然小巴斯隆学习刻苦努力,但由于家庭负担太大(10个孩子),因此在他15岁初中毕业之后,他就无奈地与自己的学校生涯说了再见。

为了养活自己,巴斯隆到一所乡间保龄球俱乐部去当球童。不久后,当看到军队招聘士兵的广告时,巴斯隆没有多想就报了名。1934年,经过一系列的体检和测试之后,巴斯隆正式成为军队的一份子,被派到杰伊堡的第16步兵团服役,不久他又被调往第31步兵团。在服役期间,巴斯隆与战友被派往太平洋的菲律宾去驻防,这一去就是整整3年。

在菲律宾,巴斯隆迷上了一种运动:拳击,他觉得作为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用拳头来展现力量和勇气是再合适而不过的了,于是在部队里,他学习了一身的拳击技能。经过不断练习,他的拳击水平越来越高,许多人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后来在军队举行的拳击比赛中,巴斯隆一鼓作气淘汰了所有的选手,拿到了最后的冠军。这时的巴斯隆已不是那个略显羞涩、稚气未脱的“菜鸟”了,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光荣勇敢的美国士兵。

二、再入军营,奔赴沙场

1937年,服役期满后的巴斯隆回到了美国,退伍后的他来到马里兰州的雷斯特斯镇当了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那段时间,巴斯隆一直都在回忆在菲律宾服役的日子,他也希望能够再一次回到军营的怀抱,再次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不久之后,巴斯隆提出了辞职,准备重新参军回到菲律宾服役。他这一次选择的不是之前的陆军,而是海军陆战队,原因是他认为去海军陆战队要比去陆军能更快地调到那里。1940年7月,他来到巴尔的摩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报到,在新兵训练中心完成军事训练后,他和其他入伍的新兵一起又来到匡提科基地和新河航空基地进行升级进阶训练。训练结束后,部队高层将巴斯隆送到了古巴的关塔那摩基地等待实习分配。

但就在这时,日军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突袭,美军死伤惨重,曾经想“隔岸观火”的美国,这回被彻底卷了进来。不久,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一个耻辱的日子》,国会也毫无悬念地投票同意对日本宣战。日军的疯狂行为彻底激怒了美国民众的怒火,而巴斯隆和他战友们也准备把复仇的力量加倍奉还给嚣张至极的日本军国主义者。1942年初,巴斯隆被归入海军陆战队第1陆战师第7团第1营的D连,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瓜达卡纳尔岛进行作战。自此,属于巴斯隆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42年10月24日,瓜达卡纳尔亨德森机场的美军阵地上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日本陆军第2师团的一个3000人的联队。而在阵地上,巴斯隆与战友们屏住呼吸,也在等着这些法西斯狂热分子的到来。

早在开战前,士兵就在营长普勒的带领下挖深战壕,加高沙袋,还在铁丝网上挂满了一堆“小玩意儿”——碎铁片。敌人如果不小心碰到这些铁片,就会发出声响,这就给美军士兵提了个醒。为了保证视野开阔,士兵们还砍掉了阵地前的草木,巴斯隆与另一位战友各操作一挺勃朗宁M1917重机枪,这样就形成了交叉火力,可以给日军极大地杀伤。

当晚大战正式开始,蜂拥而来的日军用手榴弹、机枪、迫击炮不断地轰击美军的阵地,美军也用加兰德和重机枪进行着“回应”。日军的进攻十分疯狂:第一排的士兵趴在铁丝网上,形成了一排人肉踏板,后面士兵踩在他们身上向美军冲去。巴斯隆这时操纵着重机枪,不断地向日军士兵扫射,不久日军的尸体就堆积成山。为了整理机枪的视界,巴斯隆不得不一边用手枪向抵近的日军射击,一边推开日军尸体整理阵地。

近似于肉搏般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巴斯隆不停地在两挺机枪中变换着位置,甚至还在黑暗中修好了一挺发生故障的机枪。但日军的人数和火力实在太凶猛,15名美军士兵最后只剩下3人——有2个人还受了伤无法战斗。阵地上此时就只剩下巴斯隆一人。于是巴斯隆利用两挺机枪和腰间的手枪单枪匹马地与日军展开了战斗。战斗中,机枪的水冷筒已经滚烫无比,巴斯隆想抱起枪转移位置,却发现腰间的石棉隔热手套找不到了。这时巴斯隆直接用手托起枪管,边开枪边向新的阵地转移,他的手和手臂因此被严重烫伤。

战友纳什·菲利普斯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手,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巴斯隆时说道:“三天三夜他都守在机枪旁,不分昼夜、不眠不休、也不吃东西。他占据了一个好的火力点,所有的武器都用上了,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菲利普斯受伤后,巴斯隆赶忙过来查看,那时的他“赤着脚,衬衫袖子也卷了起来,.45柯尔特手枪塞在他的腰带上,眼睛像火一样红,他的脸因为睡眠不足而变黑“。

终于,在第4天的早晨,巴斯隆打光了他最后一条机枪子弹链,阵地前也铺满了日军的尸体——日本人实在抵挡不住这位美国大兵的火力,纷纷撤退了。战后统计,巴斯隆这一战消耗了30000多发子弹,击毙的日军人数无法记录,从几百人到两千人的说法都有,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但这已不再重要,巴斯隆一己之力对抗日军进攻,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是他“一战封神”的关键所在。

四、再次出征,魂归硫磺岛

战斗结束后,为了表彰巴斯隆的功绩,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 一枚荣誉勋章。他凯旋归来后,受到了众人的欢迎,每到一处,迎接他的都是民众的鲜花与掌声。他的庆祝会上也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包括政界人士、名流和媒体记者,《生活杂志》等知名媒体还专程报道了此事。

巴斯隆此后在全美各地进行演讲,为战争进行募捐。虽然此时的他已经荣誉等身,但是他依然无法忘记战场上的战友,依然想要回到前线去作战。于是他向上面申请希望重回到部队,但陆战队高层拒绝了他的请求,表示“国内战线”比太平洋战线更需要巴西隆的帮忙,还给了他一笔佣金,但他却予以婉拒。后来巴西隆的长官还给了他一个新兵教官的职务,再次被他拒绝。

当他再一次提出报效国家,再次参军的请求时,美军高层终于同意。1943年12月27日,第三次参军的巴斯隆来到加州潘德顿军营受训,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挚爱——陆战队后备役女中士蕾娜·瑞吉,两人于1944年7月10日完婚,在岳父母的农场度完蜜月后,巴斯隆离开了家人前往前线作战。

到达战场后,巴斯隆加入了第5陆战师27团1营C连,随后参加了硫磺岛战役。1945年2月19日,作为机枪小队长的巴斯隆带领队伍从硫磺岛红2滩登陆,与日军展开战斗。战斗中的巴斯隆不改英雄本色,单枪匹马地解决了敌人不少防御工事和士兵。当他来到上机场边缘准备作战时,一枚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他的面前,爆炸的碎片当场夺去了他的生命,那一年巴斯隆仅仅28岁。

他牺牲后,美军为表彰他在硫磺岛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追授他海军十字勋章,他也是美军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持有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的军人。他被安葬在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家乡的数座建筑和街区,以及美军的一艘驱逐舰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结语

约翰·巴斯隆,这位英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用他短暂的人生彰显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所在。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美国青年,投身沙场,建立功勋。他的无私忘我精神也永远会被所有正义的人所铭记,就像战友菲利普斯所说的那样:“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心中他永远没有死去!”

参考资料:

1. 《太平洋战争》

2. 《约翰·巴斯隆:孤胆英雄》

3. 《二战美军人物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