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写心正,墨藏乐韵:杨君生的书法情缘
艺术家简介
杨君生,字善妙,号八桂山人,1965年生,广西北流市人。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原桂林陆军学院教官,退役后专注于书法艺术的教研与创作。自幼习书,师承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启功、武中奇诸先生,是武汉书法名家钟鸣天先生的关门弟子。笃行正派为人,不随流俗,注重基础,尤工小楷。作品典雅闲逸,灵动多姿。多次参加全军、全国书法展,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杨君生小学生练字帖》、《杨君生小楷金刚经》、《杨君生书法散论》、《杨君生行楷书新春佳联》、《杨君生行书吉庆佳联》等著作多部;所教学生有多人在全国书画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各种奖励。现任桂林南方书画院副院长。
书《黄鹤楼》
178×73 cm
楷写心正,墨藏乐韵:杨君生的书法情缘
杨君生成长于广西,其先祖从北方先后经福建、广东高州的几次迁移,最后定居玉林。广西属边防之地,自古习武备战,民风淳朴。杨家除了重视诗书传承,也有练武强身之风,其先祖在当地建立文武学堂,要求族人子弟文武皆通。而杨君生的人生经历,恰好也融合了“一文一武”:参军入伍,诗书不怠,也可谓“能文能武”了!
书《娄山关》
138×69 cm
书《沁园春·雪》
178×96 cm
山野里长大的孩子,总会有几分大自然陶冶下的文艺浪漫。杨君生自小便能领会线条抽象之美,在沙滩上用小树枝“笔走龙蛇”,沉浸不已;过年看村里老人用带毛的竹竿写大字,兴奋得趣。等到入学的年纪,同龄人都用铅笔、钢笔在生字簿上练方块字,杨君生则对毛笔情有独钟。中学毕业后,杨君生选择应征入伍,随部队驻扎海南期间,杨君生也没放下最钟爱的书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练字,随身携带的毛笔可谓是他的“爱宠”,有事没事写几笔,别人用钢笔写家书,他则端端正正用毛笔写着小楷。当时他结识了海南书法家协会的一位书法家,跟着他继续地深入学习毛笔字。从柳公权《玄秘塔碑》起,再到王羲之《乐毅论》,以及当代书法家麦华三的小楷等,杨君生深知学习书法应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不可急躁,急功近利,此谓“心正”,如此才走得长远。
《天道酬勤》
128×48 cm
《为善最乐 读书更佳》
178×96 cm
杨君生遍学诸体,尤钟情楷书,这或许与家族长辈擅楷书而给予的启蒙有关。字如其人,小楷之端凝文雅,也是书者情趣、志向与理想的映照。中国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其以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发展。一门通则门门通,中国书画艺术向来互有联系,老庄哲学、佛禅思想、唐诗宋词,交织成圆融完满的熠熠中华之风。广西玉林,边陲古城,浸润浓厚禅道氛围,因此,古典文化对杨君生的召唤也便自然而然。他特别欣赏秦汉以前诸子百家的古文,章节字句熟诵于心。春秋战国文学为后世古文渊源,影响深远,特有古朴简奥、雄浑厚大之风。《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是杨君生反复研读的。在他看来,文学与书法在学习上有共通之处,必是以古为师,找到源头经典,高屋建瓴,切中枢机。如在书法教学方面,他建议学隋朝智永和尚《千字文》,因其上接两晋,下承唐人,许多唐初名家,即使不是亲得其传授,也是学习他的字而发展来的。这是杨君生结合自己的学书经历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而得。
书《水调歌头》
136×69 cm
古文之外,杨君生也好诗词、好古歌谣。谈及诗词,杨君生的热情丝毫不亚于书法。别人背诗、念诗,他是唱诗,以自编或从家乡听来的小调结合诗词,缓缓吟诵,倒是回归了古人风韵。在与杨君生交流期间,他即兴用广西白话唱诵《琵琶行》、《木兰辞》的部分文段。《琵琶行》节奏急促,调子由低急遽转高,情感激烈;《木兰辞》则如民间小曲,宛转悠扬。杨君生认为诗歌之美,首先在韵律平仄,两广白话保留不少古音,更适宜诗歌诵读;书法家需有平日的积累,唱诵诗歌更能帮助记忆,且开阔心胸。观杨君生之楷书,在端妍秀丽外,也格外有乐韵动感,或许正与他对诗歌的音乐性理解不无关系。
书《山居秋暝》
136×69 cm
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源于兼容万方,为我所用。近些年来,杨君生与佛学的接触愈密切,他常常与佛门好友交流,我教你书法,你教我佛经。通过学习冥想禅定,更能专注于书艺,撇去了以前的稍许浮躁,追求娴静宁雅的书风。在多年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杨君生向来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不随流俗,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去追逐流行一时的书法风格。在艺术的领域,不自欺,不欺世,永远保持对书法艺术孩童般的初心与执着,或许这就是杨君生痴迷书道而有所成的缘由。
书《题赠送中学生》
69×45 cm
《学道须从空处悟》
136×34 cm
书杨万里《兰花》
136×34 cm
采访精选
广州艺博会:家族里有否其他人从事艺术相关行业?
