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硬质扁管型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软腭相似,易于插入。
临床常用的口咽通气管,为一椭圆形空心塑料管,外形呈“S”形,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就能在数秒内迅速开放患者气道,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及院前急救。
鼻咽通气道是从病人的鼻腔插入到咽腔的一个类似于气管插管的软管道,长度一般是从鼻前庭到咽腔声门的前方。通过调节插入的深度,解除咽腔组织或器官对声门的梗阻,例如舌后缀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鼻咽通气道的腔吸引咽腔的分泌物,这样就有效的保障了上呼吸道的通畅,为提高加压给氧的效率提供了保障。管道本身是韧性强的材料做成,只要粗细适合,病人的依从性很好,容易护理。并且在操作简单。无论是实用性、操作性、病人的依从性等方面都较口咽通气道好。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的目的是为了好的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是如果不能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只会把此项技术弄成害人的技术。我们防止这个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不会出现舌后坠引发的二氧化碳潴留,但是只是放置,而不去管理和更换,会导致医源性的二氧化碳潴留。
什么情况使用这些通气道?(适应症)
口咽通气管-----昏迷
有自主呼吸的昏迷患者。
舌后坠致呼吸道梗阻、气道分泌物多需吸引、抽搐时防舌咬伤。
鼻咽通气道----清醒
1.分泌物较多,并且清醒或应用镇静药患者。
2.舌后坠致呼吸道梗阻
禁忌症
口咽通气管
口咽通气管不可用于清醒患者,因其可引起恶心、呕吐、呛咳、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等反射,导管移位时还会使气道梗阻。此外,当患者有下列情况时应慎用:
口咽通气管
鼻息肉、鼻出血或有出血倾向、鼻外伤、鼻腔畸形、鼻腔炎症、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凝血机制异常、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等。
怎么放置通气道?
口咽通气管(角对角)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长度为口角至下颌角的距离。选择的原则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通气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而达不到开放气道的目的。患者准备昏迷患者放平床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使口、咽、喉三轴线尽量重叠。清除口腔及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反向插入法时,把口咽通气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即将其旋转180°,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上面抵住口咽后壁。合适的口咽通气管位置应使其末端位于患者的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检测人工气道是否通畅以手掌放于口咽通气管外口,感觉有无气流,或以少许棉絮放于外口,观察有无随患者呼吸的运动。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
1.保持管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甚至窒息。注意密切观察有无导管脱出而致阻塞气道的现象。
2.加强呼吸道湿化口咽通气管外口可盖一层生理盐水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和灰尘。
3.及时更换口咽通气道,防止口腔压伤,每隔2~3小时应把口咽通气管更换位置,每日更换口咽通气道 1 次。
鼻咽通气道(洞对洞)
选择合适的鼻咽通气管,长度为鼻外孔至下颌角的距离。选择的原则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
选择合适的鼻咽通气管,涂上水溶性润滑油;
固定病人头部,使其后仰,沿着下鼻道、鼻中隔靠内、与口腔底部平行往后插入;推送至合适深度;(旋转进入)
鼻咽通气道置留时间不超过3d,当超过3d时,也应更换新的鼻咽通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