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雨后面对滚滚长江,柳永写下一首词,气象宏阔,成为经典名篇
滚滚长江,很容易激发人的思绪,尤其是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辛弃疾面对长江想起了“古今兴亡多少事”,杜甫登高所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孔子站在江边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三国演义的开篇诗则引用了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其首句便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尽显豪迈悲壮和孤独。宋朝词人柳永在暮雨之后,登高远望,面对辽阔的江面,写了一首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气象宏阔,笔力苍劲,成为传诵千古的经典名篇。
诗词原文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词发生的场景,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骤雨。辽阔的江面仿佛被大雨洗过一样,呈现出一番明净爽朗的深秋景色。一开篇就是一幅辽阔旷远的深秋雨景。连用了三个动词“对”“洒”“洗”,真切生动。读诗词的我们仿佛也能看见清秋的明丽,爽洁和一尘不染,也能感受到那种恢宏的气势。
三个动词中“对”作为统领,后文全是登高所见。“洒”字是形容雨,雨的动态,雨的声音通过这个字体现得很真实,“洗”用得非常传神,我们现在也有天空碧蓝如洗的说法。韩愈也有“长安雨洗新秋出”的诗句,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是形容雨后的清秋,柳永此处用得清新而自然。
“渐霜风漆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样由“渐”来统领,登高远眺的景色是逐渐变化的,随着骤雨的停歇,秋风起来了。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骤雨过后,跟着的秋风必然是萧瑟的,秋风所到之处,一派苍凉。就连落日余辉照耀下的楼头,都是冷落的。刚才那副清秋的美景俨然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凄冷。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骤雨初歇之后,必是“寒蝉凄切”的萧瑟。加上落日的余晖,情随物转,思绪有了变化。
柳永的词,很多写普通妇女的喜怒哀乐,这也让人对柳永的词有一个通俗的印象,但是柳永本词中的这三句,可以和唐诗中的佳句媲美。三个排比句一出,凄凉萧瑟的气氛立刻笼罩了后文。就连大文豪苏轼都称赞柳永这三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落日楼头,大地山河,每一个景色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感情。关河是冷落的,楼头是冷落的,落日是冷落的,江水也成冷落的了,就连作者也变得冷落起来。
一切景遇皆情语,当情绪有了改变之后,作者入目之处的景色就是“红衰翠减”到处是残花败叶,满目凋零,那些美好的景色都成了过去时“苒苒物华休”时间过得真快,昔日浩浩的长江,也只能是“无语东流”。这无语的沉默中,作者的心情也很悲哀。长江本来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但是作者这里却写它默默地流走,对于外界自然的变化是无动于衷,它不管人世间的兴衰与荣辱,只自顾自的流走。
上阙写景,景中含情,一个“对”字表明,人是隐藏在其中的,下阙则直接抒情。
上阙通过景物,让读者感到隐约的悲情,下阙开头“不忍”非常细致地刻画了自己矛盾的心理。羁旅在外想念故乡,想登高遥望故乡的方向,却“不忍登高临远”,为什么不忍呢,因为登高望远,望也望不到尽头,视线到了天边也没有看到故乡的影子,而这种思念之情,就像滔滔江水越发难以收回,干脆别登高了吧,但是又忍不住。
这种情感,在现代文中也有体现,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极度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是又怕收到家中的来信,怕来信中传来不好的消息,这种既想又怕的矛盾,叫人剪不断,理还乱,真真是越是遮掩,越是心痛。
“不忍”两字承上文的情绪,开启下文,“望”则兴起思乡之情。而“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也是全词的中心。在这样的遗憾中,作者不由得感叹“叹年来踪迹”想到自己像浮萍一样飘荡在外,辗转多年,百转千回之后,他自己问自己,“何事苦淹留”,这个自问中带着遗恨,到底是为了什么?作者没用挑明,也许是羁旅在外科举考试十五年,最终落第?也许是半世潦倒,无妻无子为了生活所迫,我们只能猜测而已。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思念归乡的对方写起,凝楼对望,和作者两地思念。她望啊望啊,因为太过思念,错把过客当作归人。这是写虚的,设想出家乡有一个佳人对自己思念,其实还是表明自己苦苦思念家乡。而“误几回”几次错把别人当自己,更加显出思念的焦灼。
结尾句“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则回到自身,照应开头,亲人啊,我也在倚着栏杆想你呢。从对方说到自己“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彼此思念中结束全篇。
读柳永的词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脉络非常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首《八声甘州》体现得很明显。尤其是情绪转折的时候,恰如其分地使用动词单字,很有意蕴,不愧为传诵千古的经典名篇。