杨君生:有的。历史上,我们的先祖是从北方迁移到福建,从福建迁移到广东,又从广东高州来到广西。家谱具体记载过清朝时期中过秀才的几位先人;有一位在民国时期担任县教育局长的长辈,他从广州毕业后回乡工作,写得一手很好的小楷,我曾经看过他的书信手稿,运笔非常漂亮,他前几年去世了,我没有留下他的手稿,可能都在他女婿那里保存。我的家族不缺爱好文学与艺术的人。从小我们就自己写写画画,长辈在旁边点拨点拨。
17岁我在海南入伍,在部队里接受正规教育。当时广州艺术学院的麦华三教授,是广东人最熟悉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非常崇拜他。去广州出差之时,我与麦老师有过一面之缘。我们经常临摹麦老师的小楷、行楷,我受他影响最深。此外,当时部队里有一位海南书法家协会会员,是电影队的队长,湖北人,我也跟着他学习。
小学要求用铅笔、钢笔写字,但我就喜欢用写小楷的毛笔在生字本上练习。先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本碑帖很古老,是哥哥留下来的,后来带到部队去。入门临柳公权,再来是王羲之的《乐毅论》,麦华三的小楷,几乎他所有出版的著作我都学习过,可以说是麦华三的粉丝吧。(笑)历代的名家小楷我都有,很齐全,尤其喜欢隋唐的小楷经书。
广州艺博会:您认为楷书与其他书体相比有什么特点吗?
杨君生:楷书端正大方,法度森严,书写过程使人平静,不像写行草书,要喝酒,让心狂起来。喜欢小楷与我学佛有关,我的老师是福建一寺院的住持,他原来是广东佛学院的教授。
广州艺博会:您是在什么契机下与他结识?
杨君生:说起来很玄妙,我先是梦见他。2006年时,桂林有他的一位女弟子,说有一位法师从韶关过来,想让我认识一下。结果一见面,与梦中情景完全相同,我们好像前生有缘。前几天我还给他写了一部金刚经,他准备刻在寺院里,到时候我把手稿给你们看,他常常给我讲经说法,送我礼物,也不接受钱财。他是河北人,因缘真的很奇妙。
广州艺博会:平时除了书法,还有别的兴趣爱好吗?
杨君生:除了书法,平时还学佛,做早晚的功课,练习打坐,在佛学里叫做冥想禅定。我从零几年就开始了。小时候主要接触道家文化,学老庄的经典,零六年遇见那位梦来和尚,就转而学佛。另一个爱好是喜欢阅读古典文学,除了佛道的经典,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我认为中国文学最厉害的,其源头在诸子百家,以后的古文都是模仿,所以只将源头抓住,后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是学的诸子学,纲举目张,直接学最本质的东西。至于书法,你若研究透彻晋隋的书法,其他的不在话下,都是末流,学要高古,站得高,学得远。
广州艺博会:您在书法教学上也会建议从隋以前的作品入门吗?
杨君生:我带学生教的是隋朝智永和尚千字文,把隋搞定了,再去学兰亭序就很简单了,将智永的楷书学会,唐代楷书也迎刃而解,因为唐初的几大书法家都是智永的学生,就算不是亲自教的,也是学他的字而发展来的。所以,抓住这个关键点,便能上通下达。我的学生,必修课就是智永千字文,学好这一家,学其他任何家都学得通的。
广州艺博会:您能否分享比较喜欢的古典文学篇目吗?
杨君生:《论语》、《孟子》、《道德经》,《道德经》的篇目,我是耳熟能详的,曾写过一个年代最接近老子时代的《道德经》版本送人,后来的版本被修改很多次了。
诗词方面我喜欢读白居易的诗。为什么我喜欢古典文学,很大原因是可以用白话诵读,唐代以前的官话接近白话,白话保留了大量古音,普通话念不出诗歌中的平仄韵律,很多注音也不准确。比如刘邦《大风歌》里的语气词“兮”,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白话古音是开口的音,古代不读xi,要读“啊”,表示感叹,要喊得特别开,xi完全没有打开,就不能豪迈抒情。
广州艺博会:您认为学习书法对您有什么意义?
杨君生: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追名逐利的心思淡了,也不太容易受到一时流风影响,现在不是有很多流行的书风吗?比如丑书,我是一点也不想的。我一般不追时流,按照自己的目标方向去追求,写出自己的个人想法与风格,把思想感情融进去,不必跟在别人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